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营造和公共生活

2020-09-06

百老汇电影中心BC+空间

4323 人阅读

摘要:

和朱荣远、吴文媛、罗锦斌、Chris Lai一起分享深圳故事。

活动回顾

9月6日,展览的第二场主题沙龙“场所营造和公共生活”在万象天地百老汇电影中心BC+空间举行,活动邀请朱荣远、吴文媛、罗锦斌和Chris Lai四位嘉宾,分享各自亲历城市发展的故事。在主题沙龙分享活动开始之前,城促总监刘磊带领嘉宾和热心的市民朋友们一起参观了「20+20」城市中的设计主题展。参观期间几位嘉宾还简单分享了自己所亲历的场所营造项目,并在随后的沙龙活动中又着重进行了拓展。

导览现场

分享环节

本次沙龙的第一位分享者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经历了许多深圳规划项目的他从深圳湾展开讲述。他提到,把这一个地块作为深圳湾公园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这意味着深圳不再在深圳湾填海了,这是市政府、市场和市民三方的共同选择。

朱荣远进一步提到,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社会阶层非常的复杂,如果要在城市生活中去平等地满足各个阶层的生活需求,他认为“要用公共场所的方式,用公共生活的场所去消灭所谓的社会阶层”,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能够用城市空间的方式去组织这样的公共生活,反映的就是这座城市文化的先进性。以深圳湾公园大沙河流域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生活的系统,其实也代表着深圳的城市文明。

随后,他又通过举例深圳的中轴线、深圳湾公园的铁丝网事件、深圳湾航道事件来反映,公共场所应该是深圳市民共同去关注、营造和保卫的。而规划真正的意义是顺势而为,意味着先有什么,然后再顺势去推动它,这样的城市规划效果是最好、最有价值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
深圳湾公园,左图摄于2015年11月7日,右图摄于2017年11月,图片来源:打边炉ARTDBL

第二位分享者是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媛。她认为设计师规划出来的公共空间的使用意义和生活现象会随着时间演变的。比如说街道曾经是我们最大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但是现在街道不再是我们公共空间的领域,而变成我们从一个目的地到另外一个目的地中间的沙漠。

吴文媛说,公共空间的背后其实是人,什么社会,什么共同体组织才会有什么空间。或者说人在这个空间里有没有归属感,这个是很重要。因此她在2016年开始发起蛇口社区的无车日活动,并想通过这种活动找回来街道的功能。她认为,空间设计可以引导市民的行为,但是除了空间设计师设计出的载体和条件之外,使用这个公共空间的每一个人才是让这个公共空间变得可以信赖的关键。

深圳市雅克兰德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规划设计师吴文媛
2018蛇口社区无车日海报,图片来源:嗨创意

随后,AECOM助理董事、大沙河项目的设计总监罗锦斌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分享大沙河生态长廊设计背后的故事。作为一名设计师,除了要学习人文、生态、水利工程等新知识以外,也要去与政府、市民、代建方进行沟通、调研,他认为一个好的公共项目的背后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幸运。

罗锦斌提到,深圳是横向发展的城市,沿海项目如滨海步道、深圳湾西岸比较多,但是目前还没有可以把山、海,这些城市原有的自然关系串联起来,而大沙河就是一种开始。在项目落地以后,他很惊喜地发现来到这里的人会有自己使用场地的方式,这就是公共跟场所本身的魅力。

他同时也讲述了这个项目的遗憾,其一是交通,由于大沙河在水利上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通道,所以很多原本计划的车位和桥梁是没有办法放进去的。其二是这个项目的延展,希望未来可以努力把这个项目的边界继续拓展。

AECOM助理董事、大沙河项目设计总监罗锦斌
大沙河规划计划图,图片来源:罗锦斌

DOFFICE的Chris Lai给我们带来了沙龙的第四场分享。他深入讲解了水围村的柠盟人才公寓项目——这是个有35栋握手楼,500多套人才公寓的城中村改造项目。Chris着重介绍了人才房项目的规划、立体社区、色彩导向系统、公寓庭院、共享客厅、户型以及屋顶的设计。他说,水围村让他想起了阿姆斯特丹老城区,也一样有着类似尺度的街巷空间,老城区也曾经像城中村一样有藏污纳垢的时期,但通过政策与居民的精心维护,老城区的建筑、城市肌理和文化都得以保留,并成为游客最喜爱的地方,他认为水围也同样是很有潜力和人文气息的多元化的社区,值得保留。

Chris认为,项目落成后,无论从策划、空间设计到实施营运,均吸引了众多社会关注,也推动了各种改造政策的出台,并激发了更多元化的改造案例的出现。城中村的存在,一直是村民、租户、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特殊博弈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个项目发生的机率几乎等于零,但项目得以横空出世,源自于多方博弈的共赢。他说,“作为建筑师,我们认为不应该把城中村浪漫化、理想化,而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去发掘呈现它的潜质,将劣势扭转为优势,在规划和空间策划当中制定更好的策略,创造共赢平衡点,让它在某种时空状态下,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DOFFICE设计总监Chris Lai
水围村柠盟公寓改造计划,图片来源:DOFFICE

在分享之后,四位嘉宾围绕场所营造和公共生活的主题对《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86版总规)和深圳现在的变化进行了总结探讨。深圳整体的规划有顺势而为的思想,实事求是并且入乡随俗,这样的规划才是最有价值的规划。


