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3
9660人阅读
该地区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数量,空间,未来计划是什么?
罗湖区的雕塑多是零星分布的,体现了岁月的沉淀。最早是在2001-2002年开始大规划做雕塑,例如文锦路上的一系列雕塑,配合夜景灯光,创造出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景象。2000-2005是雕塑建设高峰期,与该时期东门步行街改造有关。关于东门雕塑改善的讨论也一直在进行。东门的“门”在哪里?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体现?什么雕塑可以在东门起到地标的作用?
城雕-公共艺术如何产生?经费哪里来?作品是如何选择?如何实施?后期评估如何?如何管理维护?
很多是请国内有名的专家做。也从网上征集到一些作品,但是一直没有满意的。目前的雕塑作品征集多以长官意志为主,未来更希望海选和市民投票的方式进行。 雕塑毕竟是艺术品,由于个人审美鉴赏力的不同,对艺术品的看法是见仁见智。例如福田区迎大运雕塑就是通过征集和海选的方式,落地后也是褒贬不一。 经费目前主要是政府出资,按事实发生计量。在雕塑-公共艺术品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多。 管理维护上,至今没有明确的责任管理部门。例如雕塑《书》,由于维护不到位,导致部分金属烂掉,面临拆除。文锦路上的雕塑也所剩无几。
体现在哪些环节?
现阶段市民参与雕塑建设不多。
如果建立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如何能使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化,规范化?资金的来源?运作模式?
认为目前在罗湖区实施公共艺术基金是不太现实的做法。
在哪些公共空间会考虑摆放雕塑-公共艺术作品?希望起到什么作用?选址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质量评估?
希望雕塑规划与罗湖区的业态分布及城市更新相结合。例如笋岗片区的雕塑应当体现其工业城的特点;人民南,东门和京基100作为罗湖金三角,区政府也一直希望在京基100处放置一个罗湖区标志性雕塑,但由于规划的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又如水贝是珠宝园区,对此也征集过与其业态相关的艺术品。
目前雕塑建设上公众参与的环节不多,还是长官意志为主;由于管理维护不到位导致多处雕塑被盗或损坏;雕塑建设没有和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现状、机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