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29809Reads
文:马宝成
改革开放40年,深圳也将迎来建市40周年。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跃升为国际化现代都市。40年,也让深圳在快速发展后遇到了时间与空间上前所未有挑战,过去仅仅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市需要更有效益、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此,2017年深圳市提出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型发展,并连续三年推进“城市质量提升年”,希望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管理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民生水平。作为城市质量提升的民生事件,深圳也重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将2018年定为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元年,颁布《深圳市“十三五”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继而提出包括在城市总规、专项规划、标准体系、设计规范及立法政策上予以全面保障的顶层制度设计等“七大行动”。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即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窗口,也是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窗口。对内担当标杆,对外代表形象,使命与责任重大。所以,深圳的无障碍建设讨论也就存在对内/对外两种语境。2019年春节,乐见岛发布的调查报道《深港双城:无障碍环境差距背后的制度与人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多业界大佬纷纷感言差距之大、未来任重道远。为了更真实的掌握深圳无障碍建设现状、摸清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3月13日课题组联合市残疾人联合会一起,对具有代表性的福田中心书城北区室外场地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景式聚焦调查。
中心书城地处福田中心区,也是深圳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地铁三、四号线交汇处。地块西临音乐厅,东毗少年宫,北依莲花山公园,南靠市民中心。这座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体验式”书城,于2006年11月建成。中心书城也是深圳中轴线的重要载体,借助其屋面平台实现了莲花山与南中轴二层平台系统的连接,故而中心书城区域人流络绎不绝。
从整体上来讲,调研中我们看到中心书城北区无障碍环境有一定的系统性,无障碍建设要素较为完整,比如盲道、坡道等交通通道,标识、语音等提示系统,以及电梯辅助设施。但与此同时,很多细节仍不尽完美,比如坡道比例超标、电梯标识信息缺失……这些细节都严重制约着中心书城北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调研组从少年宫地铁站D口出来沿着人行道右转前行,步入场地首先便看到了中心书城南侧(博士眼镜店处)人行道与福中一路路口处10cm的路牙高差,恰巧一对夫妇抬着婴儿车小心翼翼地过路口(地下车库入口),而婴儿车中的小孩正在熟睡,这道坎有些考验 “夫妻同心”。其实,就在同一路口面向南侧人行道处已放置了不锈钢简易辅助坡道,夫妻愿意的话稍作绕行也能将婴儿车推过刚才的路口。(图4)
中心书城右侧连廊是岭南地区非常实用的建筑形式(兼具遮阳避雨功能),可直达中心书城北侧的少年宫地铁站E口电梯及红荔路。若想走入连廊,则必须先爬三级台阶,对于常人而言,三级台阶并不费力。但残联专家建议需要设置轮椅坡道,不能无视残障人士为避免建筑内部绕行、从此处通行的需求。每级踏面28mm的突出铺砖也会给行走带来磕碰。测量过程中就有两位女士从我们身边俯身抬着婴儿车下台阶。(图5)
为便于市民上至夹层及屋顶平台,中心书城在建筑外侧设置了多处楼梯。为了缓解爬升的难度,竖向分为四个梯段。这类楼梯作为目前投入使用通往二层平台、甚至前往莲花山公园的竖向通道,使用的人还是很多。调研中看到多位年轻家长抬着婴儿车上楼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利用台阶来锻炼大家的体魄吗?为何要给人一种孤傲、拒人千里的感觉!同时,楼梯缺乏低位扶手,起始端没有提示盲道,倘若盲人误入的话也只能死磕了。(图6)
继续前行,看到了一处直通建筑内部的通道,虽说仅有2米宽,但不管怎样,这让我们感觉到一丝“小确幸”(请按村上春树的原意解读该词),至少轮椅人士还有一扇连通建筑内外空间自由通行的“活口”。(图7)
行至地块北侧,看到了三处竖向交通转换设施,分别是通往少年宫地铁站的E口垂直电梯、通过地铁站的扶手电梯和上至屋顶平台的垂直电梯。从现场观察来看,E口垂直电梯的坡度推轮椅上行还是比较费力(图8)。E口左侧的扶手电梯入口抬升的四级台阶并没有扶手,台阶转角棱角分明、很是匠气,这些是被热心市民过来吐槽后我们才注意到的,老人反问这么高的台阶设计有无想过负重者上下的颠簸与危险?!!说自己曾多次在此充当人肉向导、引导市民乘坐垂直电梯(图9)。扶手电梯左侧是一处几近完工、新加建的唯一处通往屋顶平台的垂直电梯。可以看出,书城也在改进着竖向的无障碍无缝衔接,只是还没有投入使用。但残联专家还是指出了设计的不足:轮椅坡道坡度为1:9、太陡,扶手的水平延伸没有延伸30cm,这都不符合无障碍设施规范。同时,轮椅坡道缺乏提示盲道,行进转角处提示盲道设置错误,以及紧邻电梯门处的内凹台阶存在安全隐患。(图10)
在场地西侧广场出现了沿人行道铺设的常规盲道。除了不规则的转折外,局部也因燃气管道施工被围挡了起来,看起来短期是无法沿着盲道行走了(图12)。另外,在西侧场地意外的发现了一条连通场地南北的盲道——材质较为讲究、颜色接近广场铺砖,中心书城也是在场地内努力尝试着与城市盲道的衔接,只不过该条盲道并没导向建筑入口,让人有些费解盲道设置的意图。(图13)
