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21102Reads
本文引用自
THU社区规划,公众号:THU社区规划 《活动报道|第二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成功召开》
7月19日,城促荣幸受邀参加第二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暨成都•成华社区规划与发展论坛。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以“社区规划师制度实践探索”为主题,为各地参与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搭建跨界对话平台,深入研讨社区规划师制度,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论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地高校、规划设计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基层社区的300余名参与者,大家汇聚一堂,围绕社区规划师制度与实践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
上午的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副教授主持。她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旨在应对中央提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战略要求,以及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心转向存量提质与微更新、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趋势,伴随近年来社区规划在国内各大城市蓬勃兴起和工作的深化,社区规划的关注点需要从活动组织转向更全面和更深度的系统性制度创建。
本届论坛的所在地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城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会场特别选在了和美社区小剧场,是成华区三级社区规划师体系工作的成果,也很好地应对了“在社区论社区”的在地特点。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晓青、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成华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刘蓉发表致辞,对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成功。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不忘初心”的报告。他从当前国内外形势与变局以及城市发展与治理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出发,提出城市规划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路径,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介入真实的场景,切实回应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并指出当前责任下放、权力下放和资源下放的背景下基层治理的重要性,社区规划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后从治学的角度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思考。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罗家德以“大数据如何辅助社区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社区规划的社会基础是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并以大栅栏和杨柳村等为例,介绍了推动社区自组织和居民参与的经验;最后阐述了利用大数据助力社区发展与治理的系统设计、理论模型与应用场景。
日本首都大学(东京)都市环境科学研究科饗庭伸教授进行了以“日本社区营造政策与经验”为题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从1970年代至今日本社区营造体系的演变,并以鹤岗、东京世田谷区、神户等地为例详细阐述了日本社区营造的过程和机制;指出了社区规划师的角色:组织的设计者、沟通的设计者以及规划过程的设计者。
香港中文大学伍美琴教授进行了题为“香港社区规划制度化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报告,向大家介绍了香港城市规划制度体系中的公众参与,并以湾仔地区蓝屋的更新活化为例详细阐述了现行规划制度体系之外的社区规划实践;从专业领域和经济社会背景两个方面指出当前香港社区规划制度化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以社区为本的可持续规划模型与程序。
台湾联合大学王本壮教授以“台湾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建构与实践”为题进行主旨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从1980年代至今台湾社区规划实践探索与制度建构的过程;以苗栗县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从社区规划师团队定位、组成、工作理念、工作架构、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问题与不足进行了评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副教授对7月18日下午举办的“成华龙门阵——社区规划师制度研讨”工作坊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工作坊聚集了来自海内外15个城市的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规划设计院及企业的近70位参与社区规划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采取世界咖啡的形式,围绕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定位、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以及对成华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议四个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并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在下午的论坛,来自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深圳等城市的高校、政府、规划设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围绕各地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分享和跨界对话。
上半场由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的吴楠理事长主持。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陈庆睿以“成都市成华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为题发表了演讲,从工作主体、工作方法和工作保障三个方面介绍了成华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架构,并以“青龙记忆5811”为例详细阐述了成华区社区规划的实践路径,最后总结了“注重政府意志与市民意愿的有机结合;注重社区规划与社区营造的有机结合;注重功能品质与长效运维的有机结合”三点思考与体会。
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规划管理科(风貌保护科)副科长成元一发表了以 “细微之处见真章——上海杨浦社区规划师助力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为题的报告,介绍了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微更新工作的缘起和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立,并以5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为例,具体讲述了社区微更新工作的推进和成效。
上海市嘉定区地区工作办公室社区建设科徐晓菁科长发表了题为“社区规划师推动模式与制度建构——嘉定社区共营的实操模式”的报告,介绍了从2000年至今上海市嘉定区社区规划的发展历程,从核心策略、执行路径和模式建构三个层面阐述了嘉定区社区愿景规划机制,并从人才规划、空间规划、韧性规划三个维度总结了嘉定区社区愿景规划的成效。
武汉市武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祝莹局长进行了题为“武汉市武昌区探索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的演讲,介绍了武汉市武昌区以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为切入点探索社区“微规划”过程,着重讲述了工作体系的构建、多元参与的众创规划以及后期保障机制三方面的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伍美琴教授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罗家德教授针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并与观众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下半场由萝卜(北京)咨询有限公司王静女士主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顾问冯斐菲工程师进行了题为“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初探“的报告,阐述了北京市规划工作下沉的背景,从市级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各区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推进状况,并从政策解读、工作落实、人才供给等方面进行了问题反思。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陈朝晖局长进行了题为“海师·海诗——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海淀实践”的演讲,介绍了海淀区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工作背景、工作方案与当前进展,重点讲述了海淀区街镇责任规划师的人员架构和工作组织,总结了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方式的三点转变、责任规划师的五大工作职责和努力实现的三大作用。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刘磊总监进行了题为“小美赛: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的报告,阐述了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和问题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探索微观尺度城市更新的“小美赛”模式,并通过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具体案例介绍了小美赛的工作方式、路径与特点。
最后,在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谈小燕博士的主持下,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吴楠理事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刘巍所长,武汉大学设计学院郭炎副教授、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街道培华路社区党委书记杨剑鸿、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青龙记忆5811”项目社区规划设计师杨森林共同参与了最接地气的主题对话:“责任规划师的心声”。观众围绕焦点问题和对话嘉宾展开热烈讨论,整个论坛在热烈欢愉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