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
厦门国际会展酒店一楼国际报告厅
10701 Reads
SUMMARY:
依海而建的厦门新机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枢纽机场、重要门户机场,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不仅要突出其独一无二战略价值,还将面临空港产业方向选择、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城市门户形象、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平衡、滨海空间风貌营造等多方面的挑战。
厦门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的评审专家王唯山、张亚津、李忠和李晓江在方案评审会次日的城市设计论坛中结合各自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围绕空港区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分享交流,本文内容根据速记及演讲资料整理。
非常感谢厦门邀请我来做这样一个交流,我觉得中国现在有两个“热”,一个是高铁新城热,一个是航空新城热,全国现在有一千多个高铁站,但是真正做到的站城融合不到十个,所以当规划师面对这两个新城的时候,应该怎么应对?
从区域和国际化的角度来讲,枢纽和门户的作用确实越来越重要,铁路和民航运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如果规划时没有一个冷静、理性的思考,我们只会添油加醋。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内在逻辑、理由,否则我们可以永远探讨世界上最好的机场有多好的效率,却偏偏没有在中国呈现。
研究了那么多机场地区的规划,我们最后发现是客流结构决定了航空都市区或者航空城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理想的客流结构或者目标人群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机场新区。我们去坐飞机最大的愿望是去的时候越晚越好,离开的时间越快越好,因为机场不是目的地,抵达城市才是目的地。因此,希望机场就是目的地的这种需求才是我们讨论空港或者高铁带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这个需求取决于航程的长短、频次和时间价值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空间移动的时间距离,这决定了费用和时间成本,假设我们每天要用高铁通勤两次,即便时间成本很低,但费用很高,把钱花在路线上,那为什么不搬家或者换工作呢?
从美国飞到中国空中航程10多个小时,到中国可选的城市不多,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或香港,到达以后要去的目的地离机场多远也不在乎,因为这么长的航程不可能是频繁的,所以空中的旅行距离决定在城市里面的旅行距离。相反,频次高的商务人群每个星期要旅行一次本身就很恼火,如果要去的目的地离车站很远更不愿意了,因此他们希望到了机场火车站后最好不要停留,距离目的地越近越好。
所以旅行的航程、频次和时间价值所产生对时间的敏感性构成了机场和火车站作为目的地的需求,无论是站城融合还是空港新城,商务人群和双城居住的人群才是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人群,一旦这样的人群成规模了,站城融合和空港新城的机会就来了。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在机场周围聚集的业务主要有哪些类型?第一是生产性服务业,第二是会议会展业,第三是高附加值生产业,第四是航空货运,另外是越来越活跃的保税和国际租赁业务,厦门的航空维修实际上是保税,这样特殊的优势对于国际性的空港非常重要,可以带来相应的生产性活动和服务业人群的聚集,最后还有区域性或者国际性娱乐活动和新兴的服务消费。
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后恢复了主要来往日韩、港澳台的国际和地区航线,但我问很多上海人去不去虹桥,上海人说我跑那去干嘛?所以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去,反过来讲虹桥地区经营了将近20年,真正有效、有人气的开发规模也没有超过1.3平方公里。作为中国顶级城市,上海两千万多人口支持下的空港经济也不过如此。首都机场是全世界第一大机场,但是周围有没有高端人群居住区?到今天,我们进入国内大机场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航空公司的办公楼,本应属于机场的后勤功能却全部放在门面上。
从航空都市区本身需求的角度来讲,第一是为“航”,意味着要把航空业务本身这一块的空间考虑好;第二就是为“人”,一定要高效率、便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为去往下一目的地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三就是为“货”,涉及到陆侧和空侧。
