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3
9209人阅读
该地区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数量,空间,未来计划是什么?
南山区在07年开始大规模地做雕塑。规划了81个雕塑,总投入2000多万。加上近期南海大道新规划了4个景观雕塑,共85个,耗资2560万。已建成的有1/3反应良好,有2/3由于选址问题,不能充分体现其美感。部分雕塑由于放在街头车来车往的地方,加上阳光暴晒,造成油漆剥落。部分材质(例如批灰,烤瓷)的雕塑适合放在室内,树荫下,或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放室外直接日照的地方则较难维护。 南山区正在建造《南山时代精神纪念墙》大型雕塑,原名为《南山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纪念墙》,位于中山公园内。其三堵6.5-7米高,10-20米长的墙体造型代表了三个10年,其中的圆雕代表了创业百态。这座雕塑耗资1800万,为了纪念深圳建市30周年和南山建区20周年。 今年计划10个,还在选址设计阶段。大运会期间有10多个方案正在实施。 未来的计划以针对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查漏补缺为主,不会有大规模的雕塑动静。
城雕-公共艺术如何产生?经费哪里来?作品是如何选择?如何实施?后期评估如何?如何管理维护?
一期工程是和中国美协合作,中国美协组织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评选,从全国700多幅作品中选择了200多个方案,再由领导层选出81个。 后面是定向委托,比如大运会雕塑就是委托四川美院。 还有些雕塑是领导拍板决策。 目前用在雕塑上的经费是10万/年。主要是针对锻造雕塑的维护。铸铜的雕塑虽然好维护,但是一般不会去刻意维护,因为锈迹斑驳让铸铜雕塑更加富有沧桑感。 群众的反馈是具象雕塑比较受欢迎,抽象雕塑就见仁见智。 管理主要是由城管局进行,他们主要负责常规清洁,防盗,报修。具体维修工作还是由雕塑院进行。
体现在哪些环节?
雕塑筛选有进行调研活动。官方调研体现在由人大政协提意见;另外在政府网页上设立投票,有接近500条的市民反馈。雕塑建成后开展过“市民看雕塑”等活动。 市民对1/3的雕塑反映良好,对2/3的雕塑反映看不懂。这部分主要是抽象雕塑。 南山区正积极培养公众对雕塑的鉴赏力。雕塑是以大自然的公共空间为背景,具有抽象性和独立性。目前南山区很多小型雕塑都是不写说明,只有主题雕塑才会写说明,让市民去理解,欣赏。但是公众对很多雕塑都是见仁见智。例如雕塑《衣裳》,是一个很有名的雕塑,但是很多市民反映不吉利,最后被安置在一个公园角落。 另外市民保护城市雕塑的意识和积极性正逐步提高。雕塑部件被盗的事虽然难免会发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如果建立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如何能使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化,规范化?资金的来源?运作模式?
南山区是最早提出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的地区之一。这个制度需要法律通过。但是目前还没有到这个程度,公共艺术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在哪些公共空间会考虑摆放雕塑-公共艺术作品?希望起到什么作用?选址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质量评估?
南山的雕塑是深圳几个区中最多的,以开放式雕塑为主。形式有具象,抽象和写意雕塑,呈现艺术百花齐放的态势。前期主要是社区雕塑,80%具有较高可达性。和别的区略有不同,例如福田的雕塑主要在道路,节点,过路,中心点等地区,且雕塑周边有护栏,几乎不能接近。 对于纪念性雕塑,一般会选择广场或其他核心点。对于小品,小公共艺术品,会考虑公园,社区等。
一期规划基本是先征雕塑,后找空间,存在和环境吻合的问题。对于轨道交通,虽然区政府也希望多一些雕塑,但是例如深南大道,滨河大道等地方原则上是不允许放雕塑。对于海岸城等较繁华的地方也不敢轻易放雕塑。还有滨海红树林,目前几乎没有雕塑,其实可以放一些石雕。另外总体规划上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给雕塑预留空间的意识较薄弱。这就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想放雕塑但不知道放哪些;二是不知道雕塑能不能放。很多雕塑都是领导决策,仓促地摆放,又导致了日后要移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南山的垃圾雕塑还是比较少的。
现状、机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