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17304人阅读
2017年11月25日,城促获得邀请参与策划工作坊「适合深圳的可持续社区模型」。即将40岁的深圳城市社区,渐渐开始面临沉淀、成熟、甚至老化,而公共设施、空间和服务尚付阙如。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活动邀请了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共同就适合于深圳本地可持续社区的社会创新模型进行探讨和设计。
以下倡议书的起草基于适合深圳的可持续社区模型工作坊的讨论成果。由于讨论时间较为短暂,倡议书尚且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本倡议书第0期的发布是为此系列活动的开始,而非结束。通过本次工作坊形成初步框架,为未来进一步的细化,深化打下基础。
深圳改革开放39年,30年来为工业发展、港口贸易而设计的城市肌理,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需要转型成“人”的尺度,继而微之进入社区,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从而提振居民信心,使社区更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
在可持续社区的营造中,低碳建造和环保生活的倡导只是其中一环,社区的安全宜居、设施与服务的包容、产业的可持续和社区的高度认同也同等重要。要因应复杂的民生需求,同时倡导、实践可持续理念,这个过程就包括了民政层面的社区动员、居民协商;城市设计系统的专业支持、可持续设计导则、社会影响力评测;还有工业3.0和新形态组织模式如“社会企业”所带来的产品创新模式和社会创新资金的投入。
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城促邀请了上述各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就适合于深圳本地可持续社区的社会创新模型进行探讨和设计。本倡议书的起草基于适合深圳的可持续社区模型工作坊的讨论成果。由于讨论时间较为短暂,倡议书尚且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本倡议书第0期的发布是此系列活动的开始,而非结束。通过本次工作坊形成初步框架,为未来进一步的细化、深化打下基础。
本倡议所认为的社区概念是:
以尊重个体权利为基础的,由一定数量的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常为行政区域划定)自由认同和参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随着深圳的发展,这个拥有庞大流动人口和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城市,也开始有社区(邻里共同体)的形成、沉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深圳的居住成本加重,社区环境品质不高,公共设施配置不均,公众参与社区自治意识薄弱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打造适合深圳的可持续社区模型倡议书,以满足适应深圳的现状,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
——————
1 社区认同感
社区居民与居住地方有较强的连结情感和归属感,对社区的领域、规模和范围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有自然保护意识。
❖ 尽量避免对社区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社区中的建筑与街区会自然的逐渐进行改造或重建,但是在这种自然变化过程中邻里社区的本质不会改变。通过建筑年代的延续性,社区生活的延续性,以及居住主体的延续性来构建时间的延续性,使单纯的居住片区变成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底蕴,有归属感的社区。
❖ 用举办庆典或是活动的方式鼓励和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例如客家盆菜宴。
2 社区内的多样性
社区居民在种族、信仰、爱好、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多元价值,社会的不同阶级间无明显分割。
❖ 社区内提供可以促进和鼓励居民沟通和交往的公共场所,让居民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减少对不熟悉的事物的防备感和排斥感,增加社区包容性。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多元文化进行科普并且让社区内不同的人群产生交集,互相了解。
❖ 社区内的住房建设需要保证多样性,囊括不同消费人群的租购房需要,例如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混合建设、增加中小套型住房,提供差异化的公共租赁房。以此促进社会不同阶级的融合,避免人群的分割。使社区的社会群体结构,包括其职业构成、背景构成、年龄构成以及文化水平构成趋于多元文化交流和可持续性发展。
❖ 不同的建筑形式可以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例如,相比高层建筑,传统的低层建筑与地面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产生邻居间的互动。社区可鼓励住宅类型多样化发展,同一社区内包含独立住房、联排住房和中高层公寓。
3 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与决议,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年满十八岁的居民都有投票决定社区事务的权利。
❖ 与试图重新建立体系相比,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现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能进行优化。强调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提高收集意见,落实居民需求的功能。
❖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协同党委、居委会、业委会组成一个联合性的平台,沟通协商社区的事务。
❖ 社区内需要决议的事务必须提前通过布告栏展示,居委会宣传等方式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并且在决议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居民议事会或宣讲会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来交流和协商。
4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需求,通过对居民教育的提升。
❖ 根据社区的群体组成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如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增设老年学校,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增设技能培训学校,儿童较多的社区提供儿童教育培训。
❖ 强化家庭作用,让每个家庭成为社区的一个单元。以家人间的感情为黏合剂增加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 社区学校的资源应对居民开放以提高设施利用率,例如寒暑假期间向居民开放学校操场和体育场。
5 多重适应性的公共空间
社区内有充足的能够满足各类人群需要的公共空间。
❖ 制定规划标准体系,根据社区人口、规模、距离合理配置公共空间。
❖ 随着时间的转变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公共空间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用途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 鼓励多、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用作公共空间、绿化空间等公共用途,且24小时开放使用。
6 十五分钟生活圈
以居住区为圆点,步行15分钟所及范围为半径,形成一个满足人居需求的辐射区域。
❖ 制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新建区域参考导则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实施,已建区域根据导则循序渐进地补足短板。
7 便捷廉价的交通设施
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快捷便利,可负担的公共交通设施和停车设施。
❖ 提高轨道与地面交通的站点服务覆盖范围。做到每个社区至少有两个公交点与一条轨道线路。
❖ 社区提供足够停车位(一户一位),通过发展立体、地下停车空间增加停车便利。
