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11409人阅读
时间: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上午10:00—12:00
地点: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B座3楼
参加人员: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员工、朗图设计有限公司代表、金兆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代表
2014年2月14日上午10点,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中心员工、雕塑家园物业管理何经理、进驻在雕塑家园的朗图设计公司代表曾工,一同探讨如何改善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地块的交通条件、公共空间利用、公众吸引力等问题。同时,探索通过自身的改善,如何更进一步对梅林片区的文化氛围和发展转型发生作用。本次工作坊的实质实际上是一场设计“试验”的开端,随着工作坊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将开始着手推进。
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地块占地约8000平方米,由商住两用“小高层”雕塑家园及现公共艺术中心办公地点(2003年起开始作为深圳雕塑院的办公场地)。雕塑院则由A、B、C三座低层建筑和一座水泥圆筒组成,雕塑家园与雕塑院之间为开敞的大平台公共空间。
雕塑家园南临北环大道辅路,西为中康路,北接奥仕达路。百米范围内设有公交站台2个(华贸苑站、上梅林市场站)、毗邻地铁莲花北站,交通便利。东边紧挨蓝宝石家园,北侧依次分布着华茂苑、奥仕达花园及先科花园。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一街头小公园,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莲花山公园。 目前,雕塑家园的办公场地存在建筑空间利用不充分、人气不足、停车不便、内部交通环线不畅、公共平台被占用等问题。
据金兆丰物业管理公司何经理介绍,进驻在雕塑家园的有360余家企业,有700余停车位的需求,而停车场实际只有110多个停车位。因此,停车问题是物业管理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目前,主要靠中康路、奥仕达路等边停车解决。其次,中央广场被占用,没有发挥促进公众交流的作用。
雕塑家园一层坐享中央大平台,开设了里外、illy咖啡馆,是休闲、会友、晒太阳的好去处;晚间借雕塑院C座的墙壁播放露天电影或球赛,咖啡、月光、树影,别有一番情趣。然而,除了雅致的咖啡馆,雕塑家园一层还驻扎着一家规模不小的烧烤店。刺鼻的油烟味、嘈杂的人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原本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大平台被用餐桌椅占据了一半。
工作坊现场,参与人员随手拿起纸笔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有人建议:在雕塑院临北环大道东南角的垃圾点处增设出入口,同时借用南侧北坏大道人行道设置一些临时停车位,并在西南角加建立体停车库,以此来缓解基地的停车及交通组织问题。
对于雕塑家园首层的规划,讨论人员一致认为商铺朝广场方向开门,不开设餐饮业,使广场真正成为周围业主的共享活动空间,开展交流。同时,尝试联合一层商铺业主共同签订一个经营“公约”,来维护广场公共开放性功能与广场的统一规划。 二、场地运营构想 早在2007年,聚集在雕塑家园的一批设计师就已经提出了“中康路8号”创意场域的概念。在这里,曾有超过50家创意企业,包括油画、雕塑、影像、装置和设计各门类的创意文化力量汇聚于此,形成了一条包括艺术家、设计师、文化人和相关机构在内的产业链,成为深圳少有的民间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今,在活化雕塑家园的工作坊上,“中康路8号”创意广场的概念被重提。公共艺术中心运营总管刘昊提出了初步的场地运营方案。他提出,运营的整体目标是将此地发展成为深圳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高地。这里驻扎着创意型的设计公司、举办设计类论坛,甚至还可以开办服装设计秀,同时开办艺术展、开展艺术创作,开设书吧、推广酒文化、举办音乐会,利用中央大平台和A座一楼的开敞空间,举办签售会、晚会、拍卖会、跳蚤市场等形形色色的公共活动。 虽然,刘昊的设想近期内可能不会达到,但是工作坊讨论者看到了这片地优越的位置、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三、近期工作安排 1.区域研究 在梅林-莲花这一带,分布着雅昌艺术中心、建科院和将要建设的设计博物馆,如果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公共艺术中心在活化自身办公空间的同时,梳理出本地区的转型方向,是否可以串联起创意文化、带动这个片区的整体转型。普遍认为可以借鉴转型较为成功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发展路径。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一份详实的区域研究。 2.雕塑小公园策划 在雕塑院南侧,目前还预留较为宽敞的绿化隔离带空间,是否存在与城管局的合作,将这块空地开发为一个小型雕塑公园,从而在改善外围办公环境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一定的艺术共享空间。那么,如何规划这个雕塑小公园?公园的建立会带来哪些影响?
交通问题也是被反复提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私家车、自行车的停放,行车路线、公共交通以及步行条件的改善,垃圾处理和首层商铺的管理,是否能够做出一套改善方案,为未来我们办公空间的利用提供更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经营策略。
2011年4月成立于规划大厦内的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SCD,诞生之初,就将开放和促进设计的使命,贯彻在自身的logo和办公空间设计项目上。 “为设计而设计”系列之一的公开竞赛确定了年轻设计师广煜为SCD设计的具有探索和突破性的logo;之二以规划大厦二层展厅为题目举行竞赛工作坊,谢英俊等评委对临时性办公装置方案进行了“令人感动的点评”,可惜未果;之三以闲置木块对规划大厦首层闲置柜台区进行分隔和“占领”,举办了由志愿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木墙工作坊”,为SCD开拓了临时安身之所;之四以香茗苑小附楼为题目再次邀集建筑师设计SCD办公空间兼设计师之家,又未果;之五是以中康路8号雕塑院小楼为题目,仍然得到众多年轻建筑师的支持参与,为SCD的搬迁进驻创造了条件;之六是在双年展展场内举办的“木墙重建工作坊”,再现SCD在一个政府部门大楼内搭建并栖息两年半的办公环境,讲述SCD在边缘空间发育拓展、以开放方式促进设计并促进自身成长的故事。 第七次“为设计而设计”工作坊,实际是一次设计探索或设计试验,尝试通过改善和活化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的办公环境,带动周围片区的文化氛围乃至转型方向。 五、结语 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改变未来。不是标语和口号,而是我们正在身体力行所做的事。活化雕塑家园、打造文化高地正在进行中,诚邀设计师、使用者和公众建言献策!
一同探讨如何改善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地块的交通条件、公共空间利用、公众吸引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