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读写绘——《我们深圳》丛书选题讨论会

2015-12-17

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场

5731 人阅读

摘要:

深圳缺乏一套有关深圳的百科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系列图书,参考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的台湾系列图书,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策划一套家园系列《我们深圳》丛书。图书出版的目的是大规模地重新发现、梳理深圳,题材范围包含深圳的地貌、物产、建设、习俗、艺术、创意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成为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读物和窗口。

活动回顾

深圳缺乏一套有关深圳的百科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系列图书,参考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的台湾系列图书,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策划一套家园系列《我们深圳》丛书。图书出版的目的是大规模地重新发现、梳理深圳,题材范围包含深圳的地貌、物产、建设、习俗、艺术、创意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成为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读物和窗口。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和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将就深圳城市空间相关选题进行共同策划、合作出版。一些选题建议包括:深圳建筑绘本(少儿版)、深圳创意空间、深圳街区、深圳自然步道……

本届双年展主题“城市原点”,我们回到城市腾飞的起点,重新梳理城市发展中的故事,讲述、记录属于每个城市空间所独有的故事,为城市新人、外界朋友打开一个深入了解深圳城市地理人文的窗口。

因此,在本届双年展展场内,以设计中心品牌活动酷茶会为依托,公开招募或者特约邀请城市观察家、文化学者、城市批评家、自由撰稿人、资深媒体人和热心公众齐聚一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图书选题内容和范围,对图书出版计划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寻找潜在的图书撰稿人、合作伙伴。

 

深圳第一部全面记录和讲述深圳人文地理的丛书《我们深圳》正在酝酿中,12月17日下午,在时尚时尚最时尚的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现场蛇口议事厅,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酷茶会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共同体读书会联合举办的《城市读写绘——讲述·记录·发现》活动如期上演,来自文化界、建筑界和传媒界的各位大咖就城市空间、城市书写和城市原点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带来一场精彩的精神盛宴,让共同君带你到现场看看有哪些故事与精彩语录?

孔令军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经理

谈初衷与如何书写:我们要做这套书,第一是情怀方面;第二是精神方面;第三是民间方面;第四是带有故事性的。 用一句话说越是个人的心灵史越是深圳的发展史,越能引起共鸣,越是个人的心灵体验史也越是深圳的空间转换史。

——孔令军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经理

谈初衷:我们深圳已经成长成第二代,哪怕我们第一代的人忙忙碌碌,对身边建造的房子、建造的空间无暇顾及,我们第二代也要有好奇心,他们也要知道这个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建的、为谁建的,建设的效果怎么样,这里头背后有什么故事、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原因、有什么价值观、有什么哲学,这都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方式来讲述深圳的故事。

这个过程因为太快速了,它的更换太多了,所以更需要把前面准备要抹掉的者已经抹掉的东西有一个记录、有一个讲述,这样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那些被抹掉的,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对这个城市怎么样,至少我们已经不能够在空间上呈现它,但至少通过文字可以记录它,这种记录其实是帮助我们在空间上有更多的积淀,用考古的话就是文化的层次会加厚、会丰富一些。要不然我们只看到空间这一刻的状况,而不知道这个空间在时间上的一个变化,尤其是我们现有的城市更新的方式是全面升级换代,尤其是大运会之后。

——黄伟文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

我有一个感觉,深圳人在中国所有城市中间最急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就像说我们是北京人、他们就很喜爱,因为他们已经觉得解决了身份认同问题,他已经不是一个漂流者,但深圳漂流者的心态直到今天已经是36年,包括伟文兄说108年。基于这样的过程中间,我们还没有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所以我们不断说我们是深圳人,老是自我强调,自我强调就意味着心有不甘。我们出这套书的目的是还是有这样的追求,能让大家找到我们的来路、找到我们的出发点。

它的价值就在于它保留我们对这个城市空间的人文记忆,但这个上面去下功夫。包括消失的,可能消失掉的那个深圳才是我们心目中的深圳,而不是活在电视上、活在口上、面上的深圳,它应该是一个内在的深圳,假如做到这个,它就有了厚度,就非常有意思。

——胡野秋 文化学者

谈个人地理学角度的城市书写:今天我们在这个城市里面我们讨论这个城市的时候实际上很多时候,要尊重这种个人的地理学,就是说我不管,我没有学术背景,但我活生生在这里边生长,我认为这个城市哪不顺眼、哪好我也有权利。我们深圳就应该是这些人说话的机会,我们不是一个大学要搞理论性的从书,我们应该是市民文化的收集。从这点来讲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新的一种学术的视角,鼓励这些个体,从个体的角度,鼓励一种个人的地理学。

——冯果川 城市建筑评论人

谈书写城市的初衷:我觉得到了2015年的时候大家都在找原点,走的很远了以至于忘了我们的初衷。说的更远一点可能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就有点遗忘了我们的原点在哪里,因为我们拼命往前走,这是在很大的背景下重新来反省我们的原点、出发点在什么地方,新文化的原点在什么地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点在什么地方,深圳这个城市的原点在什么地方,我们个人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它是很多原点的一个汇合。因此它是很多事业的汇合和交叉,所以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非常有深度的城市回望。

——王绍培 资深媒体人

我觉得今天我们谈深圳通常都是从一个文化事件或者从一种建设成就触发。换句话说是我们拥有、创造什么来考虑深圳是什么,或者我们来如何描述深圳。但深圳的精神性在哪里?尤其是什么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这部分。我觉得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一个大事情。如果不是因为恰好这一次在深圳双年展期间我们在沙井一个400年老的祠堂做了一次演出,这样的感受还不这么强烈打动我,但是因为有了这场演出,我突然感觉到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考虑。我们深圳的精神史的价值或者精神意义上的城市是什么。

我想强调的实际是这样的,也许我们换个角度说失去了的深圳属于我们所有人,而不是获得了深圳属于所有人。我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深圳”,也许没准我们就讲我们失去了什么可能是个非常好的入手。

——杨阡 自由艺术家

我个人的角度更愿意它是一个个人化的书写,这是个人对整个城市空间的想象和体验,从个人需求的角度对几个城市进行讲述,可能100个人就有100个深圳出来,有各种不同的深圳出来,比如关于城市气味的、关于城市一些空间现象、关于城市整个构造,讲到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关键问题,看是谁来写的问题,怎么写的有趣、心动,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谢湘南 当代诗人

我的第二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现在的人不喜欢看说教的东西,可能百科类的东西不是很接受,但他愿意读故事。你想要找寻市场的一个共鸣,可能真的是从一个像讲口述历史或者讲授个人在大时代的发展、在潮流演进当中谈你个人的感受,就像我在深圳地标的记录片里面,我就讲我自己在深圳读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地标发生的一些关系,还有一些渊源,小小的故事。

——菜菜 旅行达人、自由撰稿人


现场还有两位专家提出了特别好的意见,我们要在此特别感谢。当然也就有了我们写给大家的这封信。

谈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现在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纸媒体,我们花半年、一年、十年准备一本书还不如别人花一两个小时编的一个小小的帖子,它的传播率比较大。再反过来我们究竟做一个空间从书还是在搭建一个新的媒体平台,这个媒体平台很可能是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我也想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我们在思考空间丛书的时候,不光是纸媒,我们目标都是在朝向纸媒,它可能是一个新的平台,它不断更新、不断记录我们的这个城市,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刘磊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

谈出版流程: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但是书还是有它的仪式感,但是整个出版过程应该引入网络机制,就像整个社会发展、像选美一样,每个人选10本书出来,可以很多人参与写作,当然我是有一个选择机制的。

——贺承军 建筑评论人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