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
8717人阅读
深圳将面临30年改革后的大规模经济转型与城市更生,罗湖区首当其冲。对位于其中的深圳卷烟厂旧址的改造提案,算是这轮改造的一次重要尝试。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硕士学生2012年3月-5月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设计学校的特定组件来与世界进行连接,转换,或交流。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合作,学生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城市系统与空间策略,以此应对珠三角工业地景、深圳人口发展、以及蜕变中的罗湖旧区。
Timothy Jachna(港理工副教授),叶长安(港理工助理教授)
Laurent Gutierrez(港理工副教授),黄伟文(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杜鹃(港大助理教授)
殷刚(教育局高教处副处长),张宇星(规土委城市设计处处长),刘珩(南沙原创主创设计师)
一個成功的設計學院不應該只是講課的地方,也應該有獨特的學術定位,作為一個重要的角色去貢獻社會,城市或國家。 深圳跨學科設計學院(SZCID)位於深圳市羅湖區。這是一個很好的位置成為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的設計中心。因為這裡匯集了很多資源,包括不同的專才。而且也有一個發達的交通網絡連接到每一個在珠三角的工業城市。此外,鄰居城市香港也是一個很好的支持夥伴。
SZCID可以作為一個連接器連接設計行業與珠三角地區的工業界。那麼它將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設計學校,也作為珠三角設計,工業和城市發展的代表。學校將對應珠三角城市化所面臨的問題,如珠三角製造商對原始創新的需求,深圳的浮動年輕人口問題,羅湖的城中村問題等。 設立一個設計檔案系統,是成為連接器的方式之一。通過建立這個系統去收集、積累、整理和儲存珠三角地區寶貴的設計或產品於SZCID,有助於保存珠三角產業的發展過程,支持和協助未來可持續性的發展。它還會保留學生、教師和學術研究人員的努力的成果,記錄學院的變化。
該系統將有利於學生,為他們提供第一手資料作真實案例研究。這有助於他們了解過去,繼而創建未來。這也將有利於珠三角的發展,因為合作允許注入創新意念,幫助他們增值從第二產業走向第三產業。
设计从联系出发,设计学校和学生有着突出的特质和与众不同的模式。作为引领社会乃至城市创新的设计学科,也需要耳目一新的教学系统和管理模式。学术和实践的联系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实现这一个目标,设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走出去。新的教学系统希望在学校、企业、工厂之间构建一个全新纽带,学生的学习不会只停留在学校这个点,而是在一条流动的线上。学生有可能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在公司做作业;上午在工厂做模型,下午在博物馆看展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而流动的。另一方面则是让社会走进来。在时间表上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季度都有着主题不同的大小聚会,让同一领域或者各种不同领域的人们聚集起来,激发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创造紧密的沟通平台。
關於一個設計學院中特定的組件之間是如何連接,怎樣交換或者與世界聯繫,我的研究是關於一個在城市中新的設計教學網絡以及信息流,一個基於“擴展”的概念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一個關於利用城市中的某些地點角色轉化為教育的資源的概念,附近資源環境可以有產業轉移的潛質,沿著荒廢的建築可以被轉換學生宿舍,而隨著城市中的這些地點不斷發展,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那麼這些區域得到再次成長,從一種單一功能轉換成具有設計氣氛的區域,另外,與周圍的產業合作,互利共贏,例如,從僑城東選一個區域的話,就可以利用華僑城創意產業園的設計資源,學生與設計公司,學生可以直接滲入到產業園里的每一種活動。如此一來,城市交通系統與設計教育系統相連。
在我的提案中: 現存的深圳的不同公共空間-商業為主,政治為主,文化產業為主=都給設計教育系統帶來直接的影響,或者直接滲透到彼此。 這些地點是沿著深圳的城市形態以及交通系統以及地點本身具有適用價值而選出來的,因為它們處於交通相對方便。 一條連著點的線。 一條走廊。 那麼,那些點究竟是什麽? 他們是和巴士站合在一起的設計站。這個巴士站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功能,更加是一個學校與公眾,設計與市場,學生與設計師之間交流的一個設計平臺,而且不單是一個公共設施,更加是多方合作的結果,深圳市政府,社會教育機構,設計機構以及學校本身的合作。
作為歸納:
1,這個設計站是一個和巴士站合起來的設施,普通乘客也可以使用這個巴士站。
2,這個設計站是由不同的機構所運作,設計公司,政府,贊助企業和設計學院。
3,這個設計站的具體事務由學生自己管理,這樣同時作為他們的兼職。
4,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城市設計,產品設計,新媒介設計。裏面的展示方式有不同的形式 5,它同時作為一個戶外的宣傳標識,影響著每天大量人流。 這樣,這個設計學院在分佈上成為一城市的新的圖像,學生不再像傳統的學習那樣坐在一個建築裏面完成他們的學業,而是參與到社會中,活動在城市中,密切體驗著城市的資源。隨著發展,這種模式不斷擴展到這個珠三角地區,甚至香港。區域與區域的合作,城市與城市的合作。