那在空港地区的规划设计中,最核心的空间要素、资源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人的活动有商务办公、会议发展、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等等,我反而有点担心过多的居住和生活服务会占用这些珍贵的地区,因此我更关注的是陆侧空间,第一是航站楼前,第二是站前区,第三是航空都市走廊,第四是“八分钟、六公里可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对于为航和为货的活动重在陆侧和空侧,还有一个就是陆空界面,最需要重视的两个要素是站前区和陆空界面,界面越长,陆空的活动内容就会越多。
最后要讲的是空港都市区核心价值,一个是长度,一个是区位。首先,我们到达机场时经常发生拥堵,上下车地区的效率取决于机动车上落客区的长度,长度越长弹性越大;第二是航站楼里面的办理登机区域的空间长度;第三是安检区的长度或者宽度,白云机场的T1刚建成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但我当时跟白云机场的老总开了一句玩笑,白云机场在设计上把我们能想到的错误都犯了,例如把安检放在最窄的位置;第四,登机桥面的长度,白云机场只用了航空都市走廊一半不到的面积就提供了和首都T3一样的登机位数量,这就是T3航站楼设计上的问题。比拼火车站和航站楼已经成了一种“标配”,都要漂亮、大气、看得见,但是从来不考虑效率,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在几个大机场航站楼里运动的,因为经常要走得出汗。
海口的美兰机场是全国成长最好的机场之一,有着两千万级人次的客运量。它是除香港国际机场外中国唯一一个SKYTRAX五星级机场,也被誉为是国内第一的“生态园林机场”。从功能研判来看,有“三大两新”,三大是自贸物流、航空服务和战略保障,两新是新兴消费和商务交流,从机场功能类型看,美兰机场目前来讲应该是在货、人、航三方面均衡型发展。
在讨论经济区布局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非常着急地、低效地用掉珍贵的空间资源,应该在近期精明地使用,在远期要有弹性。所以,在第一次给省委省政府汇报的时候,书记、省长的第一条首肯就是把航空都市走廊全部由市政府控制起来,这块处于两条跑道之间、航站楼航站区打通的空间在大多数城市都给了机场公司,如果能把整个走廊控制住了,那空港的资源价值是最高的。
至于机场跑道上,常规的设计方案是三跑道或四跑道的近距离跑道,后来我们发现陆空交接面越长,安置设置的机会越多,所以提出把第四跑道变成远距离跑道,好处是一个临空面变成了三个临空面。我建议厦门机场应该考虑这样的规划手法,做一条远距离跑道的话可以完全改变空侧和陆侧的局面,比如像新加坡樟宜机场那样,临空的潜力非常大。
为了给美兰机场建设一条具有活力的都市航空走廊,我们第一强调东西要连通,第二连通以后的开发用地是什么关系,然后要考虑自贸区政策带来的独立需求。我们布置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功能,把航空服务放到了东侧区,更远处是自贸服务;中间是航站综合体;西侧是文化消费区。
当然航空本身的功能要做齐全,建设高铁站的第一要务是综合开发,换句话说就是安全可靠便利的服务,没有这样的保障就没有地区门户价值。其次是预留足够的航站区发停机位和近机位,再者是保护好机场两侧共三个陆空交接面的自贸区地块,最后保留两片战略留白的未来片区,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未来还有什么新的需求,所以战略性的地区预留非常重要。
我们对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核心在于压缩它的独立需求,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近期是建设约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重点是客货运;中期是10平方公里,延伸服务,全面提升;远期是南部和东部的战略预留区,有了这样的系统以后,离开机场之后就不是直接进停车场或者高铁站,而是乘电瓶车到达想去的区域,因此交通线要建立起来,涵盖过去机场设计里面很少考虑的慢行、近地、步行交通需求,同时也要打造一体化的航站枢纽综合体。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叫《厦门新机场片区产业创新战略》。
厦门新机场的定位是国际航空中转枢纽、海上丝绸之路新驱动。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高崎机场外迁,而是要依托国际枢纽机场,建设一座新航城。过去,高崎机场是4E级民用国际机场,而厦门新机场是4F级,也就是浦东国际机场的级别。
为了理解大型枢纽机场对于城市的意义,一定要关注“航空大都市”这一概念。《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的作者在书中提出,“航空大都市与一般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同邻近地区联系较少,与数千里之外的伙伴关系密切。它是全球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是全球城市的未来。”
厦门目前还面临一个问题——没有真正实现跨岛发展。在这点上,我觉得不是岛内工作没做好,而是岛外工作还要再强化,需要塑造一个吸引力。而厦门新机场的体量足以作为岛外的新中心来使用的,完全有可能形成岛外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厦门机场搬迁必将带动原有临空产业生态链向新机场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厦门格局的扩大升级,新机场将是厦门腾飞的新引擎。
厦门岛外发展的核心是什么,以厦门新机场片区为例,临空经济区该如何“起飞”?我认为对厦门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如何把产业做起来——新时代下,厦门如何谋划好这座国际化产业新城?
