什么是6.0版本的深圳书城?神保町?海伊小镇?还是茑屋?

2017-05-26

深圳书城中心城

7087 人阅读

摘要:

我们全是读书人,一定不要掩饰这个身份,读书是全社会的事情。

活动回顾

深圳书城模式自1996年始从罗湖起步,继而在福田中心区、南山、宝安陆续落地,这四座书城已成为深圳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中心,是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的集体回忆,深圳也因此誉为“书城之城”。按照“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战略布局,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正在着力推进建设深圳书城龙岗城、龙华城、湾区城、光明城、大鹏城、数字总部基地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全市的以书城文化综合体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全民阅读设施体系。未来书城文化综合体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 14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3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5亿元。

深圳书城经过多代书城的探索,从最早新华书店的“柜台式”(要看哪本书得服务员帮你拿),到“开架式”(书在架子上可以随便拿来看),再到罗湖书城”以书为城“的多层模式发展到福田中心区的“文化MALL”、南山书城的“体验式”,最新定义的则已经是与创意相结合的创意书城。

为不断提升新书城开发设计水平,适应深圳书城集团以“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为主要发展方向,书城文化综合体的外延和模式尚有拓展空间,将来可能会存在“书城+住宅”、“书城+文化场馆”等多种模式。因此,深圳书城的发展模式及空间运营规划设计的探讨十分必要。

本次酷茶会相当于是一次头脑风暴,我们邀请了横跨景观、建筑、室内、灯光、品牌、商业地产等领域的专家,与书城领导们共同探讨为新一代版本的书城模式。在本文,你将看到专家为书城提倡的街巷式、公园式书城;为什么书城有其他商业卖场所不具备的城市性、开放性和公共性;如何通过品牌定位、一体化设计和业态调整,让书城继续进化;未来有那么多的建造任务,书城又是怎么考虑的,尤其是尹昌龙总经理的发言“如何通过书城的建造与运营重建时代的公共生活”,深具启发性。

本期酷茶嘉宾

■■■

黄伟文:

福田中心区书城的选址意外促成了文化综合体的诞生

这些年设计中心其实在推动一种“设计思维”,即从用户需求和更系统的层面考虑问题。

我先讲讲福田中心书城选址的背景。罗湖书城、南山书城成功以后,当时要计划进福田中心区,可是中心区没有规划书城。罗湖书城是一款高楼,南山书城的模式是多层的综合楼,可是福田中心区的高楼到处都有,不太高的比较少,放那里真是一个问题。四个金刚(指福田中心区的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当代艺术及规划两馆)也预留好了,书城放哪里呢?当时中心区有一个设计是从市民中心通过一个平台接到莲花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建议做一些生态环保资源回收中心和停车场,我们不懂是什么生态环保资源回收中心,所以这种的功能就没有了。书城说要来,我灵机一动说让书城进到平台底下,这个平台底下相当于一层的空间,但需要书城委屈一下缩成一层楼的空间。

当时策划的书城要建最大的卖场,不能够被道路分割成南北两片,要连在一起跨过福中路,那就要变成了两层了。当时为了这个问题协调过很久,我们希望平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建筑的概念,拱起来连接的部分要做得非常的轻巧,不像一层楼。当时建议做一个夹层的连接,就是一层的空间高一点,有了这个夹层的概念才有了书城所有的商业配套,因为当时做夹层不算建筑面积,就不算是卖场的空间,后来建议大胆做夹层,我们(编者按:黄伟文时任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科员)给你支持这个面积。

到了96年开张的时候,书城配套的餐饮服务让我印象深刻。我过去也经常去罗湖书城,观察到一个问题:书城面积是扩大了,也有延伸的经营空间,比如说眼镜店跟图书有关的——防近视,但是还没有考虑到吃的,吃的都是小贩在台阶门前卖糖葫芦或番薯。书城当时的经营考虑了精神的粮食没有考虑物质的粮食,到了福田中心区书城建设时我们就跟书城建议,如果愿意做夹层空间就要配物质粮食,要配餐饮,结果开张时就有了餐饮,起到了很意外的效果。

书城是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客厅,需要完整的业态来提高竞争,提倡街巷式书城

其实书城应该研究一下,书城非书籍文化类的营业额和餐饮的营业额的收益比例是怎么样的?这个特别重要,对一个书城业态的演变非常的重要,从这个演变可以看出它是先满足阅读,然后再满足阅读相关的业态,再走向满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吃喝的需求,接着是休闲和交往的需求。

书城有一个非常好的方面,就是取代了图书馆。图书馆太古板、太安静了,书不够新,但是要面对现在的各种的淘宝店、互联网的竞争,所以要靠什么呢?其实是靠这种完整的业态,各位都认识到书城不仅仅是卖场,已经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客厅。如果以前的城市中心是教堂、茶楼、酒肆,那当代中国城市能够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吸引在一起的,则越来越集中到书城——就是书的交流,以书为核心吸引市民愿意从互联网屏幕阅读到一个实在的空间里、实在的书本阅读里,而且不只是阅读行为,更多的是去会面、交流。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书本的阅读,家长也愿意把他们带到这个空间来,带到这个空间以后,又不仅是买书,书城营造了两个大台阶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从这个趋势来讲,书城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偏向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客厅,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定位。

另外,书城在设计上、空间上确实有很多改进的可能。就是在完成业态的系统梳理后,每一个项目的匹配构成是怎么样的?可能变成一个单元的模块、项目组合,比如卖场、公共空间、配套活动/交流的空间,以及当前推动的创意空间,这些空间其实可以变成板块相互的组合。我有个想法,就是书城要不要街道的空间?

