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11801人阅读
1.Land policy 土地政策
2. Finance and tax policy 财税政策
3. Energy policy 能源政策
4. Infrastructure policy 基础设施政策
5. AEC policy 设计/工程
6. Social welfare 社会保障
7. Education and incubation policy 教育政策
8. Culture and art policy 文艺政策
9. F&B policy 餐饮政策
10. MA 2 policy “马二”政策
1.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
2. Fairness 公平性
3. Environmental quality 环境质量
4. Harmony with nature 与自然相和谐
5. Beauty 美观
6. Diversity 多样性
7. Innovation and change 创新与改变
8. Memory 记忆
9. Efficiency and smartness 高效与聪明
10. Politics 政治
The city is new means it does not look like any city we know. 新城市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城市。
2. The new city looks different because it is based on a new idea or concept of urbanism. 新城市独特的形象来自新的都市化理念/概念。
3. The difference to other cities is based on evidence. There is a need, a necessity for this difference. 新城市(设计)的独特性要有根有据,标新立异是需要满足必要的需求。
4. The scale, shape and elevation of the building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concept. 建筑的尺度、形状和立面是概念的最终呈现。
5. You will notice the difference to all other cities from far away. 你将会从远处发现这种新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
6. You will notice the difference to all other cities walking through the city or driving through the city. 你将会在新城市当中行走穿梭的时候发现它的独特性。
7. The experience of space that was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will be a pleasure every day and will change with the hours of the day. 这种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将会是你每天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8. All elements of the new city like subway, parking, storage etc. which are hidden in the cities we know become a vital part of the new city. 所有隐藏在新城市当中的元素,例如地铁、停车场、仓库,等等都会成为新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9. All elements of the new city are part of an entity. 所有的新城市元素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
10. The new city is based on light density and therefore a vertical city, offering a new experience of the vertical city. 新城市是一个提供新城市体验的低密度的垂直城市。
卢济威
1.生态城市(绿色城市)
2. 集约城市
3. 活力城市
4. 人性化城市
5. 步行城市
6. TOD城市
7. 宜人城市
8. 可认知城市
9. 立体城市
10. 消费城市
1.未来城市要有意境。因为现在城市好像是由很多数据组成的,缺少人的感觉。
2. 疏密有致。也就是密度,因为我们现在在谈高密度城市,所以跟疏密度有关系。
3. 山水。山水是一个精神、是一个绿化的问题。
4. 法定的立体绿化率。这是一个建议,因为之前所有的项目都有30%绿化率的标准,但那都是平面的。现在谈高密度、空间城市以后,立体绿化率应该是90%。
5. 隐性交通(反路网)。因为以前都是马路和交通取向的城市结构,都是路大、路小、路网,现在它不应该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6. 人体尺度。人体尺度在超大城市和高密度城市里面非常重要。
7. 休闲、商业复合
8. 立体基建(土地)。这也是跟刚才讲的立体绿化有一点类似。还有一点,我们考虑的是立体的土地,都是属于城市,大家在空间中,这样就可能有一个非常整体的形象。
9. 100%绿化率
10. 反应人类的想象
1.人性化,支持人的行为
2. 生态化,节能,低碳,绿色
3. 效率化,高效运转
4. 创新性,体现现代科技的运用
5. 立体化,地面、地下、空中三维立体的空间组织
6. 经济性,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运作
7. 文化性,体现传统和现时现地的文化
8. 环境,融入其生长的大地和城市环境
9. 公正性,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为人们创造同等机会
10. 优雅,优美的形体空间和建筑形象
1.深圳的土地、空间、环境、人口遭遇的发展瓶颈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 Shenzhen: land, space,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explosion
2. 深圳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特点和演变 Characteristic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abric and spatial form of Shenzhen
3. 城市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策略探讨 Discussion on urban mixed-use Land Strategies
4. 城市更新(城中村与工业厂房) Urban renewal of urban villages and factories for old industry
5. 基础设施与流动性 社会福利公平性(软件基础设施)+日常生活便利性(硬件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 Mobility – social welfare + everyday life
6. 食品供应,大规模城市化背景下未来的农业 Food supply and fu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7. 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 How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 our lifestyle and urban space?
