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八期“为设计而设计”工作坊,集中讨论使雕塑院大楼建筑空间更为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解决方案。工作坊向公众开放,共招募到中营都市(深圳市中营都市设计有限公司)、普集建筑(深圳普集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规院深圳分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建科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以及MIT的学生、设计中心员工和业余公众共十余名专业设计师和热心公众参与其中。
本次工作坊的目标是针对建筑的绿色节能问题,提升建筑空间的整体品质,复苏中康路8号创意文化广场。讨论围绕以下七组议题进行,成果颇丰: 1.论坛大厅的除湿降温通风; 2.办公空间的照明与光线的改善; 3.降低来自北环大道的噪音; 4.屋顶太阳能系统; 5.屋顶花园绿化; 6.大楼的中水再利用; 7.垃圾分类处理。
精彩讨论回放:
一是利用水的蒸发(前提条件是空气的相对湿度较低),二是利用水的热交换,用冰水冷却空气(空调原理)。
- 为何水可以起到降温效果?
可以利用建筑南侧的夹层内加入冷却水管装置,对进入大厅的空气进行第一道降温作用。
- 如何利用现有的建筑构造来解决空间的通风除湿问题?
风道1:同侧的墙体/窗户打开形成上下循环的风道 这种风道形成比较困难,而且原本设计密闭的高窗是为了阻挡南侧北环大道的噪音,建议不打开高窗,用其它方法来制造大厅空间内的风道。由于空间横向比较狭长,建议制造横向的温度差,南侧墙体夹层的开口主要集中在西侧,让夹层内水管装置冷却进入大厅的空气,而在东侧第三层阶梯连接圆筒的位置建议打通开放,搭建一个玻璃温房,让大厅空间的西侧空气略凉而东侧空气略热,东两侧形成一个横向的温度差,从而形成一个拔风的通道。
- 如何引起大厅空间内的风道?可否将部分南侧密闭的高窗打开,让空气内外流动
风道2:在屋顶高差位置开口形成风道 这种风道自然形成也比较难,在出风口通过外力辅助进行通风。例如利用太阳辐射加热,让空气膨胀往上流动;或者利用电风扇拔风……
- 案例:印度Mughal Architecture——德里红堡(Red Fort)
(利用水的蒸发原理对建筑被动降温)
杨小荻设计的室内遮蔽炫光的构件:
由于办公室朝北,室内空间不会直接受到阳光影响,而主要受到眩光的影响。 现有的窗帘遮光,会影响道室内空间的采光性。这个遮蔽炫光的构件的设计,不仅不会影响阳光的照入室内空间也可以很有效地进行精确遮光,让眩光对办公室的影响降到最低。
- 设计目的:
- 构件的灵活性:构件的遮光板可以上下移动,针对人的视线需要,调整遮光板的高度和角度。
- 构件的材料:遮光板材料建议是轻质的半透明材料,表面的材料可根据需要选择可替换的遮光材料。
- 构件与电子结合:通过遥控器控制遮光板的上下升降和角度变化。
- 设置第一道绿化带(未来的雕塑公园)上的隔音墙,可以有效地阻挡室外公园的噪音。
- 设置第二道在B座三楼南侧办公空间外的隔音板,让朝南的窗户能够打开通风的同时,又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但是因为隔音板很难做到精确的声音阻挡,而且计算声屏障非常消耗时间和资源,所以不建议将窗户打开再加道隔音板,而是重新思考其他办法进行室内通风。)
- 太阳能发电:不建议通过太阳能来发电,需要连接电网系统来发电,因为这样的系统造价比较高。
- 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将收集的太阳能的热量直接加热自来水,而不连接电网系统,提供员工宿舍和食堂使用热水。
- 太阳能蓄能、与电的能量转换及应用:这种装置的好处是不连接内部电网系统,白天通过吸光储蓄能量,夜晚装置直接转换成电用作LED灯。建议可用作将来大楼建筑外墙的灯光效果。
需要计算造价(水的维护费用很高),并且很容易出现屋顶漏水现象。建议结合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建立一个与屋顶表面完全脱离的简单雨水收集系统,如雨水收集箱,而不直接接触屋顶原来的结构,尽量对屋顶地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 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水池:
- 屋顶植物种植:以种植箱/盆景的形式来种植,而不是在屋顶表面直接种植草坪绿化,建立一个与屋顶表面脱离的系统。
- 屋顶大棚除了可以提供屋顶一个很好的遮荫乘凉及种植的空间,亦可帮助降低A座屋顶楼层下方论坛活动空间的温度。
- 屋顶大棚制作方法:建议用传统的方法制作竹棚,用黑色的阳光布营造棚子下方舒适的适宜种植的环境。制作大棚架子的材料考虑用竹子或者pvc管,但需要进一步考虑竹子与pvc管的性价比、柔韧性、耐久性以及编织的节点方法和材料问题。
- 现在深圳市政府正在推进全市中水系统这个项目,不建议大楼内部再建立一个独立的中水系统,只需要给大楼预留与市政中水系统连接的接口即可。
- 计划设置两个垃圾分类点:垃圾分类点1: 小型垃圾分类 (瓶子、报纸、纸张、不可回收等);垃圾分类点2: 厨余处理
- 如果雕塑院大楼一层做餐饮的话,需要考虑厨余后勤流线问题。建议一楼做轻餐饮,不做有大厨房餐厅。
- 厨余发酵处理,再利用在屋顶的有机种植:问题是有机种植味道很大,建议用提升机直接将发酵后的厨余废料运送到屋顶农场。屋顶农场处于整个雕塑家园的上风向,有机种植的气味可能会给北侧的雕塑家园大楼造成影响。具体如何避免影响,需要咨询建科院(建科大楼楼顶的雨水收集池有异味,已采用净化空气的措施避免异味对周边高层住宅楼的影响。
【INFO】“为设计而设计”系列工作坊
2011年4月成立于规划大厦内的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SCD,诞生之初,就将开放和促进设计的使命,贯彻在自身的logo和办公空间设计项目上。 “为设计而设计”系列之Ⅰ 的公开竞赛确定了年轻设计师广煜为SCD设计的具有探索和突破性的logo;之Ⅱ以规划大厦二层展厅为题目举行竞赛工作坊,谢英俊等评委对临时性办公装置方案进行了“令人感动的点评”,可惜未果;之Ⅲ以闲置木块对规划大厦首层闲置柜台区进行分隔和“占领”,举办了由志愿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木墙工作坊”,为SCD开拓了临时安身之所;之Ⅳ以香茗苑小附楼为题目再次邀集建筑师设计SCD办公空间兼设计师之家,又未果;之Ⅴ是以中康路8号雕塑院小楼为题目,仍然得到众多年轻建筑师的支持参与,为SCD的搬迁进驻创造了条件;之Ⅵ是在双年展展场内举办的“木墙重建工作坊”,再现SCD在一个政府部门大楼内搭建并栖息两年半的办公环境,讲述SCD在边缘空间发育拓展、以开放方式促进设计并促进自身成长的故事。之Ⅶ是一次设计探索或设计试验,与雕塑院的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代表集中讨论基地的交通流线组织、公共空间再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问题,尝试通过改善和活化雕塑家园的环境,带动周围片区的文化氛围乃至转型方向。 第八期的“为设计而设计”工作坊将会延续第七期的课题项目,针对雕塑院空间的建筑节能问题,与建科院联合开展工作坊,希望通过这次讨论和与公众间的交流,能够了解周边社区的需求,将雕塑院大楼复苏改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和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