过去,我们发展的逻辑叫做“产—人—城”,今天我们发展的逻辑叫做“城—人—产”。它里面的因果关系是:环境治理的城市建设,不是赚了钱以后的结果,而是能够赚钱的原因。
按照这个发展逻辑,我进一步提出未来厦门新机场片区可以通过四大战略,吸引人才,助力打造厦门临空产业新城。
厦门气候宜人,环境宜居,是著名的康养城市、休闲城市。而转机医疗是转机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是厦门应当及时抢占的黄金赛道,利用“过境免签政策”,瞄准国际转机客群,抓住海量转机人群,发展转机经济中的转机医疗产业。
为什么这件事适合厦门做呢?
首先,厦门已经拥有高端医疗与健康管理机构,如厦门长庚医院。其次,厦门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及健康管理服务,并且拥有众多明星康养企业,如金达威公司,研发生产了辅酶Q10、微藻DHA、植物性ARA、维生素A和维生素D3等五大系列产品,是全球辅酶Q10最大的生产商。
另外,厦门还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服务和产业基地。这方面,厦门可以采用花园式健康医疗园区新模式(Hospitals Park),从规划设计上改变传统医院印象。
在转机医疗胜地战略中,值得厦门挖掘的第2件事是发展高端医疗物流,吸引医疗设施和医疗机构。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孟菲斯临空经济区,孟菲斯依托机场发展成为了全球航空物流中心,也成为美国重要的医疗器械中心和医疗中心。美国全国眼库中心、世界最大的角膜银行,以及美国最大的通宵麻醉药品检测站都落户于此。
第3件事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完善医疗产业生态。这方面可以向迪拜学习,它利用自身的转机优势,发展出了全新空间形态“转机医疗城”——迪拜健康城(Dubai Healthcare City)。迪拜健康城有120所认证医疗中心,提供90种专科服务,更有超过4000位专家,超过50种语言的医疗服务,还提供最好的医疗设备,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最顶尖、最国际的医疗健康服务。在这些基础上,这里还延展了医学教育,成为了培养高端医疗人才的地方。迪拜还不断地强化医药产业基础,强化国际交流,最终形成集科研、医疗服务、总部办公为一体的转机医疗目的地。
厦门有一个产业相当有竞争力,那就是航空维修产业。作为厦门的标志性产业,厦门航空维修产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已形成百亿产业链。与国内其他航空维修业聚集地相比,厦门具有鲜明特点:厦门的境外维修业务占80%,而且聚集了维修工时位居全球前列的新科宇航、太古集团在内的16家专业航空维修企业,形成了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
厦门可以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立足厦门航空维修产业优势,以“离岛+自贸区”的模式,把大嶝岛打造成为以航空维修为主体,带动其它高价值跨境航空服务贸易的的国际航空服贸飞地。
首先,打造高密度协同园区。重视引入国际化的创新研发机构。同时,“招检”也同样重要,因为航空维修既需要研究机构,又需要高端的检验检测机构。要做到这些事,厦门最重要的是加强国际人才的协作,汲取全球智慧,谋建海外合作研究机构,引入国际化的创新研发机构,把航空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面向机长空姐、转机人群、航空产业技术工人等三类人群,打造“蜂族公寓”。“蜂族公寓”是一种升级版的“人才公寓”,通过公建化外立面设计,强化公寓的“高级感”。厦门就有一家专门管理高档公寓的公司——优望。优望在针对航空人群打造公寓时,除了会满足隔音好、遮光好、一站式、舒适性、安全性等需求的同时,还会增加一些家政等衍生服务,因此,蜂族公寓还是一种锐利的经济学武器。