互动环节

Q:35栋城中村最后其实只改了28栋,好像有1栋里面个别层其实是没有改的,那么在改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对于这些没有改造的业主有没有其他补偿或者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Chris Lai:水围村这里面有300多栋的握手楼,但原居民只有700人,流动人口则达到4万人,所以在这个里面的居民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租客。而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比较包容的状态,我们并不会强求所有房东都要参与到这个改造里面,如果有房东希望自己留下来不参与,我们都是欢迎,不去强迫;也有房东把楼拿出来做人才房,但是他想住在四楼,我们也给他把四楼留下。城中村楼栋之间的距离只有2.5米宽,施工面是非常狭窄的,所以当时产生的安全隐患也比较多。有人选择在施工过程中搬到其他地方去,也有人一直住在里面,包括一家酒家也在里面继续经营,生命力特别顽强,这都是我们预测不到的状态。这个项目并没有说特殊去补偿房东,而是做好了沟通,像其他的一些租客搬走的时候就有补偿。


Q:我从一个使用者角度去观察公共空间,像两位嘉宾刚才说水围村还有蛇口那边我在休闲的时候也会去,但是说实话我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去发发呆或者坐着的地方。这是在公共空间上我作为一个使用者提出的疑问,能不能多一些可以让大家不用消费就可以停留的设计?

Chris Lai:我挺喜欢这个问题,因为其实现在很多项目都想要推动这种不需要消费大家也可以使用的空间。其实水围也有,我们做这个项目过程中很多空间本来是作为公共空间的,但是后来被管理处还有商家给占领了。市民可以去占领属于他应得的空间,商家也想尽量延伸他的空间来增加经济效益。在城中村里面的空间都是很接地气的,大家都可以使用,后厨都把椅子搬出来放在那里,没有人说他们,其实大家可以尽情去用。

水围村改造前后,图片来源:DOFFICE

吴文媛:这个是看你是居民还是过客,如果你只是一个过客,那么这个空间要随时准备一个供你偶尔去发发呆的停留的设施,这不公平。当然你可以争取,经济学上面有一个原则,资源一定会向最能利用它的人流动,向最善于利用资源的人流动,所以水围村空间为什么会被商家占走,因为他们的使用率高,如果你天天去那里发呆,那你肯定能有座位。因为规划师有一个工作是如何分配公共资源,我们评估的是常态的消费,考虑公共资源该怎样分配是我们的使命,我觉得像Chris Lai说的我们如果真的要利用一些空间,就需要找到共同体,找到城市里面跟我们有一样需求想法的人,我们就可以去把空间话语权重新定义出来。


Q:近4年来,我觉得深圳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了,人口也是越来越多,那么在交通体系与公共体系两者之间怎样能做一个平衡呢?以及怎样优化设计?

朱荣远:其实刚才话题跟这个话题是一脉相承的,刚才讲公共资源怎样分配,其实交通资源就是一个公共资源,因为深圳这座城市太特殊了,人口密度太高,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上面,所以交通资源在人均的占比实际上是很低,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那就更加低,所以不同人的诉求和观点会带来不同的结论。就比如刚才那位听众提的问题,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深圳还有短缺,还有一些问题。所以今天题目场所营造,关键是为什么要做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来做,这个才是我们要去看的。公共这两个字就是我们要让所有人的某一种诉求能达成一个共识,好与坏、最好与最坏,大家都会去讲,各有各的看法,但是达成共识才是最好。这样我们才能把很有限的资源用共识的方式去更合理地给更多的人分配,花了这笔钱大家才会同意,因为这是共识,这是公众参与要博弈、要去抢、要发生。所以今天这个会场虽然小,但是我们也触及到了一些话题,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状态其实就跟围绕这些话题的判断和取舍相关。


Q:我现在定居在深圳,像大沙河项目包括人才公园,是连在一起的整体,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骑单车骑个七十公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大沙河设计的非常用心。我的问题是:第一、深圳湾公园那边太高大上了,比如说我也去过纽约中央公园,那里有比较舒适的生活区域,有热狗车有可乐,那么深圳湾除了几个自动贩卖机可以买饮料,平常在里面什么都买不到。所以深圳湾公园感觉特别高大上,但是没有纽约公园特别舒适的生活区,当然我知道是为了一定程度保障深圳湾公园整洁与干净。第二、深圳湾特别高大上,骑四五十分钟快到西丽就不一样了,开始简陋,我发现两边道路很像乡村道路,我想咨询一下这个是没有建设完还是后面资金投入不足呢?

罗锦斌:谢谢大家喜欢大沙河,我们今天也是讲公共生活与场所营造,包括大沙河也好,别的公共场所设计也好,可能设计是大家看到最前面的部分,那么背后会有很多的东西大家可能不了解,包括这些权属是谁?未来拥有的人是谁?涉及到很多管理的层面。刚刚谈到在国外,国外社区也是有很多的机构来共同去运营的。其实我们当时有做露营区,但是有很多运营上的限制。大家可能不知道每年深圳都要花很多钱去维护这个公园,不仅仅是管养植物等等,还要配备很多保安,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一套逻辑在后面,但是我相信会不断进化,是会慢慢做的更好的。

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们本身设计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大沙河,从附近科技园、万象天地入海口的区域往北走到西丽水库那边,整个景观慢慢地从城市向学院转变,从人文回归到自然,越往北越生态。可能由于水利工程的原因最近还没有完全做完,但是这个月底可以全部做完了,去到学校那边整个你就会看到自然和乡趣。我们一直想要保留最原始河流的状态,大沙河里面有很多的沙,然后经过了多年之后慢慢演变成了很多植物在里面生长,这里的生态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了,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想要尽力保护它而不是改掉或者换掉。我觉得在深圳的城市中心有这样的一种结合非常特别,可以有万象天地、高楼大厦,可以没走多远就看到芦苇、水鸟,我们希望大城市里也能有很自然的东西。

大沙河现在的生态环境,图片来源:罗锦斌
活动现场照片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