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8
11226人阅读
深圳地铁三期工程文化设计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受深圳地铁集团委托进行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该项目涉及建筑、室内设计、艺术、新媒体、互动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整合深圳设计力量,为乘客创造更好的乘车体验。地铁车公庙站公共艺术项目是正在进行着的对公共艺术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从公共艺术环境看,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前沿、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值得拭目以待。 首先从操作层面上看,车公庙公共艺术项目改变了传统的委托或招标模式,而是在前期的理念阶段就由公共艺术中心介入组织、策划,集思广益地完成概念设计阶段的方案。目前已经组织过两次工作坊,初步完成了概念设计的方案。 其次,车公庙公共艺术项目并不是简单的针对某一公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而是从同一概念出发,在空间设计、灯光设计、标识指引、动画交互、雕塑装置等多门类、多角度进行整体配合的一次尝试,而且加入了大量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讨论。更本质的讲,公共艺术中心在此次车公庙公共艺术项目中所作的种种尝试,无论最终能实现到什么程度,都是在公共艺术基本概念上的一次突破和转变。以往大家习以为常的公共艺术只是在公共空间放置的艺术品而已,不管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的智慧加劳动,其根本立足点还是在“艺术”上,“公共”的部分只停留在空间上,而空间里的人,也就“公共”的真正主体,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由公权力代言,这也就把公共艺术的产生过程无形中变成艺术家与官员的博弈过程。这在传统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用今天的眼光回望是一种无奈,而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个人的生活被互联网大大拓展,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呼之欲出。 上述所谓转变,正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它力图做到使原来被动“承受”的公众变成公共空间真正的主体,从公众的立场、视角出发,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使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使用更加合理、舒适,使用过程更加人性化,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空间的艺术化改造。 这听上去与传统艺术的创作模式存在巨大差异,更接近设计的范畴,而这恰恰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先不讨论是艺术还是设计的问题,因为这一讨论本身的意义也值得商榷。仅就这一理念的转变本身而言,是把公共空间真正还给公众,以公众真正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艺术的目的。它是从公众中产生的艺术,而不是把一件艺术品放置在公众面前,比起官员和艺术家两个人的博弈,也许公众更愿意接受这种转变。
车公庙枢纽文化地铁项目是地铁三期工程重要项目之一,由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11月正式委托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组织开展。
由于车公庙枢纽文化地铁项目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涉及多个专业的综合性设计项目,涵盖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灯光设计、景观设计、艺术、vi设计、新媒体、动画等等,无法由单一专业独立完成,需要各个专业紧密配合、沟通才能达成设计目标。
在接到项目委托后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项目组通过组织邀请各行专业人士参加工作坊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梳理,从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改善现状、了解用户需求,通过整体设计的工作思路对项目进行调研、线上讨论、分析等。项目前期开展的一系列调研、分析、探讨工作完成后形成对项目设计主题的定义:真善之美。
首先是针对地铁三期工程提出关于“文化地铁”要求的回应,即回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以用户为本,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提倡节能低碳的大环境下,深圳公共空间的装修文化是否该在观念上引导示范是需要考虑的,拒绝不必要的装饰材料,还原建筑真实的面貌是其中一个需求;
再次乘客作为地铁的使用者,他们的需求要满足,如何改善现状,营造更好的环境体验,是另一个需求。
最终通过对需求的剖析,运用整体设计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将车公庙枢纽成为一个能够更好为乘客服务的空间;研究、挖掘车公庙地理位置上的人文历史,以及地铁建造的过程,将这些素材通过公共艺术的途径展现其美感于大众的视野中。
以真善之美为项目设计主题的最终目的是为深圳市民提供一个更舒适、安静的乘车空间,也为车公庙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展示空间,同时将地铁的文化也融入地铁空间中,通过艺术的途径让更多人体验到更美好的地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