第三就是发挥大嶝岛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休闲渔村。厦门人之所以成为厦门人,最重要的课业是吃海。除了吃海,“海鲜交往”也是厦门一大特色。厦门依托自贸区优势,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带鱼、鲳鱼、鲑鱼等品种。因此,厦门可重点放大渔村美食功能,打造海洋特色的闽南及世界美食大全,营造浓郁的海洋风情,实现特色食材即时送达,带动厦门及大嶝本地特产进机场、进机舱。
厦门在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方面影响力不断提升,厦门正在加快推动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已经聚集了众多“创造美的人”。而厦门新机场紧邻的泉州地区,纺织鞋服产业主导地位突出,拥有安踏等众多时尚品牌,是中国时尚产业的生产重镇。在这个逻辑之下,厦门泉州联手,借助新机场偏片区背倚厦泉的区位优势,赋能中国品牌,打造世界时尚之窗。
在今天的时尚产业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快时尚。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西班牙的拉科鲁尼亚,他们的产品设计紧跟流行前 沿,快速量产和快速上市,每年提供12,000种不同的款式供顾客选择。
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快速的反应呢?
先说巧选址。拉科鲁尼亚机场是一个小型国际机场,直航航线众多,与周边机场形成航空网络。这些服装品牌与航空公司合作,在拉科鲁尼亚设立空运基地,使服装的运输速度达到行业顶级——欧洲的连锁店可以在24小时内收到商品,美国的连锁店通常可在48小时内收到商品,日本的连锁店最多72小时即可收到商品。
再说强连通。为了保证“极速”的实现,他们在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中采取了集中制造的模式,做到各个产业功能空间根据供应链要求高度连通,总部所在园区采取主脑模式布局。此外,在园区打造超级管道体系——200公里地下传送带物流体系,连接工厂,实现精准的货物分配,提升物流效率;打造智能物流中心,通过高架空间设计,适配智能分拣流水线,实现成品自动分拣。
如果将厦门新机场的快速和泉州的服装产业联手,发展临空时尚经济,就可能打造一个世界时尚产业高地。
厦门就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国际化属性强,经济外向度是非常高的。更重要的是,厦门对外联系密切,有着独特的人脉资源——福建华侨遍布世界。当下,中国正在加速吸引全球人才,国际移民和高端人才大量聚集,成为世界大国的其中一个标志。
依托仁川机场发展起来的仁川自由经济区的三个组团中,松岛组团值得厦门新机场片区借鉴。为了提高效率,松岛国际商务区引入世界智能技术巨头——思科,在松岛的每一寸土地布建了光纤宽带网络;此外,通过遍布全城的传感器、监控器等基础设施,提供“无处不在”的高效城市服务。这也使得仁川自由经济区不仅有高效的机场,还有高效的城市。
国内也有类似的案例——虹桥交通枢纽。厦门新机场片区可以借鉴虹桥天地的成功经验,做大型的建筑综合体,打造现象级产品,强化商务区与机场联动设计,满足空中飞人们的效率追求。
目前,厦门也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这方面厦门可以向深圳学习,寻求国际人才签证服务的创新。比如说我们做航空维修,那应当给航空维修技术人才以格外的引进政策,用更精准的平台政策来吸引人。
更重要的是,不是吸引一个人干活,而是吸引一个家庭。这里面就体现了从“雇用逻辑”到“安家逻辑”。不仅是让国际人才个人来厦门工作几年,而是能够吸引他(或她)把家庭搬来生活,使厦门成为家园或者“第二故乡”!