我建议书城提供街巷式的空间,一个空间要和这个城市环境配套,书城在中轴线上,如果市民中心背后是大的文化空间,就是东西南北都要贯通的。比如说少年宫和音乐厅之间是北书城,北书城的东西两边有两个小公园,分别是礼园和乐园。要从两个小公园穿过书城的话,我觉得最好留一个内部的街巷,除了大卖场外还可以有不同特色的精品书店。在书城平台上让更多的特色书店经营者都能来开店,这有点像回到很老的琉璃厂的书店,还可以参考日本神保町书街。其实街道型的空间还是有需求的,可惜北书城没有做出来。南书城的近端和后面的停车场之间留了一个街巷,这个街巷做了一点餐饮,其实这种的街巷空间如果是特色书店,我觉得是更有意思的。也许会吸引市民可以体验不同的经营者、不同的装修、不同的设计。一般来说有几个主力店,主力店之间是步行街,步行街两侧是各种的精品店。从商业的租金来讲,主力店和大卖场是最便宜的,贵一点是沿着街巷的精品店,精品店更能吸引客户来,或者是吸引那些愿意投资、愿意交租金给你的客户。更贵的摊位在哪里?就是沿着这条街中间的摊位,那里有更密切的交流,生意做得更好。所以你要研究这种空间的话,会发现其实书城综合体其实需要这种街巷型空间单元。主力店是秤砣,两个秤砣一拉出现了街巷空间,街巷空间能更截住人流、截住客户的时间和钱包,是更重要的闭环,这个是空间模式。

日本神保町书街一角
图片来源:http://happycloud2013.blogspot.com/2015/10/bondy-curry.html,编者按

庞伟

书的城不能减少书架,可以借用旧厂房与原有社会结合成书的公园

黄主任发言了以后,我就立刻兴奋了,刚才提到了街巷,我从广州来的,但我经常来深圳。我要讲的是原来最大的书城肯定是在省会广州。追溯到整个广东省新华书店的发展,当年有一个大事就是广州要建书城了,之前是叫书展,曾经书展的时候人山人海,有一次停了就是人太多了践踏,最后书展停了,每一次书展都人满为患。大家非常兴奋,因为建书城了,叫做永不落幕的书展,就是365天都有了,这是一个大事,在天河建的书城。

现在我要讲的其实广州书城肯定不行了,借着升级把书的摊位让位给其他如台湾的诚品模式——就是咖啡店、精品店卖一堆零零碎碎的小包、小首饰,当代文学大幅减少,地方文化这个栏就把其他的地方全减了,只剩下广东的文化,比如说找浙江、湖南的地方文化在广州书城找不到了,书架面积减少了有些书籍会删,这样找实体书店就要到深圳来了。这个是要带给你们的消息,你们在实体书上是广东省最厉害的,而且有4个规模都不小书城。

现在的4大书城太棒了,但问题是每一个都记不住,长得都像超市,这就是个性不够。除了伟文说的神保町,还有一个是英国的海依小镇,是一个旧书之都。那个小镇充满了各种的小书店,还有很多的论坛、发布会、还有诗歌朗诵,我觉得这样的风景中国肯定可以做的。中国太大了,中国的读书人太多了,所以我觉得深圳四大书城非常棒,但特色真的不够。

英国海依小镇一角,图片来源于网络

博尔赫斯说“梦想天堂的样子应该是一个图书馆。”我们做书店一定是要像天堂那样做,可能我们作为读书人觉得深圳书城很棒了,但是你看看作为风景的图书馆,至少它是圆的,有很多繁密的楼梯,那就接近工业建筑的那一步。如果我们需要一个有视觉强度的空间,为什么不像双年展那样搞一个旧的大型厂房,一个激动人心的内部空间?甚至有天井,光洒下来像教堂那样。我知道书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因为很多人可能到这儿看书拍照,回去就上网购买。但他人要是来了,就不怕了,为什么人爱看书、爱来?我的建议是能不能做一个书屋公园,街巷肯定在里面,而公园是一个平面的系统,用所有拯救实体经济的方法让它游乐化和综合化,但综合化绝对不能让咖啡店抢书本身的位置,书一定非常多才对,读书人是不可抗拒的,而且书不能永远只卖所谓高大上和文艺的书,书一定要五花八门的。很多的书店单调得很,卖得书都充满了咖啡味,一点没有面汤味、猫耳朵味,包括很多小说,做得不怎么样,但是你要了解一个地方必须要看当地的小说,比如说我了解潮汕一定要了解潮汕作家的小说,文学上并不是大师,但是他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书一定要多样化,这个公园或者是小镇就应该是出书的系统,是全中国书最多的地方,只要是好的想办法囤一批,能不能真心做一个书的王国?

