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4
13155人阅读
文/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黄伟文
2014年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完成部门整合之后,开始稳步行走,渐入佳境的一年。
从传统的国家画院体制和个人化雕塑创作走向公共艺术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是已经形成全国品牌和影响力的深圳雕塑院(内部称为“艺术部”)不得不进行的艰难转型。
批评家、雕塑家如孙振华总师等人继续在理论、教学和创作上开花结果。
艺术部的年轻人则在戴耘、张凯琴的交替牵头下,成为组织、拓展公共艺术活动与项目的生力军。继2013年首届公共雕塑作品展《质变》在中心书城广场成功举办之后,2014年进一步将公共雕塑与深圳中心公园的具体空间结合,邀请跨界达人参与,与公众互动和研讨,为公园和城市创作了深受市民欢迎的“量身定做”的作品,成为年终深圳公共空间里特别活跃的一道新风景。
公共艺术能否从所在社区开始去影响和干预城市环境的提升?中康路8号创意广场共建项目从邀请社区业主与用户参与彩绘圆筒一角开始了尝试。
今年恰逢雕塑院参与的《深圳人的一天》公共艺术作品创作15周年,如何挖掘这一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形成延续性的创作也是艺术部的独立研究项目。
收获普遍赞誉的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被市长要求延展至2014年3月中旬,以飨更多市民观众。
米兰牵头的深双办团队配合策展人,成功组织了上百场专业或公众活动,以UABB学堂的方式,有效突出了深双的教育功能和品牌。
“深双@威双”则是深双在2014年6月到10月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开展的国际对话、交流与推广活动,包括与芬兰馆合作的深圳-芬兰“再创造”展览与对谈,与中国馆合作的“共谋共生:深双十年回顾展”。
成功的国际推广为深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参与。一个由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奖获得者和活跃的珠三角实践建筑师组成的强大国际策展团队,从6家国际候选团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选作2015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策展团队。
深双团队还利用展期空档,协助组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深圳举行的“数字图书与未来科技”的全球图书会议,进一步积累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经验。
与此同时,下届展览的场地遴选、资金筹措和机制改进(如成立深双民非机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以期待新一届深双组织工作会更加有条不紊,从容淡定。
在完成上届深双的助理策展工作后,刘磊正式加入设计中心,带领团队接受了这个“设计之都”城市对设计促进工作提出的各种需求和挑战。
光明新区继续提出组织国际国内资源、协助探索绿色规划的需求,超低冲击的多地面城市(Multi-Ground City)能否让光明成为比海绵更加吸水的绿色城市,看来既令人期待,又依然任重道远。
已经举办两届国际低碳论坛的坪地低碳城,也希望与设计中心合作举办启动区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竞赛活动,来寻找真正的低碳城市与建筑解决方案(SLCCA)。
城管系统在经历诸多的环境提升、景观建设后也意识到设计创新的重要和必要,与设计中心的合作先从基础性的负面景观调研和总结开始。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锐设计师在深圳获奖期间贡献的设计灵感,设计中心与福田区城管局正在合力把中心区一条被停车占据的规划步行街——2号路加以复苏。另一个与福田区城管局合作的项目是为香蜜湖农科基地改为公园所进行的系列“开门设计”竞赛活动。
建筑工务署也希望通过设计中心平台来解决近期要代建的50个消防站的共性与个性的设计创新问题。
龙岗规划展馆也通过中心的平台展开内容策划特别是如何保持展馆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从而逐步理顺从管理运营团队到展览内容策划的正确流程。
利用设计中心竞赛服务网络平台的,还有佳兆业的龙岗大运场馆临时建筑竞赛——“你的建筑有多轻?”,以及规划国土委城市设计处组织的深圳湾“超级云城市”概念设计竞赛。
为了提供更高效和低成本的设计竞赛服务,设计中心也在与IT团队合作,研发和测试可能是国内最专业的设计竞赛网络服务平台。
2014年设计中心编辑出版了《趣城▪深圳建筑地图》和《深圳湾云城市国际竞赛作品集》,汇总保障房设计竞赛、展览及研究的图书也在编写之中,我们的出版业务开始小有成效。 酷茶会、设计讲坛、“设计&生活”论坛在过去一年里也继续保持着与各界交流设计及各种城市话题,逐步形成设计中心的一种传统和品牌影响力。
将以上实践、研究、交流活动以及与我们建立起往来的学术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一种跨专业的、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平台正日益清晰成形,我们称之为中康路8号综合创新平台,或者从更偏向设计教育的角度,称之为“深圳未来+”。
公共艺术中心大家庭汇合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团队历史和不同体制的员工,需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也需要逐步建立共识和共同信守的规则和文化。
这是江鹏所负责的行政综合部必须面对的挑战。人才的吸纳,制度的建设,财务的管理,还有后勤服务的支持,既要严谨规范,又要灵活创新,实属不易。食堂虽小,吃货们的众口也得调好;部门不多,刚好每季都可以轮到一个下厨日分享厨艺。这一年来自规划国土委信息中心的陈贞的加入,也是对公共艺术中心管理团队的重要充实,特别是在深双办及公共艺术中心行政后勤业务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有幸拥有一栋特别的三层小楼,有很多空间潜力可以挖掘发挥,来应用和检验我们的设计与艺术主张。而周边物业环境的复杂性,也考验着我们提出的“中康路8号创意广场”社区共建计划的实施。
整个公共艺术中心的对外联络和协作也在不断扩展,老朋友荷兰国际新城研究中心(INTI)一直来往紧密,很多来自荷兰研究深圳的团队也因此受益,接踵而来的访问交流还包括苏黎世艺术应用大学、加泰罗尼亚建筑科技大学、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中国行师生团、铿晓设计事务所等。受邀参加的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则有中国规划师年会、《时代建筑》的“深城深筑:深圳当代建筑”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创新城市”城市设计研讨会、莫斯科城市论坛、阿尔梅勒“深圳从世界工厂到创意城市”研讨等。
一些公益机构的学术和研究活动也能见到我们热心员工的身影,如城中村特工队的“握手302”项目(张凯琴、刘赫、吴丹)和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的“岗厦罗生门”(王一人、傅娜、任海燕)。 这就是公共艺术中心的2014,一路走来,蹊径另辟、景色别致。这一路风景幸好还有内刊小组许涛、宋丽等人的细心记录和组稿,为我们留下重要的足迹文献。
期待2015,每位公共艺术中心的员工和伙伴,一路上都有更多发现和惊喜!
期待2015,每位公共艺术中心的员工和伙伴,一路上都有更多发现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