❖ 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提供更充足的汽车充电桩。
8 步行友好的街道规划
社区的街道尺度以人的舒适和步行友好为主要规划方向。
❖ 缩小街区尺寸以更好地适应人行尺度,以120米乘120米为宜。
❖ 舒适的街道尺度,在住宅集中的区域应注意街道的设计以人行尺度为主。街道宽度小于200米为适宜的距离。
❖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应各自有专属的道路,互不干扰。
❖ 步行与自行车网络应注意沿途休憩、遮阴、和绿化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以鼓励人们低碳出行。
❖ 对道路边单车停放的区域以及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应对当前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带来的单车乱停放阻挡道路和公共空间的问题。
9 残疾人与年龄友好设施
社区内建设完善的无障碍基础设施,保障各个群体的出行便利,让更多的人可以有尊严地在社区生活。
❖ 对社区设施进行改造。如增加电梯、升降梯、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
❖ 在社区内提供足够的儿童活动场所并且保证儿童活动范围内的安全性。场所设置应避免车辆经过路段,尽量选择地面街道多商铺区域。
10 社区安全
❖ 通过宣讲会及布告栏,宣传社区治安及日常突发状况的急救知识。
❖ 提高面对社区纠纷的应对能力。
❖ 加强社区安全,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
❖ 成立环境社区安全自治委员会,监测社区安全。
❖ 加强社区对自然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等)。
❖ 加强对社区内部食品安全的检控。
——————
1 自给自足的社区
社区食物的来源主要是当地或邻近区域,且是有机无污染的,并能提供均衡的营养。
❖ 利用社区内的绿地、屋顶、负空间发展城市农场。在提供社区食材的同时,既可以让社区居民在自愿承包农场的情况下体验到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又可以成为小孩子科普教育的场所。
2 鼓励地方企业发展
改善当地经济环境,支持社区企业,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减少货车远距离行驶。
❖ 立法规定社区内商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机会给当地居民,以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
❖ 本地的商铺跟居委会合作,为本地居民发放折扣卡,降低本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同时鼓励居民就近消费。
3 经济多元化发展
避免过于依赖某种产业而导致的风险。
❖ 应允许场地使用功能多样性,避免功能单一分区规划。通过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日程的多样性。
4 社区居民交流平台
社区居民拥有合适的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商业、生活或兴趣爱好上的交流。
❖ 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公开居民技能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社区内部可营造一个自我供销的消费平台,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增加社区内部的就业率,促进社区人群的收入,达到整个社区经济水平的提升。
❖ 提供平台建立社区线上线下的自组织兴趣小组,为居民提供技能、文化等爱好的交流渠道。
❖ 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化,达成社区内部合作消费,降低社区生活成本。
——————
1 海绵社区
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蓄存的水可以"释放"并加以利用。
❖ 在社区中建设雨水花园,铺设漏水砖,雨水收集等设施,对水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
❖ 社区绿化建设时考虑种植更多可以净化雨水的植物。
❖ 保证社区内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增加立体绿化,屋顶绿化。
2 绿色建筑
社区内的建筑开发对生态环境无害,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做到低耗节能。
❖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且规定新建筑必须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
❖ 通过政府经费补助鼓励居民建设绿色屋顶、大楼空中花园,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 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的效率。社区设有专门的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对排放的污水也进行处理,尽可能使用回收水。
❖ 建筑的复合型利用。在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中融合包括居住,商业,教育,办公等多种功能。增加建筑中居民产生交集的机会,促进居民间的和谐交往。
3 资源回收与垃圾处理
社区内的可回收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系统操作简单化,利于居民参与。
❖ 建立垃圾分类系统,鼓励资源回收循环利用。
❖ 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在污水排入河道前对其进行净化以减少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人性化尺度的社区空间及景观
社区空间及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及改造,使社区更适合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性,便利服务于居住者。
5 生态发展
在不损失动植物资源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让社区成为最具有生活品质和适宜人居住的社区环境。
❖ 建立可持续性社区发展评价体系
1. 阿甘(吴楠) 建筑师,社区工作者,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
2. 曹笑亮 田园诗生态社区(生态村)开发模式研究
3. 大圣 冷能存储行业,丰富社会公益工作经验
4. 邓世杰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5. 冯果川 城市规划专家,童筑未来负责人,807社区实验室理事
6. 韩茵妍 807社区实验室“新秀社区故事馆”负责人
7. 李诗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市场营销,曾在bottledream,目前在顺丰公益实习
8. 李睿 学生
9. 李华燕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10. 刘磊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
11. Michael Patte 法籍景观设计师,蕾奥景观公司设计总监,锐态发起人,场所营造专家
12. 王静 萝卜(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公共议事规则专家
13. 王婷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14. 温顺怡 园林设计师
15. 吴文媛 深圳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规划师
16. 谢沛鸿 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副会长
17. 谢妍 建筑师、城市设计师
18. 杨欣 沃尔玛可持续发展领域
19. 虞鑫 大自然保护协会深圳项目总监
20. 赵熠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环境工程专业
21. 朱淑桢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创始人、秘书长
(按姓氏拼音序)
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活动邀请了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共同就适合于深圳本地可持续社区的社会创新模型进行探讨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