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17849人阅读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基地位于深圳光明新羌社区。在深圳土地不足的背景下从生态控制线中划分出这一大面积范围用于校园建设,应尽量做到紧凑发展。规划应尊重现状场地中山体、水系、植被等自然文脉,考虑对原基本农田洪涝风险的回应,并珍视土地资源,做到集约发展,最少地冲击环境和产生工程土方。校园布局应做到疏密有致,对基地西南角处已建成区域宜高密度开发,敏感建设用地宜低密度开发并采取防涝式或最低环境影响的建设方式。学科组团规划设计在做到满足任务书规划计容建筑面积、适度混合、紧凑便捷的基础上,还应预留发展用地。
校园轴线应延续中山大学传统,同时根据地形地貌灵活布置,做到“因地制宜”;应根据场地条件及校园功能需求,塑造灵活实用的校园轴线,串联点线面各要素。根据地形、方位、与周边环境和山体的关系等,整理出以下几条各具优缺点的主要轴线,可以灵活组合形成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项目校园轴线系统。
推荐轴线特征整理如下表:
深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规律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校园流线及结构形式,并结合教师、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体的职能行为和活动要求,通过紧凑合理的建筑布局减少校园往返距离。建议在山体可利用的最高处设置象征性、礼仪性、接待性的图书馆分馆或标志性建筑物,可命名为永芳堂或中山堂以体现中山精神,提供校史陈列、善本档案、精品展示及重要接待等功能,建筑面积宜为1000~5000㎡。学生使用频率高的图书馆(借阅、自习等功能)宜布置在校园核心区域的人流动线上,如上述轴线1、2、3、4的交汇处(如图)。
中大深圳校区计划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实际要求应成为设计命题结合在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形成快速建造策略。如考虑现有建筑资源的再生利用,依托现有基地建筑改造(如现有厂房的过渡腾挪)来完成校园的过渡性功能。建议三个标段总体评选,此外同类独立标志性建筑项目进行评选。将图书馆、大礼堂、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作为大标段的分包小项目或“3+X”的X个独立小标段,提高设计评选的可比度和精确性。
校园应结合与周围的城市关系考虑长远发展,如社区、医院、产业园等。中大深圳校区预计容纳两万学生,将为当地社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规划应考虑学生生活与已有城中村社区的可能共生关系,并适当反应在平面布局中。校园中的公共设施宜局部独立并对外开放,促成社区互补与共享。此外,校园围墙宜灵活布置、有序开放,在坚持中山大学校园元素特征(如红墙绿瓦)的同时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等实现新校园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共生。
经过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建筑设计(Ⅰ、Ⅱ、Ⅲ标)集群研究工作坊已开展的系列工作(现场踏勘、项目启动会及需求交流会、概念方案评审会、规划设计条件研讨会),以多方参与的方式统筹各方需求,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在中山大学初步拟定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提出概念设计方案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作为招投标工作的指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