以上就是以厦门新机场片区为例,关于发展临空经济区的思考,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谢谢!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实际上,我这次来还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倒不是谦虚,而是因为这几年都搞历史保护去了。评审会上的几个方案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一些生态、环境、历史人文保护的事情,对我很有启发,我就从在地、实际的角度谈点几个想法。
首先我就从历史发展角度说说厦漳泉包括金门区域里面的文化背景,它既传承了中原文化,再加上闽南地区所在的海洋文化的影响,这几个城市共同组成了闽南文化。而厦门作为闽南的地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后来者,已经成为了近现代文化发展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位置。
谈到机场大家也会说起港口,入围评审会的一些方案从厦门的发展历史,包括港口开放、城市发展来类比到现在新机场的发展,也借鉴了城市开放发展过程的一种思路,这很有意思。从闽南地区港口文化或者说海洋文化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不同朝代港口的转变,比如宋元时期泉州的港口是中国海上贸易的中心,到了近现代就转到漳州和厦门,当然这其中有政策的原因,也有港口自然生态环境的转变,还有港口规模发展变化所带来的转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从港口变迁中看到整个闽南地区发展进程的痕迹。
要进行类比的话,机场当然是一个现代城市的产物,而且厦门新机场将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对闽南区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城市形态发展来看,以往我们说闽南金三角是三个点状的城市,通过沿海陆域通道联系,泉州在泉州湾,厦门在厦门湾,漳州在九龙江的往里走,如今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交通的便捷,未来城市会由“点—线”的轴状形态发展到“点—面”的网络形态,所以我也很赞成区域一体化这一趋势,从区域的角度展望未来的发展。
我们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厦门本身内部的空间结构发展,特别是对外交通体系。在整个跨海交通搭建起来后,城市的机场、铁路还有港口等等这样的一些重要的节点基础设施将会发生转移,由原来聚集在岛内一个小三角扩大到岛外的大三角,所以厦门自身的格局将是东场、西港、北站、南湾,未来的机场往东边走,火车站往北,港口是往西跟漳州靠,其中也有客流和物流的区分,剩下就是往南面向金门和漳州的开发区。
我再从机场建设的角度再谈谈厦漳泉包括金门空间结构的拓展问题,其中一个想法是海上通道和海上交通的设想,让厦漳州泉连同金门形成一个“闽南大湾区”的概念。一方面漳州的开发区是漳州港口所在,要与厦门联动起来,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机场的建设,会有连通厦门岛和翔安区的“厦门第三东通道”,它可以拓展为发展厦门湾的一条思路,在海湾的角度上把漳州、泉州连起来,加上厦金大桥,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应通尽通”的目标要求。
伴随着新机场的建设,泉州、漳州、厦门将会实现三段式的联合,而新机场将是一个跨越厦门海湾的节点。对于跟金门连接,恐怕不应该只停留在厦金通道的想法,而是一条位于闽南金三角结构中以厦门湾为主的海湾通道。
当然海上的交通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入围评审会的几个优秀方案都有联系到海上交通。现在厦门的海上交通,不管是旅游还是城市组团之间的来往都发生着很好的作用,加上未来新机场对区域交通的辐射,我想海上交通应该会有一个更大的拓展,深化跟金门、泉州、漳州的交通联系。
关于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的事情,主要是从空间的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机场发展的综合实力最大程度决定了机场的空间吸引力,例如机场本身的规模、有多少航空公司、有几条跑道、有几条航线,基于这样规模的决定,我们得出未来8500万的人次,这是新机场能够辐射到而且要预留住的空间范围。
