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聊菜雕

2019-05-24

雕塑院A座一楼

8384 人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雕塑建设不再以权力部门和文化精英为主导力量,建设主体的变化标志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同时,因城市更新、审美差异及管理机制的不足等问题,国内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借鉴复制、缺乏精神层面深入表达的“城市雕塑产品”,有的从业者把做城市雕塑项目视为挣点酒菜钱的事情,因此“菜雕”也就成了城市雕塑的代名词。 本期酷茶会邀请专家学者及管理者,共同探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深圳城市雕塑的建设和管理,为公众留下更精彩的艺术经典。

活动回顾

采编/王冬梅


甲方常用设计“词汇”

吕晓正
设计师、创作者 

从2008年到现在,与甲方开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词汇”。这些“词汇”也发生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从“精神堡垒”“视觉冲击力”“地标”“醒目”到“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再到“大气”“品质感”“尊贵”等,最近两年用得比较多的则是“网红类型”和“吸睛”。“词汇”的变化跟网络时代信息的叠加有一些关系,这或许也是值得我们从业者思考的一个点。

“预算有限”“工期赶”则是快进入施工阶段常遇到的“词汇”。

“改一下”“深化一下”则是有一些业主拿着Anish Kapoor或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跟你第一次见面时出现比较多的“词汇”。

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需要设计从业者在时间周期短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去协调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交出业主满意的方案。然而处于一个商业的公共空间内,设计师与业主会出现一些专业诉求与项目营销等矛盾。有时出于专业的惯性,设计师会在空间与雕塑之间去考虑整个造型的材质颜色等等,而业主有时会考虑“这个雕塑”是否能让大众或他们的客户“读懂”。

2013年,惠州一开发商找到我们做他们项目综合体的一个主雕塑。第一次见面,业主设计部门拿着Louise Bourgeois的“大蜘蛛”给我们,想按那个造型“深化一下”或直接“复制一个”。我们分析了业主的诉求,他们需要一个“大的”“能吸引到目光”“容易传播的”雕塑,最后我们给业主提供了一个“蚂蚁搬家”的概念,因此有了最后的设计成果。

“蚂蚁搬家”

在前几年另一个商业项目中,我们出于雕塑或本身专业的考虑,雕塑最终是一个紫色的渐变,但在安装后的几个月,业主提出颜色“不够时尚”“跳”,他们希望能有一个鲜艳的对比,在空间中跳脱出来。最后改成业主希望的颜色倾向。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作为公共空间的雕塑,设计方与业主会出于各自的位置会有不一样的考量。最后设计方需要去协调各方的需求与问题。

“大水母”

然而去年一个征集的项目中,方案从入围到落地,业主没有任何的干预,完全由我们去把控整个空间及现场的状况。这也是设计师最希望的一种合作状态。

“铅笔刀”

最后给出的几张图片是前几年在千禧桥遇到的一个艺术家,他在桥面上的口香糖上涂鸦创作,虽然与雕塑创作无关,但我觉得这样一种创作逻辑可以值得我们去思考。

Ben Wilson
Ben Wilson的口香糖涂鸦作品

剩菜怎么办?

张凯琴
艺术家、握手302发起人之一

生命周期

剩菜怎么办,我们吃完饭,剩下的菜会去到哪里,应该怎么处理剩菜呢?雕塑被委托给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出来,当这个公共空间不需要雕塑时,那雕塑又会去到什么地方呢?在很多关于公共艺术和雕塑的讨论研究中,都有提到雕塑的退场机制,雕塑的整个生命周期运转,它应该怎么退场?应该退到哪里去?

使用周期

退场机制

在《雕塑与神祇》一书中,关于历史上人对雕塑的需要,它与人类对抗死亡和时间是相关的。早期的雕塑作品采用的材料是石头、铜、木头等,可以超越人短短的生命周期。如重庆安岳的石窟,它的生命周期要从宋代开始算起,延续至今,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保存完好,但是也有一部分也被风化了。即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存在,但它依旧在缓慢的消失,这是它的退场方式。

安岳的石窟

艺术家们在设计雕塑时都想把它做成精品,成就一些经典,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能称为经典的屈指可数,任何时代,能留下来的精品都不多,能留存至今的艺术很大程度上靠运气。如果有一天城市雕塑面临这样的状况:它所处的公共空间不再活跃、更换功能或者雕塑本身已经破损不堪。这个时候它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退场呢?退场之后它去了哪里?是被直接当成垃圾扔掉了吗?

