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中心赛后综合利用

2013-03-07

规划大厦818

4713 人阅读

摘要:

场馆在赛后如何运作才能解财政之困,保持生机与活力,最大程度的体现其社会、文体、商业、娱乐价值?本期酷茶会由深圳规划国土委城市设计处、龙岗管理局、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联合组织。

活动回顾

王星晨:欢迎大家来到酷茶会的第 50期。稍微介绍一下酷茶。酷茶会一直是委里面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的交流会。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场所,工作上大家需要探讨的事情,还有生活上的一些感悟,欢迎大家来这边分享。这个酷茶是山寨了日本的pi-ka酷茶,有一定的改良,基本规则每位嘉宾30分钟,含7—10分钟的演讲时间,不一样的是我们会有20分钟的互动。7-10分钟讲完之后欢迎大家现场问题。气氛比较轻松活泼,有茶点小点心,可以自由讨论,希望大家把提问留到20分的互动环节,那7分钟就尽心地倾听嘉宾的演讲。这期很特别,相当于我们蛇年正式的第一期,刚好也是我们第50期酷茶。是由委内城市设计处和龙岗管理局共同策划,主题为大运中心赛后综合运用。实际上这次的策邀主持应该是城市设计处的曹捷。她可能有一些其他会务,晚点会赶过来,由我先担任一下主持。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场馆在赛后如何运作利用才能解财政之困,保持生机与活力,最大程度的体现其社会、文体、商业、娱乐价值?这次酷茶由委内的城市设计处和龙岗管理局还有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联合组织的。希望大家回去也做做广告,这是免费开放的,希望大家经常来参加。这边有一些长期的嘉宾,希望更多的人能成为长期的嘉宾。第一位是中规院深圳分院的张弛,请他讲一下体育新城、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的由来。

张弛:体育新城、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由来及思考

很高兴有这个平台跟大家分享,借着这个机会我总结了一下我从04年中下旬根据大运中心,包括体育新城大运中心以及到今天整个片区发展的状态,其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以及需要我们检讨的东西。

体育新城、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的由来

今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大运新城(以前叫体育新城)以及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的由来。我讲下个人对大运中心运营的一些思考。其实这个项目在最早04年的时候冒出来,当时有这么个情况,深圳市为了推进整个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直希望争取一些国际性的赛事,各个区都有一些作为,比如南山区争取f1,以及龙岗区争取了一些世界网球的大师赛等等。深圳也一直想承办这些赛会,所以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大学年,甚至奥运会都有一些想法,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04年总局的领导和中国大体联秘书长来访问深圳,提供了这些机会,希望深圳市能够报名参与2011年的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当然参与这个运动会的背景,除了给深圳市提供这样的机会外,还有和台湾竞争举办赛事全能程的机会。当时国家承诺如果落选,还能办全运会。04年中得到了国家局的承诺之后,深圳市开始运作了。

关于大运中心选址的问题,我们看到这张深圳市特区内外的运转图,从当时特区内外两元化发展的状态来看,我们初步的判断是南山区和龙岗区二选一,而这两个区本身都是由一个区级的区域中心而建,如果作为大运中心,级别会很高。关于这个级别是放在南山区还是放龙岗区的研究,我们很荣幸接受了委托。除了研究赛事的本身,包括举办赛事的时间,对片区的交通,设施,及社会生活产业等各方面的冲击以外,更看重是的地区产生重大政府公共投资以后对片区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当时我们建议选龙岗区,因为当时特区两个差距还是很大。所有政府公共资源也好设施都向南山区,福田,罗湖,盐田集聚,而相对来说龙华宝安整个发展阶段和标准都很低。最后我们希望政府能把特区的标准平移,作为研究机构是希望变成特区一体化,这最终还是实现了。希望把这个内容放在龙岗区后,通过建设标准的平移,同时争取得到重大公共设施对这个片区长远发展的城市化影响。最后这个片区定义,市政府参考了我们的建议,确定了龙岗区。之后,整个龙岗区整个大运中心所在的位置地区名字也由龙城新区改为了体育新城。这个片区的规划权实际上还是属于龙岗区,但是调整更名后,就由市政府以及市规划局直管规划实权。基于此,之后有一系列规划发展研究以及后期大运中心的研究,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协助规划局组织了一个体育新城的国际规划设置和国际咨询。 

当时在不同国家单位竞争中,北京建设设计院最后中标了,我们把两个有价值的方案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左边这个就是北京建设院的中标方案,它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原生态,近生态和次生态。其实它的观点是充分利用西侧的(包括省县的桐坞岭)主要资源放在发展体育为主题的一个城市,而建设区尽量向东靠近,希望以后能够争取到龙岗中心城更多的人气,或者通过更多的经济区域环绕给它带来人气。另一个方案是当时这个方案中建国际的研究方案,大家看到以后第一印象就觉得可能是开发商的方案,因为这里面有密密麻麻的建筑区,而所谓的大运中心也已经被地产给分拆掉了。体育场在这,游泳馆在这,体育馆在这,分拆掉了整个社区,所以我记得当时这个方案第一轮就被专家淘汰,因为第一印象就像是开发商做的方案。但是回头看这个规划,它提供了体育场馆在赛后被社区所使用,被社区包围和利用的新的探索模式。

基于5个近代方案,后期我们把各个方案优点和理念很好的吸收以后,变成实质方案。这个规划方案基本上是沿袭一个概念,即希望打造一个整个深圳市的体育主题公园。这个主题公园不是凭空想的,很早以前就有规划的发展趋势。最早在广东省全运会时候建的国际自行车赛馆,应该是整个亚洲当时第一个满足世界国际团体自行车赛的标准体育馆。陆陆续续又建了公众高尔夫球场还有深圳网球中心,设施一直都在,而后续由于供水库防洪,周边形成自行车赛道,所以这片已经形成了,说体育中心也好,体育设施扎堆的一个区域。同时这个位置桐坞岭自然山景保护非常好,我们希望大运中心能跟已有的区域城市之间发生更多联系,同时希望通过一条健康休闲大道,通过慢系统,固维系统,把分散各处的体育设施的资源点实行有效的串联,变成整个深圳市比较特殊的旅游目的地,当时我们一直有这个构想。在06年到06年中旬的时候,由工务署和体育局的开始了大运中心的国际竞赛。当时有5个方案参与,最终确定了德国GMP的方案。

这个方案也是在我们原规划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 这个方案把体育建筑主要体现在这个位置,将桐坞岭做假覆盖的方式,使整个山体固定系统和登山口入径能够和大运中心更好的联系,避免了车道的阻隔。另外把北的这两块分别作为商业运营机构,商业运营中心包括深圳市全民健身基地放,而这两个地方其中一个是酒店,这是当初市政府承诺给的龙岗区的高交会馆,这个会馆是当时位置在福田区深交所,之后发现很多锈蚀装不下去了,所以到今天一直没建起来。

从07年底一直到11年,这是大运中心的详细蓝图。在大运中心的施工后期,07年3月份的时候,深圳和意大利的都灵,另外几个城市当然也包括台北一起在角逐2011年运动会的举办权,最终我们成功申办。在此之前已经启动了一系列规划研究甚至是一些付诸实践的投资,运作这个项目应该是提前3年就开始筹备了。 