在中国,找上亿书迷完全不成问题的,我们都是看书长大的,中国的文字对比食物还宝贵,在这点上书不会死亡。你们已经在走向合肥了,但说龙华的这个建设,能不能结合一个旧厂区呢?我觉得做一个跟旧东西结合的,不要说全新的建筑——实际上这个意义不大,能够跟原有的社会结合,信息量丰富、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跟知识文化相关的事物,我觉得如果有生能看到,那真的是太鼓舞人心了。我的提法就是书屋公园,如果是一个厂区改建或者是一个旧的小镇能够包下来,里面有礼堂、医院都可以变成各种各样书的东西。社会的力量应该综合的穿插使用。

我们全是读书人,一定不要掩饰这个身份,表面上是专家,骨子里全是读书人,读书是全社会的事,应该综合的使用一个综合的力量,深圳要把这事情办成了,那深圳整个城市的创造力、活力和江湖的地位将光辉灿烂。

龚维敏:

书城的城市性、开放性、公共性是其他的商业建筑不太具备的

刚才黄伟文主任说书城是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客厅,这定位我是非常认同的。我在第二届深圳双年展做过关于深圳城市公共空间的调研,当时调研当中认为书城的公共空间是深圳最好的公共空间,尽管跟常规的公共空间24小时开放定义不太吻合——晚上10点钟关门。在开放时间里我做过比较深入的一些观察,完全认为是非常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因为大家都可以来,是一个非常市民性的场所,而且有各种的活动,在深圳的气候条件下是真正可以待得住的,所以书城是非常好的。

后面参加了宝安书城的方案设计,总的来说书城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客厅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性、开放性、公共性是其他的商业建筑不太具备的。我特别认同这样的定位,书城在城市当中发挥的作用,应该说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当然这里有特定的条件,水平展开的空间模式不一定是可持续的,我记得几年前书城的模式要到其他地方去说不定是另外一种,比如说南山的或者是宝安的那种,应该是垂直的,其实后来包括宝安书城的设计研究和关注的点,可能更多是具有现实的一些功能性。

讲回中心书城,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它系统的连通性。中心书城是重要的城市节点,把城市空间南北做了一个连通,东西又进行了分割。东西向的方面,特别是东广场的界面还可以进一步的增加。黄主任说的东西连通性在某种形态上可以加强,或者是有一个通廊,将来让这四个公园形成书城是特别开放的状态,中心区域能够形成更加多的活力,形成真正的互动性更强的空间。

另外,就是立体的连通,我觉得现在屋顶上的平台跟广场的内部空间虽然有大台阶的连通,其实连通性不太强的,上面缺乏内容,植物也比较矮,我去过1、2次觉得非常的空,那个空间没有起到真正的城市空间,没有具备那样的活力。是否能通过加一些垂直空间的元素,甚至在屋顶上做一点新型的建筑赋予一些内容,让整个区域更加的有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区域的城市空间活力还是可以进一步的加强的,现在感觉比较的分裂,甚至地下空间跟地面连通的关系比较割裂。

中心书城大台阶非常好,但是南北方向的二层相对来说界面的设计和空间的作用还不是特别的理想,应该有所处理,特别是到了南端北端也是连通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展览那些角上有一些创意工作坊,好像没有参与到整体的空间来,甚至缺乏交通的办法。虽然现在有楼梯,但两层高的场所有没有电梯或者是扶梯会是非常不同的,这就是空间的品质。我这样说是比较商业的角度了,跟刚才的角度不一样,就是你这个场所要有活力,还是需要某种方式提供便利性,人才愿意上去,上面展览的空间,还是不太参与到整体空间氛围的创造中去。

另外,就是我跟黄伟文的观点完全一样的,已经落成四个书城,如果跟方所或者是西西弗,比较小规模的有品牌的书店来说比较欠缺的场所氛围的创造。我作为普通的读者,书城现在的内部空间状态特别是室内设计的度上缺少一点特点,是比较中性的空间,这些东西不光是靠建筑来实现,可能跟家具,跟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类似于西西弗或者诚品,可能用了商业空间比较少见的材料,它有它空间的物质的方式,那个氛围似乎会创造这样的一些空间。

对于新的书城建设方面:一个是可能是开放性的,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整个的建筑状态上,它的那种开放性可以成为书城设计时特别关注的属性。现在的几个书城,包括宝安书城是内向型的空间,外面的体形或者是状态跟内外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晰。我记得当时也有过那样(开放性)的方案,但是后来就没有往那方向走。我感觉书城应该可以有更多开放性,外部跟内部的互动性是非常清晰的、强烈的,这是一点。

还有一个,垂直空间的这种模式。我认为书城的空间模式有它的特点,就是小空间包围大空间的状态,或者是大空间在中间,旁边是小空间的模式。做宝安书城的时候研究过把它按中心书城这样的空间模式垂直叠加,当然还是有一定的修正,这也是我们书城作为一种空间模式可以思考的点。

总的来说,我们看到其他的书店特别是诚品,一般都受制于商业综合体里面有限的空间条件。书城很大的优势是有可能作为新开发的项目,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连通或者是局部稍微大一点的空间,大空间和小空间的组合是更能增加深圳书城品牌的特点,因为有些东西是别的地方不太容易做到的。