8. 集体城市回忆(80、90年代与当下) Collective urban memories (80,90s & now)
9. 地域性、岭南性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Regionalism, Lingnan culture and lifestyle
10. 中国哲学思想上的“平衡就是多” Discussion of “balance is 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ilosophy
1.未来城市存在于历史之中 我认为未来城市比较虚拟,因为未来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事,所有的时间是连续的,所以未来也变成历史。既然这样,我们要好好考虑历史,这可能比未来更具有核心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看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永远面对未来,把历史抛弃,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2. 未来城市是一个时间空间累积体 但这也是一个矛盾,你不一定把所有的历史都能保存下来,因为人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决时间、空间累积的问题,过去人留下来的遗迹跟现在、未来所有的累积,我们要找一个路径把这种累积解决掉,人类能不能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建造。
3. 未来城市的多样性源自于重塑边界 我们现在所有人都讲多样性,很多人简单认为多样性是设计出来的,我觉得不是。我认为多样性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本性,是生态系统生长过程中的多样性。这实际上说明一个问题,边界是产生多样性最关键的手段,在边界里面生态系统只能是向内部通过多样性来获得生态未来。古代比如用城墙,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但城墙本身创造了一种多样性。现在城市的边界实际上已经是无边界了,比如说纽约的边界在哪儿?纽约的边界就是全球,它根本不是纽约自己城市的边界。
4. 向植物学习阳光获取的技巧 为什么?现在所有的高楼、所有的城中村,我们的手段就是获得阳光、空气。植物是怎么获取阳光的?它所有的树叶是一种分行的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是立体的。未来的城市肯定是一个立体,但不是简单说未来一定只要创造这个,它要获得阳光、空气,那要向植物学习。
5. 隐藏一切机器生产和机器流动空间 应该用现代的城市围绕生产和交通,但生产和交通不是我们的目的。这从我们看Ipad、手机就能看出来,它把所有的硬件系统全部隐藏起来。
6. 消费的终端 既然把生产和交通全部隐藏起来了,剩下来的就应该只是消费了。我们的城市应该是消费的终端,有很多的消费终端,我们现在已经部分实现了。
7. 未来城市的唯一价值是面对面的交往 既然把生产和交通隐藏起来了,将来人可能到城市里面唯一的目的就是面对面的交往。
8. 在虚拟城市中建立财富积累体系 现在城市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城市不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地方,而是一个基本财富累积的地方。资本家每个人都有财富通,然后通过产权体系保护起来,到了一定阶段这个矛盾就要爆发。城市是有限的,这种情况古代是通过打仗然后重新建立新的产权体系。我提了一个建议是在虚拟城市中建立财富,就说我们未来的城市物质空间不要作为财富积累的核心,财富可以在虚拟城市积累。
9. 建造体验之所 把财富积累起来以后,我们的城市还是要存在的,存在的价值是城市空间会成为我们建造体验的地方。建造本身就是人类的本性,盖房子本身不是一个我非要去居住获得财富。建造本身就有乐趣,就是一种工作、一种体验,所以未来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建造体验。
10. 未来废墟 我的意思是不管未来城市怎么样,它永远会变成废墟的。既然是这样,我们现在就要认识废墟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认识到废墟的价值才能认识到新的城市、未来城市的价值。