深圳湾体育中心也是有一个大背景,南山区分区规划本来就确定要建一个体育中心。这个区级体育中心的建筑的标准也好,规模也好都要比大运中心低很多。因为当时07年中旬的时候南山区政府也提出来准备建这个场馆。同时建起来以后也可以承担大运会的一部分篮球赛,网球赛的场馆职能。同期我们启动了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建设。之前做整个深圳湾后海15公里岸线规划,我们也对这个片区发展的同时,体育中心位置周边及功能布局有一个思考,所以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形成一个从上层规划到地块的一些规划条件和规划要求。最后组织了这个国际竞赛。一共是5个方案,但是有两个方案带了两个模式。最后中标的是日本佐藤的春茧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一场两馆,全都是覆盖在下面的,结合下面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营的商业中心,这个位置是一个大型下沉式的广场。方案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把整个体育场的单侧面向深圳湾打开,所以看台上就可以看到深圳湾美丽的风景。第二个方案是中建院做的。这个方案大家可以看到是一个非常传统一场两馆的模式。但是他在传统的三个场馆分离、功能单一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廊道,这个廊道可以把三个场馆链接起来。我们认为这个廊道仅是通过步行系统来联系,而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功能,让这个地方存在更多的人气支撑后期的运营。这个两个方案是一个分散模式和一个组合模式的两个取向。在08年中下旬的时候,这个项目被移交给了华润集团,同时由华润集团再组织方案的调整优化施工以及最后的竣工,在10年底的时候这个方案竣工了。

关于这个方案初期的思考。这张图其实反应了整个商业中心的布局,其实除了简单的一场两馆以外,围绕这个大树广场以及周边形成了非常多的立体式的商业布局。这些设施都会支撑后期的体育中心,包括今天看到有很多培训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在里面。当然华润集团接受这个项目以后也有进一步调整或者细化,今天实际商业设施的流量肯定要比这张图多很多。

大运中心运营问题思考

第二部分想简单地跟大家分享几点思考,大型的体育中心赛后运营一直是一个国际难题。所以我跟大家探讨几个问题。一是治病未病,是病了再治,还是有病不治,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当然是治病未病。在这个方案涉及初期,就能够进行一些运营功能整合,充分考虑结构设置,甚至形成开发建筑模式,而不至于像我们所知道的现在整个龙岗区每年要承担5000万的运营费用。赛后运营利用我个人理解是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建设设计阶段,对于建筑师就应该提前考虑这些场馆的功能组织,在赛后的转化利用,固定座位和临时座位的比例。同时临时座位拆后可以作为哪些商业或者俱乐部,或者其他的运营空间。另外包括学习这次伦敦的这次的永久性建筑和临时性建筑的比例大概是多少,这也是建筑设计师所要考虑的。对于前期的管理的运营模式,包括BT、BOT、,PPP模式都有探讨。为什么把这个说出来,其实早在03年04年深圳市发改局以及深圳体育局已经就这个大运中心的运营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或者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来推进或者来承担这些运营压力和运营责任,所以一直大运中心的全部投资都是单独由深圳市政府来投资的。没有一些其他的市场,有能力的运作市场和开发机构来进入,因此借这个机会,一方面是我们规划设计师建筑师要做检讨,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履行开发模式事前有交叉的环节该怎么明确这个事情的主体。 

第二个是体育中心为谁而建。因为体育中心规模非常大,体育场是6万人,篮球馆游泳馆是按照国际级的标准来建,所以建成之后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在想这是为谁而建,是为了2011年8月20号到29号赛会的这么一个十天来建的呢?还是为了赛后整个龙岗区长期的深圳居民使用而建设的?我们做这个大建设,投资了将近50个亿建起来以后,这个是短期的行为,还是为了整个深圳市育配套设施完善长远发展而作的长期行为?还有整个建筑模式是整体的还是分散的,整体的话想对来说可能规模比较大,一场两馆相对集中。而更倾向于分散到各个社区,甚至分散到整个大运中心大运新城周边的几个社区型的学校,包括信息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院等等。当时我们在研究分析时候也发现有些矛盾,因为作为举办国际赛事基本需求,一场两馆,是需要整体来布置的,整体布置之后它才能通过安保综合控制来保证不发生一些袭击或者安全事故。 

第三个是大运中心的全民健身场地哪去了?这个全民健身场地其实是当时深圳市政府和深圳体育局提出来的,除了简单的大运中心的功能外,还承载了深圳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的职能。当时已经明确了这个基地有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等一系列的室内外的活动场地,其实是为了大家更好地使用场馆的,至今一直都没有落实,那我们简单来看看这个方案。最早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就坚持把这部分功能考虑进来,也和部分西侧商业足球设施形成互动关系。到今天也只是建成了其体育功能的部分。那么今后这部分要不要建?要建起来的话,是由市里面来建还是由区来建,如果由区来建的话,那还是不是深圳市的全民健身基地,都还是要进行一步探讨。

观众:原来规划里面还是有一些全民建设,你没有介绍一点,这场馆旁边还有一个体育学校,体育学校里面还有体育设施,这个场馆的南边还有个信息学院,信息学院也有体育设施,所以这里的体育设施是相当集中,怎么去用才是个问题。需不需要建?港中大之所以没有考虑体育设施,就是因为周边太多了。 体育设施除了大运中心以外,包括体育运动学校,包括南面信息技术学校其实都有自己独立配到的设施,而当初为什么各自配套一个,一直没有用这个的功能,其实也是因为使用权管理权没有讲清楚,一直重复投资反复建设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港大这个校区就利用了这个公共资源。

张弛:我补充一个背景条件,为什么当时要达到一个6万,其实有个标准的,其实举行大运会的体育场要达到6万人,跑道要达到12条,而上海的万人体育场后期了解其实只有5万人,他们虚夸了。同时鸟巢也是不符合标准的,鸟巢本来应该要有12条赛道,因为设计的原因就只修了11条,临时打报告打到国际二期联,只有11条赛道行不行,后来才推行的。所以六万一建,有这么一个门槛的限制,至于为什么不是最高,我觉得深圳湾体育中心更多的是市领导的政策或者是临时决策行为。


张红斌:大运中心的现状和机遇

感谢设计处还有设计中心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跟大家一起交流。 我是09年10月份到龙岗的,差不多三年,我确实经历了体育中心的建设建成,还有大运会的召开一直到现在这种消极的过程,所以也有些感触,题目上说是机遇,不如说是对大运中心现状和未来的一些思考。 

大运中心区域上来说在大运新城也在龙岗中心城,龙岗中心城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范围,它在中心城的西部。这张图是大运中心整个用地的结构布局,这是体育中心,这是港中大,它近邻港也紧靠我们水官高速的出口.目前周边的高快速路网是非常好的,水官高速,机荷高速,南坪快速等等开车来这边还是蛮方便的。体育中心到福田中心区大概45分钟左右,如果不堵车的话,但是这里的轨道交通只有一条,就是沿着深恵路的一条3号线,3号线在这里有这个站叫做大运站,大运站到体育中心还有差不多2公里的路,实际上这个3号线是溜着这个边而过的。将来在我们大运中心核心地区会规划有一条东部快线,就是14号线,还有一条就是12号线的局域线,这两条线都穿到大运中心的核心去了。这是一个大概的区位情况。