另外一个关于复合型,虽然我非常同意庞伟的观点,我到香港去很失望,因为我比较喜欢音乐,包括诚品书店的音乐都没有了。但是有些时候确实没有办法的事,产业已经走向了网络的方式了。创意大舞台这个定位可以更好发挥城市性,如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比如说传统的业态或者是特色书的生存,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非常支持。

文化商业复合型也是时代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特征,反过来也是一个生存的条件。所以,我的感觉可能业态的复合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个是需要探讨的,比如说现在书城有影城,影城可以加入艺术院线,还有创客空间和展览空间。总而言之,这些业态的复合应该结合时代有一些新的想法,从空间的特色上把他们融合在一块,可以产生有特色的复合式、互动性更强的书城。

亚马逊现在又卖电子书又做线下的书店,这两年又出现了实体书店,实体书店是线下和线上结合非常紧密的,售价跟线上一样。比如说网购书便宜,能不能通过某种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有更多的互动,让线下跟线上的书通过网络整合成品牌。深圳是创新城市,书城有可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进展。

最后,关于场所氛围的创造,我觉得书城现在应该特别重视这个工作,真正提升整体上的设计感。室内设计可能更重要,室内设计缺乏特色,这一点可以当成专题性的东西来探讨。

何潇宁:

要先明确品牌和战略定位,再进行一体化设计

从我们做设计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做室内设计之前要拿到一个任务书,也就是咱们的空间,比如说我们的文化空间也好,商业空间也好,基本的发展战略以及经营模式是什么?这一点是首先要拿在手里的,拿在手里之后配合建筑、配合规划然后结合系统一块设计,室内设计进展之前从经营模式也好,或者从发展战略也好,要先去了解书城。现在大家都知道,书城实际上是面临瓶颈的,我个人感觉咱们是不是在面临如何去把它重新定位以及重新探讨这种经营模式的事情?

我觉得从诚品和方所来讲对书城还是有一定的借鉴的意义,比如说诚品也从传统的书店一直到多形象的书店,就是多经营,然后才转型到书和生活结合到一块,相当于转型到书架不是主要部分,而是附属部分,然后到现在体验式的过程。

刚才听介绍的时候,咱们现在的书城是有体验模式的,但是我感觉做得不是特别纯,现在的书城大部分停留在诚品多业态化的书店状态上,也就是书归书、非书归非书,这样的状态比较多,互动性还是不够多。我们现在的书城到底未来怎么样发展它?我们是不是确实想要突出体验性?亚马逊的书店也在发展线下的书店,为什么到这个现状?现在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客户体验的社会,我觉得书店不能摒弃这种东西,要从体验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比如说方所是一个抓住美和设计,或者是艺术的角度去做的小型的书店,我们书城的特色又在哪里?实际上是在多样性上,而且不是在现有的建筑上做,而是可以量身定造的,这是我们的优势。

这里最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的品牌战略,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品牌一旦确定之后,相应提交出来的就是我们这个书城是什么样的个性?整个的氛围是什么样子?可以把意见书提交给室内设计师,设计师再去做的时候就有一个依据了,比如说室内设计比较单调,场所不够,但现在都没有定位。

一体化设计也非常重要,一体化设计就是从建筑到室内到最后的陈设,然后再到形象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复合型的过程。不是说做完建筑才进行室内设计,再进行到家具,而是项目落实的时候这些设计系统都可以进来的,这样一个过程上对我们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以及效益成本都会有显著的帮助,才能够接近我们想要达到的预期值。

主持人:好的,谢谢何老师,她刚才也说了咱们今天为什么请这么多的专家在一起,这个书城看起来只是一个书城,但是是很多专业需要配合起来的,刚才何老师提的一体化的设计,需要在项目的前期过程中把各专业召集起来,领悟到书城的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的模式,然后才可能在一起工作,最后组合成一个这样的精品的建筑。刚才何老师开始把这个球抛给了孔老师,下面听一下你的品牌战略。

孔森:

书城的讨论是悲壮的,我们要变成“没事就去中心书城”

书城20年其实要总结一下,我觉得深圳真的挺牛的,应该说实体店深圳做得真的不能再牛了,也有点悲壮,因为做书的事情——今天讨论的有业态设计,未来中心城的规划等等——似乎好像商业价值恐怕比书更具有开发性。

在这样一个地方——城市会客厅,如果变成一个卖场,变成一个没有真正的引领性的地方——刚才说的悲壮就是这个意思。

手工书已经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书的形式一定会被数字化,一定会轻型化,一定会随身化,一定不会实体化,这是未来。但是,我们是人,作为设计师展望300年以后人类的设计,我曾经看过所谓的未来设计等等,包括交互,我说这还是人吗?起码不是现在的人,是未来的人,下一代的人,也就是所有的设计要解决当下和未来,如果仅仅是为了过去,我觉得庞伟的想法特浪漫,弄一个大谷仓、弄一个工厂,想法太牛逼了,他是一位艺术家。但是,尹昌龙先生既是文化的学者,还是一个经营者,还是这座城市的承担者,三重的责任,我觉得设计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在这样的矛盾体下又能怎么办呢?

