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欢成:我的50年创新优化实践

2014-08-21

规划大厦201

14903 人阅读

摘要:

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结构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英国结构工程协会、土木工程协会资深会员、上海现代集团资深总师、上海市科协原副主席。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四十多年,成功地主持设计了许多重大工程,由他负责总设计的东方明珠塔(463米高),以其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成为上海的标志。

活动回顾

主讲人简介: 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结构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英国结构工程协会、土木工程协会资深会员、上海现代集团资深总师、上海市科协原副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1980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伦敦和香港OVE ARUP工作。 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结构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结构总工程师。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工程师,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结构总工程师 江欢成院士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四十多年,成功地主持设计了许多重大工程,由他负责总设计的东方明珠塔(463米高),以其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成为上海的标志;总负责设计的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40万平方米面积),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为我国建筑设计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还作为设计监理组和SOM共同设计金茂大厦。曾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江院士还长期致力于结构优化设计,在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上海陆海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等工程优化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中担任调查组专家组长。

我很荣幸成为第二十一位交流者。我很高兴看到深圳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高潮,也热切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为深圳建设做点实在的事。

自传:从业五十年

我从1963年2月14日向华东建设设计院报到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从事公共建筑设计的工作,到现在有51年半了。从业五十年内,我写了一本书《从业五十年》,这还没有出版,现在只能说是写着玩玩。我基本上是顺着我这本书来向各位介绍:序言,弹指一挥间,写书有点难。分六编一跋:第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第二,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第三,敢创新的学习札记;第四,结构工程师的责任;第五,我的建筑师梦;第六,我的小档案;最后一个是跋,就是结尾,写老同事、领导和院士们的一个鼓励。

六十年代,“前辈点拨、受用终生;遵义三线、历练三年”

所谓“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第一个设计就是上海的梅酒厂,其实它跨度只有九米、十米。我想只有九米、十米这样的跨度,能否把它做得简单一点?所以我就想了这样的东西,比如这里是五米跨度,如果用作支点,界面就小一点,所以我就用这一根杆来代替当中的四根杆。结果组长非常开明,他就同意了。但是话说回来,我只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从道理来分析这并不是很合理的,也不是很安全,幸好它的跨度是比较小的,所以也没出什么事。但是话说回来,现在早就拆掉了。 七十年代,正好是文化大革命,“促生产、攻疑难,首次出国,样样新鲜”。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耽误很多年轻人宝贵的青春,但是我很庆幸,我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非常的忙。有几个事:其一,第一次把30米的天线放在软土地基上,为防止与磁浮系统发生共振,我设计了一个伸出的翅膀来增加它的刚度。后来这个设计获得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奖。其二,沉井世界纪录,事实上做地下工程是比较容易的,最难的是穿过土层,因为一挖,干净的水就没法办。我做了一个80米深的沉井,把每环连接在一起,连接以后再用双水胶胶在一起沉下去,最后沉下来超过了我的意料,这个80米应该说是世界纪录,但是不值得夸耀,因为花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不好跟冻结法相比。1975年,我到了赞比亚,来来回回三次,一共去了两年。 八十年代,“英国香港开眼界;总工不总想闯关”。1980年到1982年,我在英国伦敦,有半年在香港。我出国以后,主要是学英语、交朋友,扩视野,树信心。回来以后,在赞比亚当副总工程师,1985年回到上海当了总工程师,一直到66岁。我理解的总工程师的责任——把关与闯关。

东方明珠的设计与建造

东方明珠是八年抗战,包括:创作——华东院集体智慧的结晶;结构——带斜撑的空间框架;建设——多个世界之最的实现;科研——三大课题,多方支持。

讲到东方明珠的创作,当时东方明珠做了12个方案,华东院是5个方案。这就是华东院的5个方案:东方明珠、白玉兰、申、跃上穹窿、飞向未来。后来的总建筑师管式勤加了四个撑,孟建民加入了一个陀螺对几个陀螺的设计,凌本立总建筑师(当时是副总建筑师)把孟大师的方案变成球,应该看到这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东方明珠的建设,我们做了三大科研题目,因为当时东方明珠差一点被否定,被否定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斜撑,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先做一个钢骨笼子,外面再挂模板,再到混凝土,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东方明珠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进军号、排头兵。那个时候后面的高楼是很少的,但它做好以后就完全变了样。东方明珠也是精益求精的,原来设计的是一个很长的甬道,这种结构是做不起的,后来造好了,钟学林把它敲掉变成一个广场。大家看到现在变成一个市民广场,很热闹的地方。但是东方明珠也有遗憾,最佳观景点南京路外滩看不见塔的全貌。 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些完善的工作,我们在259米做了一个玻璃观光廊,做好了以后对每一块进行负荷试验,保证每一块都靠得住,50个人靠在一起跳都没有问题。 

九十年代,“额角头碰到了天花板,雅塔基坑晒了十多年”

做好东方明珠以后,印尼邀请我们去投标,我们做了一个“亚洲巨人”雅加达塔。之后又做了鲁山大佛,这个大佛比无锡大佛高20米,而且比它更加慈祥。做了这些事以后,1995年我非常荣幸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算是第一批选举的院士。在这之后又给我一个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英国土木学会、结构学会先后选取我成为资深会员。在做东方明珠的时候,我已经是华东院的总设计师和人大代表,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零零年代,“搭个平台好唱戏、唱好戏,把设计做得好些再好些”。在这期间我做过很多优化设计,比较典型的是上海陆海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等等。 一零年代。今年是2014年,刚过4年,小车不倒,探索不停,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是我觉得我还不老。现在我只是一个70后,在座各位可能也有一些人是70后,我跟你们是一辈的,我今年是76岁,但是我还在奔,还在努力。


主办及协办

主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建筑设计处

协办单位: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