这是大运中心的平面图,这个红线范围我们就叫它为体育中心,这个体育中心大概是52公顷的地,整个地52公顷,差不多跟悉尼的奥体中心差不多,里面的布置常规的三大件,6万人的体育场、一个体育馆,还有游泳馆,这个建筑面积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大概是29万平米。基本的这个形式,因为招标招下来的是这种玻璃型的建筑大概是26万平米,我们场地外围集中的水域面积大概6万多平米。还有近11万平米的硬质铺装,主要是为了开会做了很多的停车场,应急这种集中人流的集散,目前每年基本的场馆运营费,大概就是6000万,现在这个场馆的利用,因为区位就是比较偏,体育场基本没怎么用,也少有体育比赛活动,文艺演出在里面。现在用的就是体育场和游泳馆给市民开放,办卡消费。可能每年的收入不到2000万,缺口有4000万。这个实际上对财政来说是个蛮大的包袱。去年的7月份原来这一片是属于体育局管的,后来市政府就决定把这一块扔给龙岗区政府来管,给了一块肉,这个周边的大运新城的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收益归龙岗区政府,所以区政府就接了。我思考区政府接这个包袱,当然这块肉挺吸引人,但是否有其他的想法。我觉得他还是从大运新城从建设的角度考虑的。

我顺便介绍一下中心城 。龙岗大概380多平方公里,人口将近400万,实际上蛮大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目前从区位来说是,应该是朝着独立发展的目标来走的。不用过多的依赖于这个中心城区府,所以我觉得要强化中心城的这个作用。本身总规矩我们对中心城赋予很高的地位,罗湖中心之一,中心城一轴一带的结构布局,这也是中规院做的中心城的研究。当时提出来中心城实际上是一个双中心的格局。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形成了一个综合双中心的形式,共同来承担中心城的服务职能。目前来说,中心城的中心职能不是很好,也没有担起这个责任。这个角度来看,大运新城的意义比较重要,希望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缺陷。

新城经过大运会,整个基础设施道路网都已经建成了,但现在确实是人气不足。我觉得新城的建成应该有一些内在的规律,也有一个步骤。目前港中大也在建,轨道网也不清晰,周边也有很多的竞争,有很多的热点,前海,大空港,龙华,所以大家还没有集中到这里来,还缺乏一定的动力,现在最主要的大运新城还是要凝聚一些人气,想着从这些点来出发,大家可以看到这整个布局,大运新城北边是个产业区,目前天安数码城在这里,龙岗天安数码城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所以这个地方边可以以它为基础扩增一些,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口这是一个是方面。

还有一个,体育中心在大运新城的核心地区,这个地方的再利对集聚人气有利的,因为会很快的产生效果。这个区里面要加快推动中心的再利用,场馆的再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这个体育中心还不像春茧,早期的设计里面有考虑到一些后期综合利用的想法,有这种考虑所以里面的空间还灵活一点。这个改造的难度很大,区里面说希望是社会运营,社会投资商在这里面很难平衡,就觉得里面不能用,我们外围有很大的空间。包括区域的外面有很大的空间,刚才说的有11万的应征土地,实际上即使晒太阳,产生这种热岛效应也是蛮强的。所以我们就想着有没有可能在外围做一些一次性的开发,来补充一些文化、休闲设施等等来弥补场馆的不足,这是一个出发点,委托了都市实践做了一个设计,他们一会儿介绍详细的内容。想通过这些手段,把这个地方的人气聚一聚,一个是既丰富了老百姓的休闲生活,也能让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提供一些场所让大家多来这个地方。将来如果,我们的轨道网也清晰了,建设的时序也到了,那个时候可能才是到了大运新城加速建设的一个阶段,目前就是想着近期结合的或者说目前的一些方法和思考。

观众:想问一下大运中心有一平方公里的开发权是可以任意开发吗?

张红斌:不是,那个东西是该怎样就怎样,按照规划来实施,只是土地收益给龙岗区政府,这个不是一平方公里,是在外围。我们这个场馆是只有52公顷,里面有这些,52公顷之外的一平方公顷。这些是出让给体育局的,这些里面有些空地开发建要拍卖,收益给到龙岗区政府,一方面建馆欠很多债,补充还债,还有一些继续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继续完善。目前这里面已经开发的商品房的空置率还是蛮高的。没有什么人气,也没有什么服务设施,也没有人买。

观众:作为龙岗来说,这样一个城市大运新城的事情发生以后,对龙岗的城市质量是有提升吗,有了什么样性质的提升?

张红斌:是有,变化还不小。其实当时中规院的选址选在这,就是要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的,这几年托大运的福,龙岗确实是发生了蛮大的变化。原来说3号线是开到农村的一条轨道,那现在去看看起码有一个城区的概念了,但还是不成熟。

观众:周边热点还是比较多,包括东南边还有阜沙,那这个龙岗的规划,包括大运新城还有大运中心,怎么跟周边的一些热点进行一个区位错位的定位。其实从全市的总规的那张图, 实际上龙岗中心城跟坪山中心是共同的形成的,坪山管理区更多承担的是产业,但是现在就是有一个,我们不是编了一个坪山新区的最后发展规划吗,我一直觉得我们规划的层面要理清楚,原来的总规,分区规划,市区规划到法令图则。现在就直接总规到法令图则,所以各个区都在做中间那个分区规划,综合发展规划就有点类似,各个区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编这种规划,都把自己抬得很高的,肯定有竞争,但最终还是会协同的。按理来说,中心城应该承担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的职能。

这个也是一直挺困惑的一个事。龙岗区的人口布局比较集中在布吉和坂田,这个肯定跟大区位布局有关的。它跟特区内的距离比较近,联系也比较密切,中心城在深圳整个范围来说是一个很偏的位置,东北角,我觉得还是一个区位的关系。还有一个是它不是处在我们主要的发展轴带上,我们的主要发展轴还是偏西,经济往哪走,人就往哪走。

其实龙岗中心城目前来说居住环境是非常好的,居住的人口也不少,但是就业岗位不足,他综合性没有达到,变成了一个大住宅区,但有时候反过来想,其实大住宅区也不差啊,有人才会有其他的。想想南山后海早期也是个大住宅区,慢慢才起来其他的,我觉得是需要个过程。

这个场馆从建成到现在也有两三年了。实践证明它有弊端,他没有什么活动在里面,也可能跟位置有关系,但是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其他设施的运营管理的设施哪一个政府管得着,很少,社会化运营是一个路子。

观众:这些体育设施,因为我们承接了大运,那可能这是市政府的决策,就长远规划来说这是可持续的,比如下一次我们申请的亚运会,有没有这种远期的目标?

张红斌:那肯定了,就像刚才说的,为什么不用现有的?既然有这个条件还是会往这里做,我觉得应该不成问题,还是会利用。说这个场馆太大,确实是,它的标准其实就是为了那十几天的比赛,为什么说春茧那边不用那么大呢,春茧主要是用来开闭幕式,主要的赛事还是在这个地方开展。

观众:所以这个东西是为市民建的还是为赛事建的?

张红斌:两个都有。我觉得如果为市民建的不用建那么大,可能之后还有赛事才有必要。其实张弛做了两个方案的比较,现在反思,既可以满足赛事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后期的使用。如果选址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或者大运城,一有赛事,不管制的话,整个深圳的交通会瘫痪。现在深圳湾体育中心赶上做一些演唱会的时候交通已经受不了。所以大运会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避“运”了,聚集而且是短期的人群,这确实是问题。我也觉得这个地方原来的轨道的设想不大,原来的轨道和中心应该串起来。其实轨道作用挺大,对于老城区建成区疏解也确实能带动一个社区的,所以我们呼吁以后市里面也把14号线作为四期的一个项目。

观众:场馆周边有没有考虑一些普通设施的开发?

