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2
9505人阅读
文:金诗卉
飞跃深圳是公共艺术中心未来+C课,土木再生,眼界Emax和深圳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联合发起的虚拟现实体验开发项目。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未来+的初衷在于探索和试验新的教育、协作方式。从合作方的跨界,公益与商业的博弈与融合,到学习协作模式的开放扁平化,我们从各个方面的探索教育的全新可能性。
娄永琪老师在未来+的一次讲座上说,跨界的团队可能比较慢,比较容易失败,但却有那么种可能,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东西。正在进行中的飞跃深圳就是这样一个项目。一个NGO,两个事业单位,一个科技公司,四个合作方,给了项目鲜明的跨界基因,这是深圳第一次,政府数据部门与NGO,科技公司开放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项目的进行,又渐渐加入了一个内容技术团队,一个导演,一个新媒体艺术家,一个动画大咖,一个项目经验丰富的姐姐,一个程序员,一个手绘高手,一个即将入行的规划师,一个拔刀相助的信息中心同事,一个有料的主任,一个脑洞大开的编剧······与这么多背景的团队共事的享受,在于可以跳脱自己的专业束缚,共享其它人的专业经验;人文和科技结合的碰撞,也带来了另辟蹊径的创意角度。
在剧本创作工作坊中,我们分析虚拟现实内容的现状,一边是IP为王,厂商依赖于购买热门IP,另一边,真正从内容入手,让观众产生文化共鸣的原创体验非常少。我们根据文化内涵,科技内容的特点,总结了一系列创作原则,如: 1.趣味性(互动性,可看性) 2.体感装置的特性(失重感,生理反应) 3.人文内涵(城中村的建筑空间,生活形态及社会关系等细节) 4.变奏(推动情节发展,配合体感特性,给予情感释放空间) 5.听觉动力(以声音补充叙事) 6.时间维度(深圳城市的历史变迁) 7.奋斗和尊严(城中村村民、租户的尊严,在深圳奋斗的年轻人们在城市中的努力应该获得应有的认可的尊严) 根据这些原则,经过几轮的脑洞和打磨,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剧本。
在“本能圈”的基础上,兼顾“情感圈”,“哲理圈”和“审美圈”。胡刘斌导演说:“在我们目前的VR内容的设计上,至少是超越了之前体验的那些游戏内容的,不仅是有感官的刺激,还有表达和象征,也还有情感的内容在里面,我们认为这是未来VR电影的方向,也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一个原因。”
团队的多姿多彩,也给了我们必需一事一例审视新条件的契机; 教育和公益的诉求,让我们敢于打破常规的合作关系。我们再熟悉不过,所谓“专业的合作关系”,甲乙方的博弈,漫长的沟通链条,层级化的决策机制。我们尝试一种扁平化的协作方式,将研究员,乙方团队,各合作方整合成一个团队,提倡尽可能多地沟通和互助,随时对接,充分沟通技术细节和需求。决策也没有领导和“大师”,而是通过达成共识的原则和时间节点,协商决策。诚然这种方式或许需要前期相对更长时间的磨合和更加开放试验的心态,但成功建立起基于共同目标的认同和契约的约束,能够自我运转的有生命力的协作系统,一切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乡土中国》谈到社会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时写道,变动越快的社会,传统的理所当然的教化模式越容易被与时具新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所取代。在社会,经济和技术背景极速巨变的当下,设计的研究和教育所处理的知识,方法和过程模式当然地受到挑战。我们渐渐以更开放的眼光去看教育,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大师班,教育的形式应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我们想创造一种扁平化的学习研究体验,发起方提供的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社会/企业有需求的课题,和相关的资源和服务。学生/研究员基于对课题的兴趣和认同加入,传播的知识也不必是书本上,或是消费某个成名多年大师的观点和概念,而是针对这个命题的,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快速迭代的知识,甚至是团队成员共同创造出的, 新鲜的第一手经验。 飞跃深圳的项目进入下半段,小伙伴们也越来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开始进入收获阶段。希望日后团队成员回忆,能够自豪于这个能够互相学习,自发创造的团队。不仅仅是一次各取所需的开发项目,也是一次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并找到价值的,能够开放且高效地协作沟通,并产生专业化的成果的很棒的学习研究体验。
飞跃深圳是公共艺术中心、未来+C课,土木再生,眼界Emax和深圳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联合发起的虚拟现实体验开发项目。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未来+的初衷在于探索和试验新的教育、协作方式。从合作方的跨界,公益与商业的博弈与融合,到学习协作模式的开放扁平化,我们从各个方面的探索教育的全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