深圳設計之都是中國現代和當代設計發展新的篇章。這是深圳跨學科設計學院新的空間設計交換計劃很重要的一個實驗室,讓學生們可以探索和參與在深圳設計之都的發展,以及影響中國的新設計身分。這個空間的交換計劃,涉及學生帶回傳統古代的設計方法和概念,以將當代中國設計融和至產生 一個新的設計值。 在此過程中,學生將物件或資料分解,記錄,再生,修復,然後評估他學習到的運用。在每一個學科的學生會在這生產實驗新的或聯合設計。這交換可在現場和異地的空間發生。它可以包括物質交換或一些講座的交換或公眾交換。 在那裡他們能研究, 探究第一手資料。交流後,這些地點或會是讓為更多的設計師和藝術家發展的新地方。在這交換過程資料或物將帶回學內調查和再生設計。完成後結果將放置在頂層城市隧道內。隧道是分開為媒體設計,工業設計和城市設計三個學科。他們在內部可連接,提供三個學科的交流。在隧道外面是用部施工升降機連接著,提供訪客可有再生循環之體驗。這個關鍵的設計交換實驗室,寫入了新當代設計實驗及設計倫理教育的新篇章。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让信息的交流传递变的易如反掌,而对于设计这门学科,把握全球的信息动向尤为重要。这一套为设计学校建立的信息交流系统便是旨在让学生和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把所感受的的对设计有帮助的信息纪录下来作为整个学校的共享信息资源。在这套系统中,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收集,并在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人之间传递筛选,使得信息变的针对性强并且更具质量。与此同时,系统促进了各专业间的交流与互补。而将学校内的信息终端置于广场当中,则避免了信息只通过电脑传播造成长期在室内使用电脑的更重负面影响。
以圖書館在設計學院以至設計之都的深圳均佔有重要的位置為啓發點去重新規劃教育系統。 該項目把設計學院中的私密度較高的功能空間歸類為私人空間,圖書館、休息室、咖啡廳和新添加的娛樂元素則合併成爲深圳首個設計俱樂部,以半開放空間供學生和俱樂部成員享用。而打印中心、模型製作中心、設計書店、餐飲區等可以和公衆共享的功能空間則屬於開放性的空間。除此,QR-code系統會作爲設計宣傳和信息傳輸的媒體平臺貫穿於設計學院和城市公共空間中。CID不再獨立存在,它將自己的資源與社會共享,它的咨詢與世界同步。
以市民参与,提升区域设计气氛为出发点,不再千篇一律的强调与珠三角庞大体系下的工业链的联系,而是转变为一种星星之火亦可燎原的理性思路。从新认识作为一所学校应该有的学术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对整个市场不盲从不谄媚之导引功能。一切从“小”着手。将设计学校中的工作坊比做社会设计力量的“厨房”,一方面寓意“梦想成真之场所”,另一方面将学校便利的优势(工作坊中先进的设备,以及工作室)与社会共享,扶持独立设计师以及他们的工作室,在此间“厨房”中创造灵感与作品。与此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市民的参与及诉求。“10位独立设计师,16间庭院式工作室,100名学生”以工作坊为桥梁,相互激发灵感,成就无限活力与可能!
对于一所新成立并具备新颖教学模式的跨设计学院,积极去赢得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以及学术界的赞誉至关重要。设计师大胆提出,学院的教学模式可以以围绕辅佐学生参与设计竞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设计策略构思能力及设计团队协作能力为训练目标,提升深圳本土设计高度、联系珠三角设计产业,为地区经济模式转型而服务。“创意运动场 - 设计竞赛系统”作为设计学院的主题,意在为深圳的设计学生、设计从业者以及设计教育者提供一个专业、实用、并具挑战性的学习场所,于此,解放设计思想,开拓设计产业。
该设计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田贝地铁站附近,设计用地包括原有设计学校设计用地(深圳市烟厂),以及其以西的部分旧工业用地区域。烟厂位于翠竹公园山脚下,其建筑与城市交通系统及城市产业链系统联系较少。此设计意在城市交通系统,城市设计产业系统以及城市设计教育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及纽带。意在以设计学校为发展中心,带动周围旧工业区域功能及形式的更新与改造,使其成为继华侨城之后又一个创意产业及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三个学科教育资源,城市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媒体设计。通过三个主题创意设计产业院的形式,将设计学校与设计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深圳将面临30年改革后的大规模经济转型与城市更生,罗湖区首当其冲。对位于其中的深圳卷烟厂旧址的改造提案,算是这轮改造的一次重要尝试。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硕士学生2012年3月-5月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设计学校的特定组件来与世界进行连接,转换,或交流。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合作,学生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城市系统与空间策略,以此应对珠三角工业地景、深圳人口发展、以及蜕变中的罗湖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