张红斌:大运新城的整体规划看这个图就蛮清楚的,实际上像一个葫芦串,主轴,产业区,生活配套,商务,这边是产学研,中间是科学教育体育,应该围绕大运站而做一个综合发展区域,这个地方的势头蛮好的。毕竟龙岗还有个价值低谷。这边一些旧村做了房地产的开发,但是刚才说了房地产的空置率很高,包括这一侧的商品房空置率都很高。原来都在炒这个主题,建起来卖完了,就剩这一片空地,拿出去拍吸引力也不大。确实这个原因我们也找不到。场馆应该要和城市发生关系,因为周边有这些事才会价值高,如果不发生关系孤零零的孤岛,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想先利用这一块,跟城市发生关系,之后我觉得需要培育和铺垫再继续。

观众:大学城也有大运体育设施,这些体育学校和设计中心的场馆的利用是怎样的,有没有带动起活力?因为港中大完全没有这些设施,其他两个还有自己的,那港中大是不是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利用?

张红斌:港中大的学生可能是1万,我所理解的港中大是一个研究性的大学,他周边将来会聚集一些相关机构。这一片龙岗体育中心,自行车赛场和网球中心、高尔夫中心都在这里,这个地方是个体育学校,有两片运动场,信息学院也是按这个标准配的。我们的体育设施足够了,关键是要打破各自管理的体制进行共享。港中大的前期我们也涉入了一些研究,而且我觉得大运的几栋楼给他们一期使用确实是特别好的方式。


莫志宇:深圳湾体育中心的业态和运营现状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到酷茶会和大家交流关于运行深圳湾体育中心的议题,我不是专门运营的老行家,不敢说经验,只是说把我们所做的跟大家汇报一下。 原来我们的办公室在海岸城西座,建好之后,开个空调,还要问管理处的意见。于是我们就把整个办公室搬到体育中心来,朝夕跟春茧相伴。每次看它都很觉得很美,所以我觉得要赞扬一下,为这个美而坚持的人——深圳市规划局。

春茧在07年和08年的时候闹得沸沸扬扬,而且掀起了轩然大波,我觉得深圳市规划局当时坚持了春茧这个举动是非常难得的。事实也证明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春茧也好过被我们改造成另外一个上海的万人体育场,另外的一个鸟巢,春茧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建设,刚开始的时候说的是备用场馆,建的好就用,建不好就拉到。但要求我们在两年之内建完它,因此工期很赶,外面的人都说impossible misson。华润有这个精神,当时就提了一个口号“为梦想而来”,我们为了这个梦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我记得是10年3月份完工的,当时被告之这里要作为开幕式的场馆,我觉得挺高兴。亚运会开完后没有两天,那些亚运会奥运会的运行团队全部都来了,于是我就确认了在春茧举行开幕式的可能性。记得当时有个专家很激动的说,这个地方如果不作为开幕式就是犯罪。我听着挺惊然的,但是心里挺高兴。果然没过多久就在这举行了开幕式,我觉得这和最初坚持这个美的所做出努力是必不可分的。接下来介绍一下春茧的场馆,我相信好多朋友应该都去过了。

春茧在深圳湾滨海线的中段,当时我们觉得最关键的节点是它的“卸载”,在这项工作完成之后才真正舒了一口气。春茧一场两馆,三位一体的设置,有能容纳两万人的体育场,还有能容纳一万三千人的游泳馆,以及大堂设施、商业娱乐等,整个工程持续了22个月。

我们现在回头想想,不是自夸,建设期间就用“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来形容过这项工程,方方面面的配合造就了春茧的成功。而就刚刚说的,每日每时都呆在这个场馆没有审美疲劳,不同时间、角度都有不同的表情,确确实实特别不一样。

完成建设任务之后,我们又临时接到开幕式的任务,我们像脱了两层皮,建设完成就是脱了一层皮,另外突然接到开幕式,就只有4个月的准备时间,又是足足脱了一层皮。所有的设备设施,细到挂什么灯,铺什么地毯,挂什么画,包括安保的使用都要求重新来过。后面也顺利地完成了开幕式。华润这次得到政府的高度赞扬,我记得庆功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对华润集团提出表扬,我觉得我们当时真的很有成就感,得到高度的认可。

一般的场馆都是这几条路,一个是文化演艺活动,一个周末4场,然后恨不得一个人变成4个人,就到了这种非常繁忙的阶段。还有专业大众健身的项目,去那里游泳,打羽毛球,网球。因为华润接手的时候,设计都完成了,春茧就照设计图建了,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地优化。尤其是当时没有大运会开幕式场馆,好处就是,一开始定为开幕式场馆的话,肯定要求6万人的体育场,而且还会有其他的要求。

我们当时是作为区级的运动资源,包括这个也非常睿智,觉得体育场两万人够了。现在证明两万人就非常好,开演唱会那场加了1万人,也就3万人,一些企业的运动会也就两万人,整个场馆没有浪费。另外通过设置的优化,按需来配置,做万象城的经验,在商业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相对于3.5万平方米建设面积2.5万商业面积一开始我们是作为最最重视的焦点。

对这边的商业我们做了广泛思考调查,也走访了国内各种场馆,ktv、桑拿、夜总会、超市,不外乎此,总觉得这方是很美的地方,想建一个干干净净的场馆。本着这个主题,请了商业的调查公司,经过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研究工作,包括主题寓教于乐。 定了主题之后就往这个方面招商,现在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当时我的想法是一家人,带着孩子一块来,老爹过去游泳,老娘就去做瑜伽,小孩就唱歌击剑之类的。现在看来完全实现了当时的愿景。关于是未病先治,还是病了再治,我们进来还是晚了,也有不少遗憾,如果早进来的话,包括商业运作的空间我们也会好好计划。因为场馆最终还是要运营,那十天固然是重要,但是那以后几十年会更加的重要。所以我们尽可能做了一些设施优保,包括场馆的规模,商业的配置,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很好基础。不同角度看也特别让人激动,原来效果图展示地怎么样,建出来的也八九不离十,我觉得是挺值得自豪的。

我们现在这个12年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大树广场弄的一个小的发布会。它很小,不会造成破坏,它很新颖,又非常时尚,我们就是想方设法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价值。

体育场主要是做演唱会,去年就成为深圳市演办唱会首选。王力宏,陈奕迅,中国好声音等体育场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40%多,还是非常少见的。体育馆刚才说招商花了一些心思,建设设计,我们做了标杆,就跑了很多次,包括音响,灯光,哪些要预留的,很多的优化,包括我们特别设置的吸音板、一些隔断。方方面我们都花了很多心思,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在深圳市内,一万三千的大规模的体院馆还是非常少的,果然演出就非常美,包括观众的感受,包括演艺影星的感觉,他们都觉得非常好,还有票房会有收入来。所以我们体育场的利用率非常高,但是体育场、体育馆不是说就只有演唱会,这样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来维持。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就偃息旗鼓了,没有报道说深圳市上半年超过一万人的演唱会,所以光靠演唱会来吃饭也不行。

