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7
10433人阅读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首先,我想谈一下对于大万世居这块地的分析与保护的思考。提一个概念:城市“博客”。为什么叫城市博客?大家都知道,博客是记录着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的网络日志,我认为城市也有自己的博客。
从现状基地图(见PPT)可以看出:中心区的大万世居代表着深圳一个300年的客家近代史,外围的城中村记录着深圳特区发展的点滴,西部的坪环大厦、乐安居等将续写着城市发展的方向。
首先翻开城市博客的第一篇,也就是300年前的大万世居。它的中轴对称,前有半月塘,周边有农田大地景观的城市格局,和它独特的客家建筑元素,宜人的院落和街巷空间,以及在此生活的居民的一些祭祀活动、节庆活动,都记载着大万世居300年的城市发展记忆。 从博客的第二篇,你就可以看到30年的城中村,它的方格网络布局,还有它活跃的底层商业生活,都记载着深圳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记忆。翻开大万世居城市博客全新的篇章。在这里我们将进行一个时空体验的旅行,在大万世居的城市文化博物馆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客家围屋的建筑模型,还可以参观客家的一些绘画、照片、服饰展览。在大万世居的周围我们设计了一些农耕文化带,可以欣赏到一些农耕文化的艺术雕塑。在大万世居的前面阔地的草坪上,可以在节庆日观看一些客家民俗文化表演。走出大万世居,就来到30年代城中村的生活演绎,有一些院落,可以设计一些餐厅、旅馆和商业院落等,东边是创意文化商业街,漫步其中可以体味现代艺术街巷生活。来到未来生活,在这里不仅可以体味立体街区生活,我们还原了城中村原有的历史肌理和城市生活,同时在滨水地区转弯地带设置了一些绿色的文化娱乐建筑.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明星建筑师来设计,以提高整个这一块的影响力。
我们的规划设计是想通过六大策略、三个年代的不同更新方式,以创造一种多样的生活感受,来书写大万世居的城市博客。 策略一:区域整合。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大万世居这块地的本身,而要放眼整个坪山河流域,将整体现有的一些自然资源和历史文案形成一个完整的坪山河流域的旅游线。 策略二:我们要确立大万世居在整个旅游线上的地位,以突出它的客家文化主题。在总体地位上依托大万世居客家文化中心,在坪山河流域打造新中心城区和体育中心区之间的一个不仅仅是原有居住功能的坪山文化创意中心。我们将文化旅游、创意、商务办公和休闲娱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以大万世居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包含客家文化的展示和配套旅游服务。同时在外围设计创意商业,如:文化创意工坊、客家的山歌舞蹈培训、客家服饰设计、客家服饰印染、工业设计等。南部结合比亚迪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商务办公、企业会所和信息发布中心。在河流转角处规划设计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西部主要是生态居住区。根据规划的现状肌理设计的建控线基本符合原有建控线的范围,同时也对城市博客的不同年代进行区分。 整个地块采用三种不同的更新方式:在保护线范围内采用活化单元模式;保护线外采用魔方单元的模式,建护线外采用立体街区建设。模式一:活化单元。我们将大万世居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它本身变成城市中的一个孤岛,降低它的公共属性和活力,借鉴香港的历史建筑活化伙伴计划,将传统居住空间转变为集文化展示、公共游憩、社区服务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群。同时通过塑造它的高品质空间环境,提高它的公共属性。我们是以不影响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维持文物的生命活力为筛选标准。对于外围的城中村院落建筑,我们也采用了活化单元,通过环境的整治和功能的置换,塑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模式二:魔方单元。将原有单一的居住功能建筑体融入休闲商业、创意办公、文化娱乐和绿色空间,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模式,不同的单栋建筑都可以像魔方块一样组合成一个组团院落空间。有的魔方块设计一个中央庭院,有的魔方块是整层都设置成公共活动的平台。有的魔方块还可以设计一个建筑连廊,创造不一样的内部建筑空间。在建筑的一二层,设计一些客家骑楼,运用客家的文化元素,将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模式三:在建护线的外围,采用立体街区的建设模式。底层设置停车库,一二层布置城市社区层,以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生活感受,同时配置一些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塑一个城中村原有的活力街区。同时在三层设置一个网络花园层,结合商务休闲层的屋顶绿化和生态居住的绿化,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活空间。立体街区,主要强调尊重原有的城市格局,形成低层的街道网络。 总平面图是以大万世居为核心,周边设计农耕的文化带,前面设置民俗节庆的广场。在大万世居和沙墩陂之间,通过商业街进行联系,周边设计一些创意文化商业区。大万世居北侧保留一些特色院落,整个基地的北面是更新的立体街区。在河流的转角处,考虑设计一个绿色的文化娱乐建筑。规划强调严格控制大万世居中轴线上的建筑不影响大万世居整体的景观,形成一个中低、四周高的大梳大密的城市空间格局。 策略三:建立网络化的公共空间体系。主要打通大万世居与滨水绿色带的联系,特别强调大万世居和沙墩陂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大万世居和沙墩陂之间预留公共空间廊道,通过在廊道上设置一些文化创意和商业活力的魔方单元,以将人流尽量引向沙墩陂。在水空间设计上,运用一些节流系统、水质净化和生物处理系统,第一步是将水质进行改善;其次是在滨河设立一些滨水慢行步道,通过绿坡、平台增强亲水性。拆除拦杆,提高公共性。