被遗弃的雕塑

环保艺术品

在设计界,产品的全周期设计理念很早就被提出,并且引起了广大设计师的注意。全周期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除了要考虑产品本身的制作外,还要考虑浪费及需求,考虑产品废弃之后是否可以重新利用,其能量如何在自然界循环。从原材料选择到加工方式、运输方式及施工甚至到最后丢弃,它的能量如何还给地球,它的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利用。这些都需要设计师们在设计前期就要思考的。

除了从产品的整个循环周期考虑外,设计师也反思制度、公共环境方面来考虑自己作品的全生命周期问题。很多设计师都提倡就地取材,就地消失。如利设计师Carmen Hijosa用菠萝来制作皮革,进而设计出许多精美的衣服。

菠萝制衣

在设计行业不仅倡导就地取材,在地消化的环保理念,在艺术界也有直接质疑什么是垃圾和艺术本质上区别的作品。艺术家Daniel Knorr在香港展览的开幕式是这样的:他为嘉宾准备了艺术品的“原料”-他在香港各地搜集了几个月的垃圾,现场为大家制作艺术品并签名。所有来参加开幕式的贵宾都在淘垃圾,在垃圾堆中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给到艺术家,艺术家再把它压到一本书里面去,那本书就有了一个名字——艺术家之书,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很开心,并且郑重地拿着这本夹着垃圾的书回家收藏。

“垃圾”艺术

各大美院毕业展即将来临,在大量艺术品出世的同时,大量的垃圾也将随着大家毕业而生。如果每个学生的产品都是选择的可以就地取材、就地消失的材料,就不会增加那么多不可降解、不可循环甚至不可回收的垃圾。环保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意识到重要和真的去做是两回事? 我自己也一样。

自然艺术作品

关于加强城市雕塑管理的几点思考

贺飞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容管理处 副处长

城市雕塑功能

城市雕塑,从大的方面讲,是指既能彰显城市的文化历史和时代性,又能体现城市特质的雕塑,如深圳的地标性雕塑——邓小平雕像;从小的方面讲,是指能够提升街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情趣的雕塑,如街头雕像——拓荒牛。

城市雕塑

雕塑管理问题

从市容管理的角度来看,深圳的城市雕塑主要存在两个问题:法律法规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维护不到位。

管理制度不健全:1994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雕塑管理规定》,2017年进行了最近一次修订。此规定对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的管理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是该规定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按照规定去审批和建设的雕塑非常少。针对这一现象,后期将会在此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户外设施的一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破损未及时修复、脏污未及时清洗、陈旧未及时刷新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设置单位未落实维护的主题责任。

雕塑破损

雕塑管理建议

总体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通过修订《管理规定》,从完善制度设计方面和落实实际执行两个层面,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审批管理,强化源头管控;二是强化城市雕塑的信息化管理;三是要落实日常维护主题责任;四是完善雕塑的退出机制。

要加强审批管理,强化源头管控:通过修订《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程序。建议进一步细化雕塑的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应不同的审批层级和部门。比如根据雕塑的标志性代表程度、功能类别、设置地点、体量大小等,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审批权限和部门。另外审批程序方面引入专家论证、征求市民意见等环节。并且加强对设置主体的要求,设置主体要有履行后续维护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城市雕塑的信息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二维码功能,对全市雕塑进行信息化管理;安装传感装置,方便管理部门统筹监管;通过二维码提供雕塑公共信息,方便市民了解雕塑的文化内涵及背景,也方便反映存在问题;可将城市公共雕塑纳入城市部件进行管理。

落实日常维护主体责任:明确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规范;设置单位(管理单位)定期进行巡查;定期开展清洗、刷新;及时处置突发问题;明确日常的监管机制,对设置主体不履行职责要制定一定的处置措施。

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每一种设施都有使用寿命,应当在规划城市雕塑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到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类型,规划不同的最长寿命期;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城市雕塑定期进行评估,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优化;负责对雕塑进行安全检测。


对深圳雕塑现状的探讨及建议

李明
原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调研员

雕塑审批问题

深圳全市的雕塑总共有成百上千件,但是经过正规审批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审批这么困难?一方面,在深圳,有很多开发商都开始做雕塑,有些雕塑是放在他们的楼盘里,有些是放自己家里。而这些雕塑不需要像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一样上报审批后才能动工,雕塑是属于配套环境设施,是不用报规土委审批的,因此就多出了许多不用上报审批的雕塑。