1. 生态性 具体化叫做生态的权利。一方面水的权利,我们知道深圳湾的水动力已经非常不足,污染日益严重,这块水也逐渐成为内湖死水,所以如何恢复这个水体动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其次是鸟,这个地区特有一种黑脸琵鹭,它也有它的权利,比如它的觅食和盘旋,它起飞的高度坡度,如果你没有给它留出高度它就不能盘旋,这是讲生态性和生态圈里生物的权利。
2. 社会性 具体是居住的权利。深圳湾是一块宝地,一般是出让给发展商做别墅,或者是高档会所。对普通人来讲,比如说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保安有没有在这里居住的权利?如果他没有在这居住的权利是有问题的,不仅仅是社会权利,还有城市的运作效率。如果未来在这里工作的人口不能在这里居住,就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为这些人服务,使城市运营成本加高。这样我们就不要埋怨“英雄难过梅林关”,也不要埋怨雾霾。
3. 可达性 步行的权利。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一直修了滨海公园我们到达的可能性也很小。比如红树西岸你不能穿越它到达岸边,欢乐海岸有一半你不能穿越它到达海边。所以一个城市步行的权利,是要让人到达景观资源地区。方便到达的含义是直接点到点的到,所以最简单就是直线的,而且这个线的密度要达到标准。在景观资源地区隔离60米一个通道,步行的权利应该通过密集的通道实验。
4. 气候性 城市规划要研究地方气候。我们这里闷热,通风是最重要的,不仅建筑通风,城市也要通风,要有风的权利。刚才这些通道能不能和风的通道结合、和风的方向结合,风的通道就是让这个城市凉快,这也是我们设计道路网络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5. 经济性 土地的经济性。目前来说市场经济也特别讲究土地的经济性,就是想把某些地块卖贵了,其实最大的经济性是一种经营的权利或者叫民主的权利。我们让享受这些景观资源的地块尽可能多,把临岸线的面宽再切小,本来卖给一家的地块卖给十家,土地的经济性就出来了,所以地块的划分应该顺着经济性的道路来做。
6. 公共性 这个地方最新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很宽的绿化带,但我觉得绿化带这种公共空间也有一个效益的问题。我觉得已经有景观资源的地方不要留太多太宽的绿地,尽可能让绿地被地块所包围,从而被更多的地块分享,发挥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效益,也提高土地的价值。
7. 邻居的权利 一块土地的开发要帮周边解决一些问题,它是一种义务。这个邻居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要做一些调研,目前我知道的就是到滨海公园的车特也多,没有地方停车。所以我建议滨海大道北侧做停车场,提供公共车位。如果还有别的问题,比如市政设施、布点没有地方了,社康中心、变电站或者医院不够了,新的城市开发应该帮助解决问题。
8. 城市性 开发以后怎么形成城市性?所谓城市性就是要有开放、有服务、有互动、要友好、要欢迎,这里头的地块开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写字楼太高档了跟你也没什么关系,比如招商银行大厦有几个人去过,京基100上面有几个人去过,超级总部开发也需要有城市性。我说的是靠近地面的建筑必须有义务开放提供公共服务,最好的模式是用传统街巷的形式来组织。
9. 建筑的理性 这个地方叫“超级总部”,我觉得“超级”两字是一个陷阱,都往高、往宏大、往标志性去想象,太强调它的视觉意义,包括强调从深圳湾大桥口岸很远的地方看这些轮廓线,这是没有意义的。建筑的理性是建筑作为一个产品,它的物理条件能不能最优,就是投资得到的建筑面积是不是最优。至少在规划层面,最简单的提升建筑的物理性能,就是让建筑的间距均匀最大化,相互之间不要靠太近。
10. 绿色交通市政 让它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体现在对土地的破坏、依赖最小化。目前来讲可能是一种轨道方式甚至是空中轨道的交通方式,可以建设比地铁高一级的轻轨,或者PRT个人车厢式的轨道交通方式,不断更新我们的交通模式,限制汽车、减少为汽车提供道路和车库,尤其是地下车库,这些是不可持续、不聪明的开发。
马清运、傅轲林Colin Fournier、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Christian Kerez、卢济威、马岩松、仲德崑、刘珩、张宇星、黄伟文9位建筑/城市设计名家对深圳湾的未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