但我们不会让体育馆闲置,就走另外一些道路,包括去跟广州去竞争,把整个体育馆进行了旧改,一汽大众汽车全球发布会在这里做的非常的漂亮。现在是演出萧条期,但是这种通用的汽车发布会或者酒品发布会就填补了我们在没有演出期间的困惑。我看过很多体育中心的足球场都不用,就只是维护保养,我们觉得建了就是为了大家用。我们企业的运动会包括足球赛来这里举行,也做一些过年的舞台画展全都在这里,就是想尽可能地把场地用上。我们的体育馆去年年底举行了羽毛球的超级系列赛的总决赛,这也锻炼我们的队伍,彰显了价值。大树广场,是非常漂亮的一个地方,像阿凡达的生命之树。我们大型广场是那种集散的广场,没有大型赛事活动的话,就用来作为活动的一些用地,一些特卖会,嘉年华,甚至是地产的开盘,招商开盘都是在我们这里办,美轮美奂,真是非常独特。

我们还有羽毛球馆、大地广场,现在也进行了一些活动。西边相对于体育中心是最不活跃的一个部分,从今年2月份开始就搞了两场,还在这个地方进行了一个“音乐阶梯”。3月10号,请了深圳高校乐团,想把这个氛围带动起来。这还只是初步阶段,我们还办了第三期,包括民间艺人,对音乐有想法有追求的人,我们给他们搭好台,甚至给一些活动经费,希望慢慢把这个做起来。以后成为市民一提起来就“哎,深圳湾这里有个音乐阶梯哦”然后就会来看。之前搞那么多演唱会,搞那么多活动,因为是第一年,所以有些东西不敢不盯,盯到自己人仰马翻,每次演唱会我都最后一个走。为什么那么累那么辛苦还要搞?第一是为了要把深圳湾的名气带动起来,第二个是对我们的商业有特别大的促进。人来了才知道,来了才知道这里有芭蕾表演,来了之后才知道有击剑馆,这些东西一定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吸引人们。 如果新的场馆一开始风水不好,那以后再回过生来就确实就比较难了。刚刚我们说的一些场地,例如我们的网球场,是深圳唯一的两边的网球场。跟大家透露一下,大家都知道深圳湾有一个万国击剑馆,当时我们也很担心这个项目到底行不行,没有这个项目会怎么样。当时,我们用的是室内羽毛球馆的地方,室内网球馆利用率不高,价格也贵,盈利太低,然后就把它改为击剑馆,这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它造成的规模是3000个人,用了半年时间。一年的学费是一万3000多元,对于一般取费它价钱是很高,但是在深圳非常受欢迎。在方方面面要弄的时候,要想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想干什么

我们有网球场,室外的足球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员工自己拍的,不是请大师找角度拍的,随便拍一张都是风景。游泳馆,有标准池和训练池,我们当时定位就是要做深圳市最好的一个游泳馆,设计中标的单位是做水立方的。国内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游泳馆都是杀过氯的的,以水立方的要求来做成本也会增加。有一次发生了小问题,找人都没有人知道,只能直接找那个设备公司。我们自己拿水去送到区检验中心,每个月检测两次,看水质到底符不符合标准。反正我们就一句话,就像游泳馆的管理员说的想象我们自己的妻子和自己孩子在里面游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是以这种要求去做。去年收费才35块钱,今年才40块钱,对比其他游泳馆都50块钱,70块钱,我们还是非常非常低的。这些方面体现了我们华润央企社会责任的方面。 我们在体育馆里面弄一个活动墙,所有活动有一个就增加一个,挺壮观的,现在总共有70多层。我们吸引了很多人包括举行的活动包括健身等,客流情况不错。复式酒店是去年7月份开的,效果也不错。

观众:每年的运营的成本有多高?

莫志宇:去年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的,下运营和成本5000万左右,赚的钱包括租金,大型活动,打平,稍微有些盈余。 我们地理位置好,就像规划局定的非常醒目。成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我们的团队,比如说服务员,收银员,救生员,包括我们民间策划的,租户协调的,自己人不到一百个人。另外一个是物业的,房产物业的公司的队伍加上保安,工程师,清洁是外包),他们有120个人,加起来应该两百多号人这样的一个体育场馆,我们也觉得是已经到极致了。

观众:比如一些政府举行的大型赛事是要交年费?

莫志宇:政府有采购服务的协议,场馆每年2000万,但南山区政府很明确要求这2000万必须每年举行两场大型体育赛事,还有打造旅游平台,举办有影响力的文娱活动,羽毛球大型赛都是政府给我们钱来运作,但是华润不像一些别的企业,你给我钱,讨价还价,而是把这些钱真的全都贡献出来,真真切切让深圳市民享受高水平的设施。现在搞羽毛球赛,大运会的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除了林丹没来,其他所有的中国奥运冠军都来了,就靠我们三十几个人,从口岸,机场,住宿,用车,到编排,到赛事, 30多个人每天做到凌晨三四点,最后我们的团队和同事都非常感动。


林达:大运中心赛后利用的规划设想

我觉得讲方案是非常危险的,在这里希望是以一个讨论的态度去讨论思路。

这是打“体育”两个字的话在谷歌上,看从深圳公共设施中能发现什么东西。这是我们的项目的第一步,大家可以看见我们区里面有非常聚集的体育设施的点,而在龙岗,关外的点是相对稀疏的。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后大运的话题而不是大运的话题。这里你会发现一个非常聚集的一个区域,在龙岗区可能比深圳市区或者比关内更聚集的一个区域,它的一些问题和事情我们是要去面对。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政府投了很多钱,我们做了很多地铁,地铁线也延长了7倍,我们今后还会去继续做。我们的投资,在这件事件里面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事件本身是为了10天12天的赛事而做呢?还是为城市而做?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来想那肯定和城市是有直接关系的。

由一个事件带动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很多人对这个事情很批判,很多人对这个事情很支持。

这是龙岗大运的未来布局或者景象。大运南区我还没有画出来,因为规划还没有做好。但是从在整个城市基底来看,我们从中间部分基本是断开的,可以说一个城市因为这个事件而割裂的。现在大运新城是割裂的,由于城市规划背后的理念而导致城市的割裂。所以在这个方案里面,我们更想讨论的是我们能否把城市重新编织起来,考虑城市机理是否有个延续,能否能把城市肌理补充回来。

在我们大运中心52公顷周边有一系列的功能和配套,对于我们的规划或者说是现状来说已经是非常丰富,这就是一个问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事情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在讨论之前可能会有点本末倒置。其实我们应该先想这个地方再想其他地方,就像张总所说,我们是有了病再治还是没病就先治?现在我们这个病已经有了,我们要治这个病,就是相对来说用比较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它周边一切环境,而回答这个问号是什么。这个过程之中也是我们的一种思考。

其实资源创造上这种空间是浪费的,我们中国城市也好深圳也好,我们有大量的开放空间,我们有广场。其实这个广场按比例来说我们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这是否是公共空间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状态的城市空间或者公共空间到底是什么,但是对我们龙岗来说,我想大家也会很赞同地说这肯定是浪费。可能52公顷上有10个人在游览在拍照,而有20个人在扫地。平时我们去看基地,那个路是非常干净的,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在扫地,我们有很多资源放进去维护这个空间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浪费,浪费的不是金钱的浪费而是理念上的浪费。 

