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3
11399人阅读
《违章三法》——书写建筑关于城市建筑书写术的研究计划,曾经发展出一套横纵阅读的工作方法,这套方法建立于城市设计、建筑历史以及传统的工匠营造体系基础之上,又本质不同,在类似乡村聚落与违章建造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2010年,书写建筑将这套方法应用于“违章三法:台北都市违章研究”计划,取得了深具发展潜力的阶段性成果,成果追踪台北违章建造的建成结构,选取关键的建筑,对其是如何生成的进行空间、物质性和环境关系三个方面的区分,最终完成对一座迷宫的解读。(http://site.douban.com/135377/room/1157173/)
《朗读违章》——「违章建筑」是从都市夹缝中长出来的庶民生活体现,它是人民的建筑,勾勒出底层常民真实生活的纹理;它也是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一百种方式,是从人的身体与生活出发的延伸。它是非法的小革命,是暂时的、游击式的,却萌生处处从不曾休止。它是都市底层生命力的成就具型。从展览作为核心出发,爬网两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与哲学,并邀请Marco Casangrade、褚瑞基、颜忠贤、巫祈麟、吴介祯等五位建筑师与建筑评论人与作品对话,试图在展览结束之后,透过书籍的形式持续激荡出从「违章」出发的能量,在这本书中,我们从朗读违章做为起点,进而阅读违章,阅读一种自下而上的空间生产∕伸展哲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39166/)
《The Barefoot Architect》——“实际上,建筑是可以自建的。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不完全是专业人士要做的一件事情。”可以参照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国外有一本书叫做《赤脚建筑师》,其实就是一个几百页的手册,讲如何自建房,如何专门培训这样的建造师。“所谓的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和团体,将来也会介入类似的事情。我们也准备成立一个这样的开放型机构,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的行业,一起来做这个有意义的工作。”——刘晓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57554/)
《隐形逻辑》——“不经意的自发城市结果的有趣”和“刻意设计的建筑的无趣”这一罕见的矛盾并存现象导致了(香港)这个城市在建筑学价值体系上同时兼具极好与极坏的属性而难以准确定义;欧洲的城市则正好相反,拥有具有相当热情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也创造了完美的城市外表,却没有足够的城市活力,显示出一派“死气沉沉”的气象,因此城市的美好也成为一种虚伪的表象。——张为平
《东京制造》——东京制造的、被称作「滥建筑」的建物,全是因为当下有必要,于是尽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实时组装建造出来的。涵构或历史性无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经济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快捷方式,也许东京并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东西。这不是受文化熏陶的「建筑」,而是被当成事物的「建物」。问题已不在调整比例等细节上。只有机能、或是无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没有角色,才能形成欲望的零度,甚至可说它们是常识之外的建物。不过东京就是这样违反常理的地方,这些「建物」毋宁反映出东京的都市空间。用故事诉说历史或诉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显得虚伪不实,这就是东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7101/)
《宠物建筑学》——每个建筑都有自定义化的一面。为了建筑与人类的交流,我们需要“解读”这些建筑。如果我们能够去“解读”,就像散步,工作和上学一样平常地发生在生活中,这(也许)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那宠物建筑如何在社会中起作用?因为它们尺寸小,所以功能局限于一个特定范围。很多小的零售店卖图章,香烟,午餐盒。最近兴起的小店卖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小件东西,比如手机。也有小的餐馆和住宅刺激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的生活条件。宠物建筑是如何建造的?商店招牌,自动售卖机或空调架对于正常尺寸的建筑来说并不值得关注,但却成为建造宠物建筑相对重要的一方面。这通过“用”的理论而不是“建造”的理论更容易解释。换句话说,宠物建筑是让使用者自定义建筑的媒介。(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8194/241551;http://www.amazon.com/Pet-Architecture-Guide-Book-Vol/dp/4846523276)
《另一条道路》——索托所研究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或者说“非法”经济活动,指通过非主流的方式和渠道,去实现某些合法权利。比如非正规定居地(在我国与之有关的有小产权房、棚户等违章建筑)、非正规贸易(街道流动或者相对固定的商贩、非正规市场)、非正规交通运输(在我国谓之“黑车”,从事客运或货运)等。它们处于“灰色地带”,大多数只是迫不得已违反某种法律规定,并有其合理性。本书在拉美国家和西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被学术界认为是论述发展中国家“地下经济”(亦即非正规经济)的最经典著作。
《北京跑酷》——“跑酷”(parkour)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它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所有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北京跑酷》借用这一概念,意在表达对北京都市空间与建筑以全新的观察角度与态度。本书将北京都市空间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遴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10830/)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简而言之,《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向读者介绍了公共建筑--并非为少数精英或专家发明,而是由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集体根据群体经验,自发的而且是持续活动创造形成的。 “原始”建筑之美往往在无意之间被人忽略遗失,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认识到:“原始”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是将人类智慧运用于人类独有的各种生活方式中时应运而生的。确实,鲁道夫斯基博士把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建造者们的设计哲学与实践知识看作是去发掘已陷于混乱城市重围之中的工业时代人类灵感的源泉。他认为,由此而衍生的建筑智慧超越了经济与美学方面的思考,触及了更加艰难并且日益令人烦恼的课题--我们如何生存而且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如何在狭义与广义两种层面上,维持与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96820/)
《南京住宅区底层院落型自主搭建中的材料使用与构造类型》([学位论文] 武恕凡, 2005 - 南京大学:建筑学)——论文摘要: 自主搭建现象在中国现代城市生活中大量存在,它们往往服务于居住、贮藏、商业等用途。自主搭建的材料选择与建造过程基本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虽然往往呈现出较低下的视觉品质,但这种本能建造具有明显的轻型、快速、廉价的特征。其寿命的不确定性与较好的可适应性也很好地应对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对功能转变的现实需求。 论文选择南京老城居住区中底层院落型自主搭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案例调研为基础,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现象进行归纳与分类,从而获得一些规律性认识。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与自主搭建相关的材料来源、加工作坊及小型施工队等背景状况进行调研描述,分析影响自主搭建建造特征的客观市场因素;进而在第二章中对22个底层院落型自主搭建案例所使用的典型的材料状况进行分类描述,讨论材料使用与设计目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对22个案例中的构造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结合与专业设计的比对,使隐藏于自主搭建中的“设计”逻辑和其自然的物化过程逐渐清晰化从而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由袋儿啤推荐
本篇整理了一些与自发生长建筑有关的调研文本,包括台北、香港、东京、北京等国内外多个大城市的建筑案例,启发我们在非正式空间常受诟病的管理逻辑和视觉效果的弊病之外,从生存秩序、尺度理性等角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形态之合理,希望能对香蜜湖食坊自发生长建筑的调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