各位专家都知道,怎么解决呢?我觉得书城的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中心点和闪光点,未来中心书城如何改造?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书城在这座城市的中轴线上,把书城放在中心这样奢侈的位置,如果是卖书就太狭隘了,必须在这样的城市里,刚才说到了从书店到书城再到文化综合体,以及城市会客厅,我觉得我们集团早都知道了这条脉络了。

我建议在一个中心书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书城的创意市集,变成周末的常态化,这个可以解决很多的空间问题,比如说书籍交流也好。它应该是在理想和矛盾当中找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场所,应该在所有的业态规划了以后在礼拜六和礼拜天忽然出现了移动的书城或者是柜台也好,某一个单位也好或者是一间房子也好,漂浮在中心会客厅或广场、屋顶,我觉得有这样漂浮的可以解决临时的活动,建立礼拜六、礼拜天创意市集的景观。它可以带动城市的秀场,包括滑板、快闪表演等等,这都是书城应该考虑的。它是这座城市整个休闲的、慢生活的地方,“没事就去中心书城”的概念要带给城市的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能够永远记住深圳周末书城的景象,这是今天最想跟各位表达的想法,谢谢!

黄武军:

书城的灯光为青少年儿童群体考虑,未来书城可以是空间的旅行

我作为一个照明的设计师,我是学物理的,先讲理性一点,最后讲一点感性的。我先讲一个重点,就是青少年和儿童群体,来书城的群体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有可能书城会成为这帮人美好的记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除了学校本身以外,包括现在的书城,有一点是非常被忽略的,就是视力健康。大家可以看看书城的水平和垂直照度比学校的高还是低?再就是眩光,书城的室内很漂亮,建筑也很漂亮,但是灯光明晃晃地眩着眼睛,往往80%空间都是这样的。

现在的很多空间都显得单调,所谓的单调哪怕是建筑或者装饰上花了功夫,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单调。这些的细节大家往往很忽略,但是其实是灯光的原因。一个大的书城、大的空间当中有很多的空间划分但又不齐全,用光区分这个空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灯光的手法要和建筑、结构、室内设计、装饰方面充分结合,这样看起来才能更加系统。光也可以创造出大家谈的氛围,光依托于我们的建筑、依托于室内的应用可以让读者与书城建立一种情感联系。

最后来一句感性一点的,书店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读书是一个心灵的旅行,我希望以后的书城除了心灵的旅行以外,也是空间的旅行,我们可以创造出很有意思的空间,也是很有意思的空间旅行,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总这边也说到提到光的问题,我上次走了一下,的确厅特别的大,灯特别的高,很多青少年和读者席地而坐,包括书架的阴影的折腾很明显的,席地而坐照明度有一些问题,这个上次走了一下发现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后来在设计中怎么解决?是大家需要考虑的,在任何的书城,所有的读者还是会席地而坐,坐在书店,还是会在那里阅读,但是是否有足够的照度,不影响他们的视力,我觉得黄总这边的提醒是所有的设计师应该去考虑的。下面就继续,还是接着来,请宋总。

宋洁:

高贵的坚持通过业态调整,能不能不悲壮

今天都是设计院的朋友,基本上只有我是为设计院服务的,我是戴德梁行深圳公司的商业地产的董事,刚才坐在我身边的孔森先生说咱们做书城一直在做高贵的坚持,感觉到特别的悲壮,我们特别业态的品牌能不能维持高贵的坚持,但不要那么悲壮?

其实我们通常都是给设计院做设计任务书的一部分,包含了业态和品牌,有时候是基于整个商业的市场。设计师或者建筑师是基于基地的本身,我们是作为业主方和建筑院的桥梁把他们贯穿起来,变成购物中心最后开业的样子,今天会讲一下业态的品牌,也会说一下对南山书城还有中心书城改造一点点的建议。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业态呢?其实这两年书屋业的发展很蓬勃的,不管是西西弗也好、方所也好、诚品也好、当当也好,他们都是我的客户。他们的定位都不一样,比如说西西弗的定位是青少年的一个宁静空间;方所不一样的,讲的是跨界;诚品是向全世界弘扬中国和台湾的文化。不管定位是什么,但是盈利模式是一样的,就是他们没有办法或者是很难用书本身去赚钱,这一点真的是很悲壮地做高贵的坚持。

这些品牌现在怎么赚钱呢?各有各赚钱的方式,跟书城不一样,书城太大了,是很大的文化综合体。书是其中的一种业态,我们还有别的,为了不要那么困难的做书,必须要克服困难,把非书的地方做好。我在戴德梁行职业生涯的起点就是书城,我们一开始给书城做招商,招了哪些品牌?现在回忆起来在当时是很时尚的,有星巴克、英孚、面包新语,当时这些品牌都是不错的品牌,成了中心书城的拳头产品。书城现在有些业态真的可以淘汰了。我觉得很难回避是书城作为一个购物中心现状,可能大家觉得书城就是书城,不要跟商业扯在一起,但是很难,很多人已经不再讲书店了,都是讲购书中心或者是讲中心书城,已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他业态还是要跟时代接轨会比较好。比如说拿餐饮来讲,书城的餐饮偏向比较单一,或者是很普通的国际连锁,现在深圳的餐饮已经进化到很超前的时代了。比如说平安金融中心引进米其林星级的餐饮了,比如说很多购物中心的餐饮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除了餐饮以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品牌,我们的业态要做一些调整了。