我们很难定位这是什么样的事情要做怎么样的设计或者而一个设想,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案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两个案例是对立的,但中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第一是悉尼奥运的案例,它的大小是跟我们的差不多,他的规划当中有一个不断延续的规划,每几年重新规划的一个方式,它周边的片区是跟整个城市的发展连接一起,不断调整定位。澳大利亚有完整支持不断规划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难的,重新规划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程序。在最近的规划中,场馆的周边城市化是把地块划出来之后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例如一个银行金融体的综合区,所以这个阶段可能是与整个社会的环境相适宜的一个规划。

另外方案是伦敦奥运会,它提出了一个一百年规划,可能是另外一个的极端例子。当时很多国内外的媒体都讨论这个事情,像是讽刺我们中国当时奥运会为了事件而做了一个东西。他当时是用非常少的钱做了一个非常远期的东西,所以在规划的本身并不是为了事件而做,而是为了考虑长远的事情来做的。

这个是奥林匹克公园,他现在是伦敦东部科技城。这是相对来说生活环境比较差的一个地方,我小学去的时候非常害怕,当地都是巴基斯坦人,他们会利用暴力解决事情。政府是希望用利用建设的机会来升级,但另外更长远的是利用空间和事件把伦敦东部非常小型的民间科技企业形成一个网络,这个是整体的一个大策略,可能跟悉尼规划的方向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我们思考是在做长远的计划还是短期的计划。

在过程中我们也摇摆过很多次,如果我们做这个事情是为了10天,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了弥补那10天所犯的错误的事情,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有解决,我们希望并不是一个是事件来激活了开发房地产的项目或者是一个炒热片区那么简单。我们是希望这件事情能促成一种城市开发的模式。这个期间做过一系列的讨论,包括工作坊。

这四个问题,是我们在工作坊之前所想到的,但现在来说可能已经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对于后事件城市发展的课题是有代表性意义的,政府和市场的主导关系之间,关于公私运营的模式,到底是政府主导还是私人主导,在中国的特别环境之下应该怎么找一个平衡点。第二点就是我们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想法。第三点就是我们关于文化和商业的想法。第四就是我们到底是学习悉尼还是学习伦敦,还是我们做自己一套深圳模式,这个是我当时在专家会总结出来的。

我们还是希望政府主导但是能有企业参与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发展蓝图方式,同时这种公共利益是必然要保证的。第二就是他是到底临时建筑还是永久建筑这点也是要讨论。第三点就是我们是希望过分商业化的过程之中能否是有这种文化和空间能够跟他融合,这几点建议是站在较高的社会层面而提出的。

现在场馆本身很多部分是没有做成的,它以后会成为大运新城和新区的一部分,在我们现在这个场馆里有大量的硬铺地,植被空间等景观空间。当时在建设场馆投资建设方面,无论是金钱、设计……花的心思都非常多。大家如果到这个地方去看,会发现每一个细节质量都很高,包括地下空间地面空间,和场馆本身质量是非常高的。

我们的周边形成一系列相对来说比较综合的区域,比如说我们有未来的CBD,未来的中央商务区我们有产学研点的一个区,我们有大量的居住、产业、学校,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学校,还有大量的社会的活动空间。这个想法是我们希望重新编织到城市发展的或者是城市大场景的一部分。而这个编织可能更多的是针对这个地块,我们希望能为这个现在这种比较松散定义的城市肌理去重新定义一个编织点的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希望想会让这个城市的街道感更强。龙城道路是一条巨宽的路。而两边的房子还在往后退的话,我们走到路上就完全没有街道感,完全没有城市中的感觉。所以我们希望这种对未来的设想能当成社区界定这种街道感,重新找回城市肌理。希望这种公共空间的系统跟现在的公共空间的系统相融合,不论以后这件事变成怎样或者说以后发展变成怎么样,我们也希望公共空间系统是我们最后的一个底线,我们也不知道以后的商业到底有没有或者要做多少,我们也不知道场馆以后改造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找一个底线:公共空间的系统。

这里面我们提出了四个步骤去思考这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关于城市填充的问题。我们的场馆有建设,有体量,有物质空间,但是没有精神空间,这个就是我们希望填充的一个部分。所谓的精神空间可就是考虑这个街道空间是没有定义没有功能,还是希望回到龙岗大运新城的中心的一个地方。所谓中心不是我们要例外建造一个高楼变成标志性的东西,而是功能上的中心,而这个中心也是希望由公共空间来提供的,而不是由这种标志性建筑来提供的。而大运会场馆本身的标志性非常的强了,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想怎么把这种仪式感打破。 所以我们参考挪威。它在城市开发里面很有意思。他们的第一步是做公共空间的系统,把地块划分,就是说这个地块你想怎么做也无所谓。但是我们的公园不是一个街区的公园而是发展支出性的公园。就是说无论你以后在这个场地里面你怎么糟蹋,或者由于其他的意外,政府失误,你把这个地块做坏了,你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是不会受到破坏的,这个是我们的方案里面所希望提出的第一个方式。而在我们的方式里面也希望现在场馆的本身的功能也能适当地把边角的停车场的地方进行填充。而这些填充将会是一个临时建筑的填充,应该是和场馆大运新城本身的功能是结合的,这可能是大运场馆和春茧场馆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这个场馆除了三个大家伙之外,没有其他的空间,我们只能是,第一改现在的场馆,如何利用我们整个场地的空间。

现在场馆本身的改造里面,无论地面空间地下空间,我们都希望注入更多的功能,而这种注入也结合现有的空间,尽量少改动去做。第二步就是当我们填充东西之后,我们要思考我们在填什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就像刚才所说我们的城市是割裂的,城市肌理也是割裂的,城市空间也是割裂的,所以我们希望想重新连接城市的功能板块,也是为了以后这个大运新城整个片区的功能的一个复合。不是说我们一个地块就给他一个定义这么简单,比如说它仅是一个展览空间,我们是希望他能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跟城市周边的功能或者片区是能够咬合的,把这个地块变成真正的街块然后让它产生的活力之注入到大运中心,而不是自上而上,从上往下压。我们希望周边的功能是能够紧密的迎合其他的功能,比如我刚刚提到的港中大是否能够渗入到这个大运场馆,和这个场馆功能进行一个互补,变成我们各个片区重叠的一个部分,也希望我们现有的城市规划能重新定义一个更符合我们龙岗大运新城的定位。

在这个过程之中,关于这个场馆整个形势我们有比较初步的一个想法。我们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稍微分散的城市组合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要做事件或者活动,我可能只能利用某一个地方而它对其他地方的影响是非常低的。所以在第一步上我们是想在中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平时可以临时搭建的共享空间,去整合展馆以后的所产生的功能或者活动。第二步就是希望把现在的公共绿道的空间,尽量地变成以后的刚性的通行的空间。以后无论怎么样做事情,这个地块是一个可以通行的地块而不是一个超级大的地块。

最后就是把这个事情可以进行一个整合,做成一个建筑博览会,以事件对抗事件的方式,就是以毒攻毒的方式,把它变成一个永远能够滚动的事件,从而可持续发展。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也分析了它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方式。

成功案例是,鄂多斯100的案例,在一个事件城市设计所组织的的一个方式。中国的案例有两个单位一个是做规划,一个是做策展。在荷兰的时候是用一个策展团队来做,之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不管怎么样我们也希望对现有的方式进行一个控制,不希望把大运场馆的东西消灭掉,而是可以互相之间形成一个对比。我们也不希望大运场馆本身建筑被新建的建筑剥换。