策略四:建立生活化的道路交通系统。尽量在大万世居外围设计机动车交通,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同时建立完整的步行廊道,方便到达各个功能区。 策略五:妥善解决居民的安置,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些数据不是很详细,我们大概估算了一下,新建的居住建筑面积基本可以满足安置的需求,大部分安置在大万世居的西侧。规划引入的文化旅游、创意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给居民提供了良好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也提供了好的城市的价值。 策略六:建立完善的实施品质。大万世居的管理委员会主要是负责组织大万世居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大万村集体主要作为利益的代表参与未来物业的持有和物业的运营,原居民积极参加世居的保护和利用,从事旅游开发和客家文化旅游的经营,既满足就业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一定的利益。而社会开发者,就与原居民一起共同协调利益分配,保障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通过以上六个策略、三个年代的不同更新方式,我们书写大万世居城市博客的不同生活空间感受,未来这个博客将会继续书写。
筑博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主要从三部分:观点;策略;方案。进行分析说明设计方案:“生长的围屋”。
观点方面:围屋的保护像画一个紫线,有一个框框,我们希望和围屋里面的人一样,大家持一个开放的态度,用开放的观念和交流方式。历史是有生命的,就像古树一样,围屋本身也是活着的,就像树一样,再老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它的历史。 “年轮”(见PPT),也就是历史的秩序。因为围屋本身的形式和年轮一样,无论年代怎么发展也有特定的形制,我们希望遵循它本身的形制做出设计。同时,围屋原来的形式相对封闭,希望在城市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开放的,所以我们希望它既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也是对城市本身的整合。
策略方面:生长的文脉,大概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我们希望在不打扰它本身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城市更新的可能,这是用建筑保护建筑的理念。它能维持这么久而没有遭受破坏,跟它本身有很大关系。围屋最初建造时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它必须要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它的生命能力才会更强,我们不希望它依然封闭下去,希望它和城市有一个对话,所以我们做的是更艺术化的形式,采用和城市更容易发生关系的方式去对待它,也就是从原来的墙变成一扇门的关系。村民的归属感到城市归属感,本身和围屋当地居民有很密切的关系,大家本身对这个意识上也有很大关注和保护。希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发展为一个城市的归属感,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当地人、外地人和旅游者,在这个地方都可以找到本身可以发生故事的场所,不希望是本身围屋这么小范围的,而希望是更大范围的类似于城市公园的场所。希望它是开放的城市空间网络,把围屋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整体的可以保护的网络空间。
城中村本身的建筑密度很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方式增加公共空间面积,大概是采用必要街道的底层架空,还有二层连廊,或做成城市公园。退台和连廊,退台也是在遵循本身逐渐生长的过程,它是向上发展的态度。与河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也是对河道本身的尊重。 多元产业升级模式(见PPT),我们不仅仅希望它是一个博物馆,希望它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更多活力,形成更多产业方式。
概念方案方面(见PPT):没有在图中显示出来的部分是我们尊重的部分,从原来小范围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希望尽可能的尊重它,在外围发展,不希望提出更新的理念或者观点,它有自己本身的生长方式,我们是帮助它的过程。比较更新的、强度大的既是和城市关系密切的地方我们会维持城市的界面,包括河道以及一些路。其他的地方,包括地方商业的强度大的,希望跟城中村通过连廊的方式有一个呼应关系。这是一个很微型的网络,慢慢的和城市发生接轨。道路交通的组织方式(见PPT),我们只是提供了更多的车行道,希望其他的是微型的毛细的维持原来状态的交通方式。其实在方案中,我们只是想把围屋本身和这个城市变成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我们建的最重要的房子其实也离围层比较偏远。河边的雕塑也是为了使城市本身和围屋进行拉接和对应,这是我们方案的大致内容。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们的方案是针对某些方面的创新方案,并不是大而全的。我们的规划理念主要是讲一个传承,希望先从感性的方式看待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大万世居是非常美的,是客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300年的客家围屋,也承载着客家围屋的文化,这里讲述着无数传奇的故事和客家后代的繁衍,记录了生活多个时代的变迁,认为这里是很美的。
客家围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300年前,它的文化是“聚”与“防”的概念。我们看到一圈一圈像年轮一样的宗族的繁衍,空间上这是极大的特色。还有一个极大的特色是精神的象征,是宗祠的核心概念,也引导了那个时候的人的生活与功能。