书品牌和非书品牌的建立

说到品牌,品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本身的品牌,还有非书的品牌,书的品牌特征还不是很明显的,方所也好、西西弗也好,品牌感觉还是很明显的,这是客户给到我的感觉。包括方所和西西弗他们其实很羡慕书城,有一次招商的时候我们希望某家上架的书能够综合一点,他们很生气说,那你去找书城,我又不是书城。当时我反而觉得很欣慰,书城很综合,东西很多,这个是他们做不到的,但他们的品牌张力就比我们强。现在做书店,比如有做儿童书店的、青少年的、文艺的、艺术的这些都有,能不能把这个板块做得更加品牌化一些,这是书本身品牌的部分。

对于非书的品牌,其实每一个商业有自己的品牌,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购物中心来讲,除了书本身——很多人是看书的,但是我们也不排除不看书的人,不看书的人可能会更多。他不看书的时候,他来到中心书城可能是会客的,可能是来吃饭的,可能是来看电影的,这样的情况下其他业态的品牌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些品牌应该跟时代更接轨一点,会更丰富,比如说刚才龚维敏先生提出的创客。

展览方面,现在有很多的展览,比如说K11的展览做得最有水准的,有很多的现代艺术展,K11的品牌形象就是艺术和人文。每一个业态都要挖掘有品牌的东西,让整个的品牌更加强起来。怎么样把品牌和业态落在现在的中心书城或者是南山书城呢?他们已经开业了,不可能推倒重来,重新做这件事情很难,我们可以慢慢地改,慢慢地引进比较好的,能够有吸引力的品牌。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讲南山书城跟中心书城,因为在这两个书城在招商的时候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南山书城在没有改之前,大家有一种习惯,觉得南山书城就该那样子,书店就是那样子的。我就去买书,往地上一坐也无所谓,等到我们改了,反而大家不习惯,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改得不彻底。消费者太挑剔了,现在要改成茑屋大家才满意,不然就不改了,变成一种怀旧一种情怀,要改的话还是要改得彻底。

日本茑屋书店台湾店2号馆
来源:http://www.beauty321.com/post/1206 ,编者按

我们上个月去了日本新做的茑屋,整个会让你忘却以前的书店,你进到那里发现原来茑屋就是这样子的,给我们的启发也是这样的。而且量了一下具体的高度,书架的尺寸都量了,包括座椅跟书架的距离。再上个月有一个论坛在新加坡,有一个新加坡购物中心的一位总监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购物中心的温度应该是多少?当时有人说华氏100度、80度,然后他说购物中心的温度应该是36.5度,他们说是什么?36.5度是人体的温度,意思就是舒服,我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热,就是一个舒服的温度。可能中心书城要改的时候,体温这个词对中心书城特别适用。除了盈利模式,除了钱的话题以外,我觉得可以把冷的地方稍微热处理一下,比如说后门的艺术书店,我觉得它的受众没有北区书店的人多,但是加一些元素可以把书店稍微弱化一下。今天大家觉得书城里面书就是书,不要有咖啡的味道,但是我觉得可能正因为有了咖啡,去读书的人更多了。在中间加一点元素把艺术书店改变一下,可能我因为喝一杯咖啡就过来,把这个温度提升一下是很好的。

以及南区那条街的门是对开的,两边都有商业,但那地方缺乏了书的存在,现在谈这个问题会不会太晚?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电影院,可以让大众的娱乐融入到书城里面,让热的地方你要想变冷都不可能,热的地方也可以变酷起来,这样子就很均衡。今天大概想到的就是这些,希望未来的工作从心开始,从中心书城的心开始,谢谢!

Dale Ciadett:

要为阅读的冲动打造友好、宜人的环境和书籍的呈现,就像北京烤鸭

我是美国建筑学生的时候听到三个关于地产的铁律,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关于位置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是不为过的。虽然我在上海居住了四年的时间,但是项目的遍布全中国,因此要到各地旅行。但每当到上海的时候都要看福州路,也逛福州路的书店,包括艺术的店,这条街是自发形成的文化综合体,各项业态搭配相投,大家在这里获得自己想要的文化的输入。作为商业综合体方面的专家,我看到这里交通人流的密度、客单价等等因素都是和福州路以及相关周边的街区衔接起来的。

无可否认,从古至今想要阅读一本书的冲动是非常个人的体验,因此势必要为阅读的冲动打造非常的友好、非常宜人的环境。在接到了会议邀请之后,我做了一些功课,我们提前到了深圳,看了目前几个已经建成的书城。比较了宝安书城和中心书城,宝安书城在紧凑的基地上,很多的功能是通过重叠堆起来的,有一些天才的想法,但是周边的设施没有完全支撑书城的运作,旁边的道路接近高速公路的尺寸。但是当我们来到中心书城,体验完全不一样的,当您走过这扇门的时候几乎走到了室内的街上,没有巨大的高楼,都是一些商铺在这边排列。