最后一步就是对整个场地的定位,大运中心这样的一个定位,是一个城市的模式,是能被度量的,例如上海在是世博之后才做的。我们希望大运场馆变成一个以事件为主的城市片区,把大运新城定义成一个事件城市,这是最后一个标准。我们在这个界定里面,在这个方案里面能够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不碰绿色空间的绿地,是希望能够还给市民或者是能够继续用的。我们希望有一系列这样的场馆空间或者空地空间释放出来做公共空间或者健身场地。我们真正可以做的地方是相对比较平整,而且跟以后的这两个片区会相当的接近,这是我们最近期的两个想法。

最远期的方案是讨论过渡的方案而不是最终的一个方案。就是说 50年后100年后当我们这个片区真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还没成为一部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把这个事件性先给他引发起来,引发起来之后这个地块可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可以把某些地块勾出来,更改用途之后真正给城市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方案很实在,在定位里面是相对性的一个过渡。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一个介绍,谢谢各位。

观众:我们张局来讨论这件事的时候,项目当时还没有开始,我们是先做,我们是希望这个东西能够成为设计的导则,或者是我们想站在一个位置,不是政府也不是开发商,我们是完全希望站在公共益的角度来做事情,提供城中建设的导则,而这种导则是以后的建设或者发展方向来进行控制的方式。

观众:你刚刚说这是一个过渡型的方案,可能为以后做一些准备,可是我想问,你预想100年或者50年以后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况,50年后大运场馆会变成会展中心还是居住还是会变成其他的样子??

林达:其实我想我们把这种场馆发展成一种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城市不断发展,旧社会不断发展,就是说社会融到城市里面。我觉得交汇是一个更新模式是城市的和基础设施的一种共享关系。所以我个人是希望以后的这种用地是真的能够划出来的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就是说现在的地块可以看到跟以后规划的地块相比,可能5倍的大小。其实这个地块还是个巨大的地块,我们是真的想把这个地块打散。比如以前阿森纳的足球场,现在是一个住宅或者其他的场馆,所以每个场馆本身的改造的可变性是巨大的。但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从城市基底和城市布局是能够渗透到这个大地块里,把这个地块打散。

观众:这图里面黄色的区域是?

林达:黄色的部分是我们近期内我们觉得可以作为功能填充的两块地,当时我们在考虑的时候,这四个角是四个停车场,但是现在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在我们的分解里面,这四个块在以后,功能上是能填充的,包括这种临时建筑的建设,或者商业的或者是文化设施的加入。为什么我们近期希望先从这两块先开始?其实我们也认为北边的两个地块的商业价值,或者本身的成功价值更大,因为比较临近大运新城的发展。但是我们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把风险和问题留给未来,不希望同时把两块地一开始就拿出去,因为不知道5年之后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到后来这个东西真的做起来的时候我们希望到时再考虑,基本上把风险分散的角度来考虑。 

观众:咱们现在规划的商业的并不少,现在给的指引是临时建筑,那现在临时建筑从大运场馆走到那些临时建筑其实有超过200米到300米的一个距离,这个从商业的消费就近角度来说,跟深圳湾的是不成立的,那么你这么几万的商业体量,停车的问题怎么解决?

林达:这个主要就是关于停车问题,其实这一圈和现在的场馆和一系列的出入口只是小的距离,他的这个距离是0k的。但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也是希望把地下车库的出入口适当地增加,尽量用现有的设施的去解决,在地面使用。另外我们也希望在地面也适当做一些小型的一种,比如说停靠的,上下客的这些设施。但是还是希望能尽量利用现在整合的地下空间,所以在以后基础上,会增加垫加出入口的方案的可能性。所以大家不要针对方案来,我很害怕。听理论就好。

观众:建筑企划的角色怎么去运营,您是作为设计家对他的想法的规划,马路很宽,加入街道感,那么以后运行商或者政府会不会对你这个东西真正去落实?怎么样去落实到你的这个想法去呢?

林达:这是个实践性的问题,我们是相信一种方式是可以让城市运作的更好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跟龙岗规划局分享互相之间的想法,我希望这个想法龙岗规划局是支持的,我们也是不断的去努力。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是希望跟以后的运营商尽量保持一种沟通的状态。就我们来说,我们的底线是维护公共空间,这是我们所能坚持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其他的部分我们是可以协商,设计的方式希望可以双赢的或者三赢的。回到刚才底线的问题,我刚才说了很多但对于这两块东西到底到最后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到最后肯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可能把更大的一个关注点是放在整个公共空间的系统打造。我也希望最后这两件东西能成为共建的一部分,它也需要这种商业,空间,体量,所以它不是一个矛盾的东西。


廖海兰:对大运场馆再利用的建议

我是一个医生,居住在龙岗,对于龙岗大运中心有些想法,从市民的角度提个小小的建议。 我来深圳的时间不是很长,3-4年的时间,刚好在大运期间。龙岗环境的提升确实是非常大,我们的区工作报告是要打造宜居的龙岗。包括大运城馆的建设利用,吸引人来居住,尤其是高端人才,特别是港中大的建设,对于大运新城的开发有很大契机。

我们的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吸引人来居住。就像刚才张局说的,以前南山是一个大的居住区,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的商业区,是一样的道理。环境提升确实是对各方面的带动有很大的帮助,如教育,商业。我们市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龙岗大运中心的利用率不是很高。我们也经常到大运文化公园散步,看到那里人很少,寥寥无几,利用率不高。今年年底大的场馆举办年画展,才有一点人气。就像莫总说的那样但这种展览不持续,不是说一年能办多次,对这种对场的利用收复维持成本,是起不到任何作用。今天其实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的,听到各位专家的想法,热血澎湃,觉得大运中心的利用率很快就能起来,达到预期。

我也喜欢运动,经常去打网球,发觉我们龙岗体育新城的网球设施利用率比较高,如果晚一点去的话,你不提前订场还订不到场,这说明我们市民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们这里考虑了很多,但都是商业上的开发这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考虑到我们全民健身的保障这方面的问题。就像莫总说的,有时我们的场馆是空的,场馆功能是有免费给人用的机会的。还有学校里的场馆,比如信息学院的场馆,很多时候都是空的,能否有个时段开放给我们市民使用。场馆是用大家的钱来建的,总得留点时间给我们社会来用,给我们市民来用。我们政府投入那么多的运营经费,起码要让我们市民感觉得到场馆设施是为市民,而不是单单的是为十几天赛事而建的,这是我一个小小的建议。

第二个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讨论再建设的问题。应该要加快大运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

今年两会的时候,一个是说大运场馆周围的一平方公里,龙岗区政府来进行开发。其实也是个好消息,因为龙岗区进行开发的话,开发的步伐加快,毕竟市里面距离得太远,一些决策请示就拉长了距离。第二个就是一些轨道交通方面的问题。今年我们在两会上对12号线修编路径提了很多的意见,市内已经是形成格子状,宝安3期规划修编的时候已经成带状,而我们龙岗只有一条3号线。以前说是开到农村,其实不是,我们3号线的乘车率还是蛮高的,比2号线高很多,也很拥挤,说明我们那边人口也不少,对于功能区的提升人口还是有作用的。所以在12号线修编这方面,我们在开会的时候也是大力争取。如果有轨道通过我们的中心城,通过大运新城对我们的提升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还有路网交通里水官高速的问题。从人大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年年都在说,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我们深圳市内唯一一条收费的高速公路就在龙岗,而龙岗又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虽然收费10块钱不多,但产生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干嘛我去龙岗打个球还要收路费啊?油费不算,还收我路费”这种想法对一个人到龙岗这边去运用体育设施的行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能不能在规划这块,再修条道路绕过他,就像梧桐山隧道那样,再修条隧道绕过去不让你收费。我们丹平快速只能通过2期3期来加快建设来提高龙岗交通的便捷性。我跟莫总聊了一下大运中心的近期建设,还是可以借鉴一下、先做一下。

观众:对于我们这个场馆,在利用过程当中,您觉得对于市民来说最起码要保障什么?