另外一方面,对于比较重要的雕塑,如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它的决定权已经超出了深圳市的范围,所以也不是深圳规土委可以独自审批的,而是由中央、市政府和规土委共同审批。

深圳雕塑发展不理想的原因还有一个:城市雕塑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外来品,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并不是从中国古代继承而来,中国古代的雕塑只有寺庙雕塑,并没有城市雕塑或者广场雕塑。对于这个外来品,中国既缺乏这方面的设计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随后中国借鉴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前苏联的城市雕塑与西方的雕塑设计又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中国的城市雕塑到目前为止发展并不理想。

对深圳雕塑的基本探讨

城市雕塑涉及到城市的形态和审美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别人无法言说你审美水平的高低,但是区别在于你的审美是否会对社会产生影响。雕塑,在自己家里欣赏,你审美水平的高低对城市没有影响;但如果放在公共空间里,就需要符合基本的审美标准。

深圳的很多雕塑都有一些问题,或许是设计层面的,或许仅仅是放置的位置不对,下面是对深圳雕塑的一些基本探讨:《拓荒牛》,整体而言很好,但是刚开始是放在院子里,很多人都无法看到,后来可能是出于风水考虑把它给移出来了,让大家都能欣赏;《峥嵘岁月》,设置的位置可能不大合适,如果放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可能会成为深圳更好的雕塑;《女娲补天》,原来放在海边,现在的位置却比原先差了许多;深南大道两边的很多雕塑,品质、造型都比较好,可以算是城市小品,但是很多人可能只有路过时看一下,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深圳北站东西广场的两个雕塑,是规土委与雕塑院合作设计,并在国内进行了招标产生的,但是最后呈现的整体水平并不是特别理想,从形象来看,缺乏震撼力。

《雨露》深圳北站西广场雕塑

对深圳雕塑的发展建议

深圳雕塑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为了深圳能够更好的发展,雕塑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首先应该对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雕塑制定一个基本的审美标准,一些恶俗低趣味的雕塑就不应出现在城市空间里;然后应提高城市雕塑的设计要求,不仅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者有较高设计水平,而且还要注重雕塑周边环境,能让雕塑与周边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景观节点;最后应该对城市雕塑设计形成统一规划,并且对雕塑的审批制度进行完善。


现场讨论

观众:假设甲方想要在工地上放置一个雕塑,设计师如何在满足甲方需求的情况下把雕塑做得更好?有什么条件?

吕晓正:这个要看预算和时间是否足够,而且整个设计团队的能力也很重要。但是通常甲方的期望值都很大,比如今年我们接到的一个项目:是做一个艺术品,刚开始说的预算是20—30万,购买艺术品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到后面甲方居然是说要国际性的艺术家,并且预算只能给到十几万,还说能否租艺术品。我觉得很多甲方要的是一个现成的东西,抛开版权的问题,比如一个风动的雕塑。但是这些是所谓的雕塑工厂去做的,根本不需要设计师去做一些原创的东西。


观众:我在想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否存在一点问题?西方有一个概念叫做城市收藏,艺术是可以被收藏的,是一个可以传承和升值的空间,而我们把城市雕塑仅仅当成一个设施,当无用时就扔掉,这样的做法是否欠妥当?

贺飞:所谓艺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排除对别人喜欢的艺术自己不喜欢,可能会有所谓的偏见。但是在公共空间里面,不论是博物馆还是家里,我觉得在公共空间里面最重要的是程序问题,因为作品好不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可以放在一个程序里面把这些东西固化下来,包括专家、居民的决策机制。因为很难追求绝对公平,只能是一些机制管控。很难说到底哪一个位置更好看。我觉得在公共场所其实政府可以主导一些雕塑,而不一定是开发商在做一些东西。


观众:国外的雕塑是政府委托艺术家来做的,在国内,我们的雕塑尤其是与建筑群体相匹配的雕塑,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开发商主导呢? 

李明:雕塑的投资主体还是比较广泛的,有投资商,也有政府。如果是政府投资,一般都是城市的重要节点上的雕塑,比如说深圳的龙城广场等,这些都是政府投资,也由政府的相关领导去审批。建设项目审批这种做法比较少,在深圳,可能设的最多的都是开发商设的。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