作为建筑师来说,我非常理解土地的宝贵,但是书籍是比较特殊的商品,有些地方可以垂直提供某些商品,可是书籍不行。在古典的罗马市场当中,很多的书籍是在非常随手的情况下就可以售卖,因为那是很多的想法碰撞生产出来的。在我长达40余年的设计生涯,设计过图书馆,也设计过商城,但书城的概念不属于以上的任务概念,也许是以上方面的集成。

一个值得注重的情况是,在宝安书城和中心书城,虽然我是作为建筑师,但是注意到室内设计的重要——这方面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龚教授的提法——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目前留意到局部非常平淡,可能是因为要让书籍成为空间的主体,但目前看到的大量书籍,在室内空间的呈现上欠缺组织。

今天我们也有室内和灯光设计的专家在现场,做个比喻,如北京烤鸭的呈现,也许不是完全关于烤鸭的本身,而是像大厨精心切下的肉。其实我们的书籍也是一样的,真的需要更好的呈现。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但如何能汇成一个书籍的大城,这是今天面临的挑战。

郭弩:

教育业态和社区中心是书城弯道超车的机会

接着各位专家的话多补充几句,我想dale 讲得非常的诗意,我谈的问题现实很多。今天是关于文化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研讨会,刚才龚教授简短的提到,几位专家也谈到商业的角度,面对书城的开发我们需要负担双重的责任。

我从三个方向谈一下今天书城有可能实现突围的角度。书城是怎么样的综合体?还没有提出鲜明的定义,但是可以引用科学的方法,把书城和其他某些概念作为一个对比。

首先谈一下书城和商业的关系,最近不管是书城还是书店都发生了演变,包括诚品书店除了卖书之外卖了很多泛文化泛文教的产品,包括纸、笔、背包、相册等等做多样产品化的尝试,雅昌、方所等书店也在探索。

书店除了这几个变化还有别的方式,最近可以通宵过夜的书店,有在广州的“1200书店”,有扬州边城书店;也就是说诚品在做多样的产品化;方所、雅昌和咖啡结合在一块的;一部分的书店和火爆的名宿概念结合在一块的。

同样,商业综合体也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书店和书城一部分的商业综合体是相向而行的,并没有背道而驰。以我跟dele先生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发现目前很多的商业综合体也在走多样化的路子,相当多的购物中心做了多样化的经营,引入了很多的展览,像重庆万象城也利用了四川旅游资源做了文化展示。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中心引入了儿童教育和培训的业态,一部分是反映商业本身的景象,也反映了教育业态的昌盛,还有一部分引入了办公的业态,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则是走向了体验性消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购物中心和书城是在相向而行的,我长期跟华润合作,有一家太平洋的咖啡,从去年开始在自己的咖啡店角落当中辟出了阅读区,不光是书店向咖啡延伸,还有咖啡店向阅读延伸。书城的生意模式,真的没有必要回避商业,书城和商业相当多的层面上是相向而行的过程。

书城的业态有没有机会弯道超车?我们发现有一个非常奇特的产品,在哈尔滨的风景区,名字叫“欢乐颂”,是做儿童教育的,里面有大约50%的业态是儿童教育、培训,一部分儿童零售,其他50%是传统的零售和餐饮业,是全中国相对领先的儿童主题区。在中国,儿童本身很多消费是跟教育挂钩的,这部分天生和书城的业态结合在一块,所以在教育行业有很多的发展空间。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8%,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12%。很多中国人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我们一般的家庭为教育所做的投入占到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从12%上升到23%,在日本高达39%。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业中心引入儿童教育、儿童培训?在中国家庭氛围中抓住人口就是等于抓住三口人,从书城的天生站点上可以非常自然的介入到教育的产业。

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说过,商业是最好的公益,本身是不相矛盾的。书城从传统意义上和文化挂钩的,我自己是中国人,虽然和Dale 长期在美国工作,我发现了一件事情,在中国的各地项目当中都愿意为社区空间留出很大的一片场地来。包括我自己主持完成的青岛万象城和青岛最大的广场,但是传统意义上没有广场的时候,很多城市的空间是放在文庙前面,南京最火的商业场所就是文庙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也是由读书人组成的,所以书城天然应该成为一个社区的中心。我跟Dale 在宝安书城的时候看到前方有一个广场,如果稍作景观方面的改造就会是一个良好的社区中心。因此分析我们的书城所处的地位和中国整体的城市综合体是相向而行的,如果要分析目前书城高屋建瓴的切入,我们的教育业态是弯道超车的良好机会。书城和社区的关系是原始归位的过程,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就是这样的。目前大家熟悉的以万象城为代表的商业综合体,还有一些文化综合体,其中有一个特别由开心麻花打造的剧场综合体,这部分也是天然可以跟文化结合在一块的,以上是我们几个初步的想法讲出来,供各位领导参考。

主持人:谢谢郭总和Dale ,谈到的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商业和社区基地,打造与整个社区包括未来的教育、产业、功能各种的培训,其实书城就是变成了城市生活的中心,这种的定位今天都是非常一致的,最后请尹昌龙总为今天的头脑风暴做一个总结。