廖海兰:第一个是场馆里面的东西市民能用得到。比如说游泳馆龙岗是开放的,价格在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划算,20块钱恒温的,而且当时办卡不限制人流。但是随着开发运营成本的挺高,有一点变味儿。我觉得一方面价格提高了,另一方面就是游泳卡的应用受到限制。这个设备设施是市政府投资建设的,说白了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总要体现的我们纳税人的功能在里面。我纳税了,政府建设的设施我能用得到,如何很便利地利用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还有就是场馆周边的公共建设一点都没有,是空空的。 一定要让我们的公民健身,我是个医生,在我看来健康是第一的。健康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别人的。还有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很忙很累,但是我会每个星期都定期有两场球打。我是到处去打球的,可是真的不方便,比如我到信息学院打球,要找信息学院的体育老师才能行,我到水木集团去打球,要找他们老总才行。信息学院有球场,上课有用,可是平时都是空的。


匡智:倡导群众性的体育设施

我们俱乐部的总部在龙岗,篮球爱好者的主体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叫篮球俱乐部。我非常支持人大代表的观点,就像我们俱乐部,想去信息学院打球,我们进不去,想去大运场馆打球收费太贵了,不仅偏还贵。我们俱乐部注册的会员都是业余爱好者,我们俱乐部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在网站上约战比赛。我们想打个群众性的年度总决赛,租个场馆一场就要5000块,费用比较贵的。后来我们找平安里学校也是找关系找人,不然找不到场地打球。就像张玲玲所说的感觉周边很多体育设施,但是那些体育设施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宁愿做停车场也不给你打球。很多建设局他们有篮球场空在那,但是不允许市民使用,我们进不去。这个球馆是为市民而建的,可是真正市民想进去打的时候感觉到有很多的障碍,阻碍。

我们俱乐部还是推行大众化的理念,我们现在的总部在龙岗,体育商在坂田,布吉,一共有四个点。我们在龙岗的一个点,每天至少有3场比赛,全都是群众性的,大众性的,在坂田布吉也是一样。预计13年把我们会把网点覆盖到整个深圳市,首先是篮球,可能会慢慢发展到羽毛球和乒乓球,已经其他的各种体育项目。

年龙岗区文体局,想把体育中心的人气提一下,在大运中心一周年的时候,打一场篮球比赛。我们跟文体局合作,那一天下午开始,连续三天下午球场都是免费的,我们的会员去那个地方打球,球场绝对爆满,文体局对我们的俱乐部也非常支持。 俱乐部的制度创新上,我们的一个同事从97年开始研究中国的体育业的制度,他研究了很多年,我们俱乐部是去年2月才成立的,一年时间会员就有1000多,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

我们在龙岗组建了一个裁判市场和教练市场,完全是市场化操作的。这都是人,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场馆建设。今天谈了那么多场馆建设,都不谈人,人怎么过来呢?如何把这135万人拉到这个体育中心来呢?这需要完整的制度、需要一个公司的运转,我们就是这家公司。我们的去年4月到今年1月就发展到5000多会员。这些会员不是会拿金牌的,就是到处打打球,他们正在到处找场地。对大运场馆的场地的运用,我想发展到15万人的时候,大运场馆就天天爆满了。

我们就是制度创新,组织这15万人很难,制度也很难。假如能够成功,单单一个篮球赛就能组织一百多人去你那里打球,场地能够开放使用的话,人气就能解决了。但那仅仅只是一个单项运转,如羽毛球,就是看你们如何组织这些人。我没有过多的能力去组织,只是以篮球作为突破口而已。 黄主任:从俱乐部吸引人气的角度来讲也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他们的组织是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是非常重要。你的会员需不需要交费?

匡智:不用。

黄主任:那你运营的模式是什么?

匡智:在世界上的俱乐部经营都是有三大收益,第一是广告,第二是门票收入,第三是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用品销售和门票就不讲了,单单广告这方面,我们单单篮球就有135万人口,我做起广告了应该是有个相当不错的收益。 大运场馆不仅仅是鉴于地产商开发商,我们俱乐部是有会员,而是我们有人气,不是把一个体育设施聚人气,而是把人气聚过去。

黄伟文: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他要补贴。老百姓能不能认同这种搭配平衡。你们说很多球场宁愿停车,不给人使用,为什么?这些维护也是要费用的,这个实际用途,这个维护的费用能不能够让发展商出,给他开发空间用来交换,把费用再降低返还给老百姓,这种交换我们老百姓同不同意?你在保证这种体育场馆和一些公共空间的开放便宜使用,有一些不太用到的地方,你能不能让他开放,或者让政府来开放。就是让政府重新使用这里头的土地和空间资源,能不能给政府重新使用,这是一个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种平衡,即使纳税人花得钱再多,你想让他便宜提供给老百姓,可能也很难维持运作。所以这个里头维持运作的经费谁出,这是个最关键的问题。能不能有个平衡?当然这个平衡也需要合约,既能够给开发商运营开发空间又约定一些体育场所,或者公共空间免费或者低价提供给市民。

观众:最开始大运新城这一块,在做06年的时候也说过发展体育产业,再后来说规划的时候也有一些体育公司。我觉得体育产业不一定是这种办实业的,他这种是群体性的产业,对于这一片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我觉得有一个想法,比如说你们俱乐部有这么多人,你们去跟招商谈,我是招商的话我觉得我也欢迎你们组织这些赛事。费用可能协商。有羽毛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在这里,那我经常在这里举行赛事的话就有点像引来开演唱会的中介机构那样,这个是很好的。

黄伟文:现在是我们政府场馆的运营费用给了招商,运营商。有点像刚才春茧那样,给两千万华润。但也可以倒过来想,给这个钱最终目的是土地建设,这些钱可以摊到人头上去,现在变成健身券发给老百姓,这个体育公司或者场馆管理者把人吸引过来,把券收回来跟政府兑现钱,应该是这样的方式,有点像教育券那样。实际上你要补贴,最终目的是你要补贴老百姓去健身,组织老百姓健身,就像团购的方式,去交换这种健身券。真的有人用了,券就可以换成钱,就给管理运营单位,我觉得这样就合理了。你给他几千万也没有想过怎么开发,运作,每年接纳多少人来健身。这个制度也是可以创新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我们的场馆让老百姓支付得起去健身。我们的补贴给这种细分的俱乐部是好的,主动跟这种管理运营单位合作。将政府的补贴真正发放到健身的人身上。

王星晨:我觉得今天的酷茶特别成功,这次我们把一些主动权交给了管理局和设计处,邀请来的嘉宾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觉得这种模式特别好,包括人大代表还是俱乐部都是跨界来讨论事情的,我觉得真的是特别棒。那么今天的酷茶会就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以后再来参加我们其他主题的酷茶会。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