实际上,新机场在空间发展上存在一些制约,考虑到如果把大嶝岛沿岸风貌不错的房子保护起来的话,实际上成片的空间并不多,所以很多空间的辐射要统筹起来不能只着眼厦门本身,恐怕要把泉州南边这部分纳入进来。
评审会上不少方案都提出把村庄积极地利用或者保护,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村庄除了得到确认有价值那部分以外,大部分都是后来的扩建。那现有的村庄是不是马上就拆呢?也不一定,拆完做仓储物流之类的话估计拆迁的动力也不怎么足,但是离机场这么近也是不负责任的,一些对发展有限制的村庄,该拆还是要拆。
再谈谈历史文化保护的事情,岛上有两处省保,一处是在英雄三岛上的对台建设的军事遗址(大嶝海峡之声前线广播电台旧址),就是那个大喇叭;另外一个是日本占领台湾时金门县政府搬到大嶝岛上的金门县政府旧址。有些不错的方案尝试在新的区域留出一些生态廊道或者水面,这是对文物遗址保护有帮助的。
除了这两处的省保以外,还有未定级的是在北岸的一些传统民居,比如像霞浯村和往东走南安石井那一带聚集建设的村落。
对于在新机场片区里面的这些文物,我的想法是要尽快开展普查、重新评估,特别是在新片区建设对原有的一些村落进行征地或者规划的时候,按照50年以上建筑保护的要求作一些甄别。
对于比较集中或者定居的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保护是基本要求,如果在机场本身范围内的海上碉堡也都可以作为遗址来进行保护、展示。对一些未定级的,个人建议可以采取集中迁移保护的形式,集中到某一个片区,这样的话跟未来建设的矛盾可以协调。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在厦门与我的老师和诸位同行共同探讨国际空港经济区的发展问题。今年以来我前前后后参加了一些空港的综合研究,查找了大量国内外新兴空港经济区的案例,在这过程中意识到“以区域为视野,以合作为主题”的趋势越来越凸显,今天就从这个角度跟大家做讨论。
在空港领域中,最知名的一个概念是“空港大都市”,其中大都市和机场之间的廊道尤其重要。首先,城市作为空港城市化的背景,交通枢纽和人流的来源由大都市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廊道是机场重大服务业、会展、基础和公共设施最高层级的一个通道,其外部产业的背景实际上是一系列与物流相关的维修、综合服务的工业模型。
把这个模型继续放大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的边缘有一个综合中心,它的职能类似广州的白云新城,是整个空港经济进入大都市的节点;而反向在空港的入口这个位置往往有一个专业中心,作为城市的服务节点,设有高级别的总部经济和大量物流产业。
至于空港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关系,我们在最开始做白云机场研究时就讨论过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和世界知名的港湾相比,大湾区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达到领先水平,例如客货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虽然机场密度和人均出行次数仍是低一点,这跟国土面积有很大关系,但未来航空需求、待开发的空间潜力巨大。
总的来说国际航空协会对中国几个大的湾区客货运的发展都有非常高的预期,这既是基于机场发展和城市群发展当中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得益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相比起旧金山、东京、纽约非常稳定、高度聚集的人口空间和机场布局,我们国家的城市群、机场群之间本身仍有一定的拉力,城市的廊带正在形成,未来的客、货运分配的流量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此外,空港本身就是一个交通中枢和物流中枢的节点,是多点物流联动的交汇处。在美国2050年战略规划推行的货运空间廊道计划中,一系列的节点都来自于高速公路、机场、大型的物流综合点,还有一些高铁的运量,共同形成整个大网络的超级中心,推动空港发展的经济。
欧洲战略规划ESDP也很早就开始应用航空的联动关系去连接整个欧盟的空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所有基础设施体系连通在一起——89%的海港要跟铁路联系在一起,67%的机场要跟铁路联系在一起,着重推动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这种多联物流的中枢已成为促进整个欧盟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工具。
