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9
14951人阅读
结合光明新新城第一次工作坊专家建议,我们拟在光明门户地区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立体交通城市——“多地面城市”(暂定)。该模式的初衷是为了摆脱现有出行对于汽车的高度依赖,减少汽车道路先行建设带来的环境冲击、地形破坏以及投资浪费。通过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将现有地面层所承担的城市功能分解到多个城市分层中,如可将地面层作为休憩绿地、二层市政管线、三层自行车/步行等慢行街道、四层轨道系统……对这一系统的实现,我们已作了22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对8个问题的疑问,如下:
1、城市广场的目的和适宜的参数(长宽及其比例、高宽比、开合比等); 2、城市街道(注意,不是道路)的目的和适宜参数(宽度、车道数、高宽比、线密度); 3、城市地块的目的和适宜参数(长宽尺寸); 4、地块内建筑布局适宜参数(覆盖率、空地率、高度、空心率、贴线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透水率); 5、建筑间距适宜参数(低层、多层、高层、超高层); 6、现有城市空间尺度是由哪些参数控制的? 7、城市的系统性体现在哪些层面? 8、综合体和城市的差别在哪里?
目的:城市广场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功能可分为:缓解交通人流集散、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美化环境、城市防灾等类型。
长宽:根据芦原义信的1/10理论,广场空间上限为(72—90)m~144m(与欧洲大型广场的平均尺寸大体相当)。研究证明压抑程度与广场平面尺度没有明显关系,而主要与竖向比例有关系。
目的:现代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线性空间,既可以满足交通运输功能,同时也是市民休闲娱乐、购物和各种商业活动主要场所。
目的:地块是用地控制和规划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土地买卖/批租/开发的基本单元。
绿地率:按国家标准,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城不低于25%。
绿化覆盖率:居住建筑绿化覆盖率宜大于40%,非居住建筑绿化覆盖率宜大于30%。
建筑外观高度:分为街墙高度控制和总高度控制,街墙高度应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
建筑密度(覆盖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贴线:建筑物正投影外缘的60%应在建筑贴线上。为了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空间的围合感等,可使用建筑贴线。沿道路同侧界面的相邻建筑退线应满足城市设计街墙控制要求;商业街区建筑贴线率不宜小于75%。
建筑贴线示意图:
透水率:地块内建筑未覆盖部分应采用透水性材料。
渗水面积比率规定表:
以光明华强地块为例,所有参数应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及其他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严格执行《光明新区全面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
建筑容积率≤3.34,建筑覆盖率≤45%。 建筑布局应保证与东部自然山体的景观渗透
“绿色光明”多地面城市的探索之路,绿地率可能达到?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和多年的规划实践经验,绝大多数地区的建筑间距只要满足日照要求,其他要素要求基本都能达到。因此日照间距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建筑间距的控制。目前,我国各地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日照间距的方法基本都采用系数法。
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各类住宅建筑间距详见表1。 双轨制的手法进行多重控制。
注:表中 Hⅰ为两栋建筑平均高度, H1为较低建筑高度。 非居住建筑间距: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2;
其它民用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表3。
表2.医院、托幼和学校相邻建筑的间距 表3.非居住建筑的间距
注:表中 H为非居住建筑高度,L为建筑间距。《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参数二:交通模式
参数三:功能
参数四:自然条件—通风、光照
参数五:消防
参数六:人的行为需求
8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