中心书城进出比较方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设有五个玻璃推拉门。西广场的推拉门是人流的主要入口,仔细观察后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厚重的玻璃门缺乏无障碍设施指引和无障碍入口,现场几次看到,带小孩的老者或者家长,一手推着婴儿车一手开门挤过门缝。红布包裹的扶手倒是醒目的为大家提供了安全提示。(图14)
作为公共文化建筑,书城导视标识还是比较系统的。在场地西广场南北端及南侧两入口处我们找到了四处导视地图,这比起之前在梅林卓悦汇的调研来说,是有所改善的。但仔细查看并没找到无障碍设施标识指引,即这套地图并不能为无障碍通行提供帮助。
诚如《深港双城:无障碍环境差距背后的制度与人文》所述,中心书城区域存在诸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人行道路牙高差、轮椅坡道缺失、指示系统信息缺失、以及盲道的碎片化等等。但中心书城在无障碍系统环境建设方面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比如:交通通道方面有专用盲道、坡道、路牙放坡;设施方面也设有无障碍电梯及竖向立体无障碍交通转换系统,信息系统更有标识指示和声控指示。同时中心书城也在进行着一些无障碍的自我改进措施,比如玻璃门上红布包裹扶手的安全警示、路牙高差处的不锈钢坡道、以及北侧新建的无障碍电梯。
为避免项目组对照标准教条化死磕,本次联合调研其实是在项目组自行调研的基础上,再次邀请残联朋友的共同调研,从实际使用人群的视角来客观的评价中心区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并了解行为规律。然而残联却高度重视,来了两位无障碍验收专家。虽说与联合调研初衷有异,但专家的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更增强了调研的专业性,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意见。这是调研有些意外的收获。
表1无障碍两次调研意见对照表
问题类别 |
图片 编号 |
项目组意见 | 残联专家意见 |
行进盲道(连续、不绕行、宽度、坡度) | 图11 | 多处盲道存在中断,并且缺少尽头提示 | 连接上中断的行进盲道,在盲道转角或者尽端设置提示盲道 |
缘石坡道(坡度、宽度) | 图 4 | -- |
缘石坡道坡度为1:8,增加缘石坡度及宽度 |
无障碍出入口(轮椅坡道、无障碍门厅) |
图14 | 当有婴儿车、轮椅或者提重物时,通过这个门很困难,希望设置成感应或者自动门 | 设置无障碍通道,并增设无障碍提示标识 |
图10 | 电梯应尽快投入使用,楼梯转角过于生硬,易磕碰行人 | 行进盲道转角处设提示盲道,扶手的水平延伸长度应至30cm | |
无障碍楼梯、台阶 | 图 5 | 应设一个用于轮椅通行的坡道 | 踏步有28mm的凸沿,建议消除踏步凸沿,增设缘石坡道,台阶两侧增设扶手 |
图 6 | 楼梯上下有点困难,太陡 | 增设儿童扶手,增加踏面与踢面之间的颜色区分,在出发点、中间休息处及终点设置提示盲道 | |
图 9 | -- | 增设扶手,加强市政盲道与设施内盲道的连接 | |
提示盲道 | 图 8 | 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此处电梯,并增加指引标识 | 增设盲道标识与指引 |
导视地图 | 图 4 | -- | 过街人行道增设语音提示设施 |
图15 | 增加无障碍信息,并增加地图数量 | -- |
这次调研除去上述发现的物质空间具体问题外(在设计层面来说通常比较容易解决),经过数次调研后,我们认为以下问题更应开始思考和反思:
问题一:无障碍建设中,如何保障残障人士的有效参与?与残联联合调研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残障人士的真切感受和对标准要求的严苛。那么,目前的无障碍建设过程中残障人士的参与途径是什么?是否有效的发挥了监督作用和用户权利?日本、香港的经验做法,就是组织官员模拟残障人士进行情景体验。那么,我们未来的规划、设计、实施、监管等无障碍建设全链条中残障人士又应如何参与?
问题二:无障碍管理中,谁是监管责任主体?通过对现有无障碍建设管理流程的梳理,我们发现依次涉及规划、建设、交通、残联、城管等多个部门,且部门各自负责对应环节。这种“大家管”的局面实则不利于系统性统筹推进,容易造成无障碍建设环节的割裂。而对照香港、澳门无障碍建设管理,均有统一归口的行政部门主导负责。那么,深圳是否需要有机构来统筹管理这个最脆弱的基础设施?
问题三:无障碍设计中,如何建立“通用设计”思维?无障碍不只是服务残障人士,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出行不便时候,所以无障碍应该是面向全体市民的畅通出行。这种“通用设计”思维,也需要我们在解决好残障人士出行困难同时,也要兼顾正常人的出行顺畅,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当下以品质提升、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城市设计是城市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对于由“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的深圳而言,更应注重内涵式发展。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空间设计等精神需求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去积极响应。好的设计更应该服务于社会、民生。深圳40年建设跨越了国外城市数百年历史,他们过程所经历的问题我们也在短时间集中出现了,这无疑是一张挑战和考验。当然,我们也不能妄求深圳的无障碍建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
行者千里,跬步累积!从细节开始,让你我的出行更畅通、让你我的城市更温情!
深圳,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现代都市,城市建设领域的诸多先行先试更是国内其他城市学习的标杆。同样,深圳无障碍建设领域也是先人一步,早在2015年就被评为了“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但春节期间一篇檄文——《深港双城:无障碍环境差距背后的制度与人文》,却引发了公众对深圳无障碍建设的热议。为此,城促联合市残联对中心书城北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在客观评价中心区无障碍建设现状基础上,深入思考深圳未来无障碍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