今天这里依然存在,但是这里的人出来到了外面,变成到了第二个时代,核心词是“扩”与“迁”的过程。原来是1500人,现在到了5000人,我们看到强烈的反差。大万世居是以前传统的客家围屋的肌理,外围是“豆腐块”的肌理,这种肌理对我们设计是很大的挑战,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我们认为这种反差也都是历史,中间是300年的,外面是30年的,并不能说外面一定是不好、一定是丑的,只不过是有反差的。以前是围而有序的,30年前是围而无序的杂乱状态。未来应该如何呢?我们认为有两点核心要点,一是传承客家文化精髓;二是我们围屋如何发展跟周围进行有机的融合。
我们可能跨越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围”与“活”,我们希望是围而不闭的状态,围屋在周围城市更新过程当中是自然的生长过程,也必然会迎来城市更新的开发亮点和要求,我们希望它向上生长的时候也延续了客家文化传统的文化精神。
我们的设计主题:“围”,这个“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它的文化的保护和再利用;二是未来的城市中心可以看到更大的围,这个更大的围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化地区的。这个地区的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包括道路空间的营造和功能都会跟其他地区不一样。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把华侨城置于深圳这样的关系,这是我们的核心判断。
我们有三个主题以及策略,就是“一围、两巷、三街坊”。一围就是我们的保护。两巷是尊重300年和30年居民生活的空间上的路径,也是一种时光年轮的自然发散和生活。三街坊就是我们希望新建的东西也是传承了客家围屋的文化精髓。这种强烈反差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首先在它的外围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已经交流的融合空间,我们尽量尊重现阶段村民的生活肌理,然后发散出去,并且有了新的拆除重建的满足拆建要求的开发量,这些开发量通过估算完全可以满足它本身的开发要求,还有保留的旧村的改造,这就是初步的方案。从方案的草图(见PPT)中,可以看到图里的关系,新建的和内部围屋的肌理很相似,其实是现代的传承。还有时光年轮的串联,整体形成了完整的部分。这里的路径也区别于城市化其他地方的路径,我认为以后的坪山甚至深圳的某些文化和生活可以通过它体现出很重要的东西。我们调研过程中跟村民交流过,包括阅读一些报告,村民还是愿意改建,如果一厢情愿全部留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不希望是围观核心的状态,我们希望它的价值空间可以通过公共开发,包括商业、酒店的公寓开发来满足需求。另外所有居民搬到其它地方,留下的村完全可以改造成创意工坊等等有生命力的地方。
关于“一围”策略,我们第一个概念是保护,希望将原来的建筑肌理和公共精神层面的文化渗透到院墙以外,以前是被院墙完全封闭的状态,我们希望用更开放的表达方式,包括引入了更公共的文化职能,形成了古今融合的纽带,这个纽带当中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现代空间与传统空间的交融。“围”的方面包括文化、商业、休闲的更多层次。我们渗透到外面形成一个更大的“围”的概念。这是我们看到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两巷”策略,中国很多传统生活的元素非常美,包括街巷的感受,我们希望尽量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先进街巷的感受,这种路径的空间会给我们很多空间体验的可能性,并且在这样的联系路径当中,我们串联了三个坊的公共中心,也是围屋中间是公共的精神象征的现代化的延续。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些角落有承载公共文化、公共活力的空间的感受。我们对于保留的村落,希望利用屋顶的联系和底层的再利用,包括建筑立面的改造,让它变得丰富起来,变得更有价值。
“三坊”策略,有三个主要功能,首先是临近道路和广场的强调公共休闲坊,这一片主要是希望把开发量放在这个坊去做,很大一部分开发量在这里。还有生活文化坊、商业娱乐坊,商业娱乐坊其中尽量安排公寓和公共商业娱乐的功能。这个坊的尺度跟现在居住区的尺度有点相仿,120乘120的尺度关系。我们在这种坊的现代演绎时也是尊重了这种尺度的关系来生长。我们对三个坊赋予了更丰富的功能:商业坊想象的图片、公共文化坊以及生活文化坊(见PPT)。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我们初步的想法和设计概念是重塑围屋的概念。通对客家文化初步的理解,了解到客家的文化、民俗方面活动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公共空间对村民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围屋的建筑肌理和空间形态是比较有特色的,希望在将来的规划当中能够有所保留。
我们的方案考量是希望以这种肌理为切入点,在整个城市设计空间当中能够延续客家围屋的肌理。在空间形态方面,我们考虑通过有序的肌理,来展示以大万世居为中心的空间形态。景观方面,我们在滨水两侧做出一些滨水的活力空间,通过设计步行道,一个展示客观文化的走廊,把两边的水联系起来。根据村民的意见,我们希望在用地方面做一个稍微的调整。我们希望在大山陂水西侧配一个二十米的公共绿地的走廊,减少的面积可以在以后的规划当中提出一个控制要求,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初步的方案。在容积率方面,我们做了几方面的推导,一个是根据深圳的图则要求,算出来容积率大概在2.2,根据常规的拆建比的要求,容积率大概在3.75左右。综合村民的意见和我们规范的要求,我们觉得容积率可以适当的在这个基础上有所提高。建筑空间方面,希望保护基础上空间界面能够有所变化,同时在设计当中留出一定的视觉通廊,保证视觉的通透性。关于城市运营方面,我们借鉴了几个案例:一是深圳的岗厦村,二是上海的田子坊。
时代、传承、重塑、保护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