尹昌龙:

通过书城的建造和运营重建这个时代的公共生活

大家知道现在有四座大的书城,最远的罗湖书城走过了21年的历程,应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建设的经验、运营的经验,这当中也有一些同行的肯定。但是未来的发展来看还是有很多改进的地方,第一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城市也在变化,时代也在进步,书城必然有很多的变化,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自身在书城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今天专家讲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新的出发点。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使书城达到了新的境界,让读者满意的高度,这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诸位今天讲的意见非常的重要,这些意见应该直接变成未来的书城无论从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有几条对我很有启发。

从我们来讲,书城怎么思考文化定位?思考书城对这个时代的意义?很首要的一点就是Dale 讲的一句话,他说书籍是特殊的产品,同样书店包括书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每一本书和每一个书店跟纯物质是不一样的,空间永远带来灵性,带来生命性,这就是书店跟它所不一样的。当我们回忆起任何一个物理空间和一个建筑的时候,最能唤起记忆和生命体验的产品可能是一个书店,因为书店是你成长的东西,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了。当我们讲书城或书店也好,首先建立在我们对书的崇敬上,如果没有对书的伟大的敬意不可能有书店。我们讲书城书店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没有对它的敬意就不可能的。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做书城的设计也好,做书城的运营也好,是肩负着伟大的抱负。

如何去担当?第一问题是通过书城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如何重建这个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非常伟大的地方,比如说21世纪初期是人类高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期,这系列的高科技的发展不知道把我们带到哪方面。这个时代创意的无限迸发,使这代人和前几代人的鸿沟一步步加大——特别是智能制造机器人,各种创意的步伐几乎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东西,所有的创意都带入每一件的生活当中去。但这个时代的伟大也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各种各样的时代的堕落,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讨论如何通过书城的建设——书城的视野一方面跟这个时代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通过书城克服这个时代——找到时代的落点,实现对书城有所建设的价值。比如说我们讲书城的未来能不能跟科技时代结合,未来的书城能不能跟智能化结合,未来的书城能不能成为思想的撞击和创意迸发的空间,这可能是今天跟传统的书店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书城抵达这个时代,通过书城又怎么样克服这个时代?比如说时代的慵懒、时代的娱乐致死,时代的平面、庸俗,比如说葛优躺——舒服了还想舒服。我们书城要提供能动的生活,提供积极的休闲,能不能把我们欲望化的时代在书城当中得到克服?

第二,我觉得要通过书城重建这个时代的公共生活,中国是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个的时代没有宗教对我们引领,在社会充分的世俗化以后怎么办?最重要的是重建我们的公共生活,我们要关心公共的事物、关心自己之外的世界,这个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过去我们有庙会,在北京就是茶馆,德国海德堡是以教堂为中心的社区生活,而今天大规模的城市化,一切公共空间都是商业化的,在商业化的时代如何重建公共生活?尤其是中国剧烈的城市化,把很多公共空间都摧毁掉了,通过重建公共空间来重建公共生活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书城一年举行800场的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愿意到书城来,包括政协委员议事,委员谈得显然不是自己家的事,是谈公共的事,委员议事厅在这儿找到了最终的读者,因为这个空间变成了公共生活重要的载体。我们讲书城未来如何通过书城来重建这个时代的社会,让比较私利化的时代,大家能关心自己之外的事,关心高远的事物。希望设计能最大限度的放大书城的公共性,用这个来汇聚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创意,使书城最大限度成为现代被分割的个体的交流空间,这个非常的重要。新的城市街坊邻居没有了,公共空间又毁灭了,不知道人该怎么生活了。在这种能不能重建公共生活,从虚拟空间中走出来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为什么父母和孩子愿意在书城,因为在书城里是家庭最基本的交流,我们希望扩大更大范围,让家庭和家庭间交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打通孤岛的状态。

第三,书城如何通过书屋来重建我们的空间?实际上今天书大规模进入公共的空间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现象。所谓的书业蓬勃复兴,蓬勃复兴最后是书大规模的进入公共生活,原来所有的非书空间都需要慢慢的变成书屋空间的重要部分。如果以书作为比喻的话,书在所有的空间进行着一场伟大的虚构,通过书虚构的空间给我们带来新的力量。在书城所有的设计当中,如何把书安排在恰当的位置,如何让书在这个过程中成为领袖、主导的力量,书城永远不要把书边缘化。现在很多的地方可能也在做书业,但是是把书作为瓷砖贴在墙面上。书要在书城里面能真正变成统治性的力量,实际上我们是用书重新塑造这样的空间,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室内设计特别重要,要把书的力量、书的光芒发挥到极致,这是未来所要做的。现在做的还不够,大家感觉书的力量没有完全的组织起来,还没有到主导性的因素。

综合刚才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未来的书城非常有意义。你是什么专业都不重要,最后都是读书人,这是我们基本的身份,带着基本的身份跟书城做最好的朋友,也希望是最好的合作伙伴,谢谢大家!


声明:以上陈述文字和内容均为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发言嘉宾校对。主办方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