从国内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来看,重大基础设施的推动对于机场的影响力非常重大。从过去一年旅客吞吐量增长幅度来看,武汉达到了10.8%,长沙6.5%,南昌0.8%。这些机场都在扩建,也力图把高铁衔接到机场当中,这样的新趋势也会在广州和佛山出现。从航空产业经济和客运增长的速度来看,珠三角地区在2019年是2.24亿人次,预计到2030年可达3.87亿,具体的客流分配则取决于各机场的扩建,高铁设施、城际高速和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物流来看,香港客运总量未来也一定会被广州追上,但是香港货运的总量仍然会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这种国际性枢纽价值是国际大都市梦寐以求的。另一个新增要素就是空港在自贸区当中的价值,随着融资租赁等金融板块的聚集,空港经济区的发展将附加一些综合性的新兴功能。
我们从2013年至今一直跟踪着广州的空港新区,最初提出空港和高铁进行联动,这个思路近年来在广州北站的位置得到了一系列的贯彻。机场全面地联动了高铁、城际几条廊道,因此我们认为高铁枢纽也将继续是推动广州未来机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外是一系列区域性的廊道,通过发展高速,分离一系列航空的客流,连通广州东侧科技发展的新区,伴随珠三角新机场的出现,一系列的交通廊道都会打通,从而推动广佛北侧进一步的发展。
广州空港新区北侧是运输的物流,西侧是机场进入城市的主要板块,东侧是生产。今年做机场三期研究看到的情况跟当年非常接近,虽然事实上空港新区的制造业始终不太强,这跟向东迁移的政策有一定关系,也缺乏一些与空港枢纽配合,但我们也看到几个非常好的新兴趋势,尤其是大的产业背景已经出现并与城市对接,在南侧绕城高速的管道上已经有一系列科技新区,北区的物流和企业的进驻则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些重点仓库的结合也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另外还有一个板块是跨境电商,已经发展到全国领先的地位,也将是逐渐增长的新节点。
整体而言,我对广州空港新区现有的格局并不是非常担心,反倒认为空港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大战略和把握重要地块选址上的项目。
作为一个非常合理的案例,我跟大家分享法兰克福机场,它是欧洲排第三位的大型机场,虽然机场北侧货运区、南侧货运区、西侧货运区的占地总量并不大,但在航空物流领域一直发展非常好。
今年以来,机场周边有两个新兴节点项目发展得最好,一个是围绕中欧地区商务的节点,另一个是高速公路下的低密度商务发展节点。除此之外,空港经济功能由周边的城镇、以及一系列圈层性选址承担。
第一个项目是由德国铁路集团投资的空中广场(The Squaire)。项目位于高铁站正上方,大概14万平方米的建设总量,把火车站包围在一起并完整地占据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空间。通过衔接的廊道与外部连接,经铁路到达这里的旅客可以通过桥梁直接进入机场候机楼,同时也有大量的商务人群直接在这里生活、办公,总体上就是一个超高效率的航空高级综合体,希尔顿酒店、毕马威和汉莎航空都已经都入驻到这里,目前的租金也达到法兰克福最高的水平。
第二个项目是高速公路结点附近叫盖特威花园(Gateway Gardens)的复合型空港门户商务区,2019年正式开始运营,是一个中低密度的空港小镇模型。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公寓一应俱全,是一个非常舒适、交通便利的好地区。此项目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城市设计的街景,另一方面是轨道交通,这两者都是值得厦门新机场思考的问题,考验各个组团能够多大程度提供区域性的公共交通支持。
我们再往外扩大一些看空港片区,可以看到物流职能、工业职能、空港相关的服务业以及外围作为生态基底的绿野,例如北部物流和化学工业园区,东部的区域总部办公节点,南部的产业板块。总体来说,一系列的村镇、交通廊道、商务区形成整个空港的支持体系。
区域协同、国际导向是新一代重大经济体的典型特征,以区域协同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空港经济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厦门新机场的选址正处于一个城市群中的重要位置,机场和城市群的联动关系也将是新机场未来要承担的职责,所以这个片区应该再系统性地梳理机场跟城市之间的关系,跟城市城区的关系,跟泉州之间的关系,跟周边的机场能不能形成客、货运的联动关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