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9
12269人阅读
在深圳这样一个年轻但已经进入所谓存量规划(更新改造规划)的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工业建筑,当前深圳的发展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空间资源制约,城市更新如火如荼进行,面对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工业建筑的保护与拆除重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对深圳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研究,这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护和彰显深圳的底蕴和特色很有意义。但是深圳这些年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急需探讨大量存在的老旧建筑物作为一种新遗产的再生利用和价值重构的问题。
2015年6月25日下午,在雕塑院举行了“新遗产”价值再造系列研究的第二场,老旧工厂既有资源评估与利用研讨会。会上召集了冯果川、张晨、杨小荻、何宛余、邓文华、仲刚等一批有志于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研究、有时代责任感的设计师共同讨论。试图通过深入探索工业项目城市更新的创新实施策略,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价值观,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优化利用工业遗存。
首先,设计中心罗湖布心啤酒厂项目负责人唐珊结合三洋厂房区建筑,深港建筑双年展,华侨城创意园等本土案例,以及罗湖啤酒厂改造策略研究,认为深圳从未停止过发掘工业遗产价值的脚步,这些改造案例也证明了通过空间再造,工业遗存的艺术化处理来强化“新遗产”的价值的可行性。并结合罗湖啤酒厂的研究成果,对工业遗产利用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资源的价值点重新认知/评估, 通过评估来确定对应资源项的利用方式。通过对这种范式框架不断完善,实现为开放商/研究者提供类似项目的研究操作指南。
来自深规院的青年设计师张晨,则提出了一整方法给开发商自我理管理。在重新解读工业遗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比较认为:首先是认识工业遗产具有的价值,然后结合城市的整体需求来找改造工业遗产的目标和准则;其次通过目标来确定改造方向。比如根据项目的类型可分为文化项目,住宅商业混合用途开发,开放空间和公园。最后则从功能角度细述了厂房的改造方向。并将工业建筑的按照“大跨型”,“常规性”,“特异型”三种,提出了不同的利用建议。
来自严迅奇事务所的设计师仲刚,首先对比了城市遗产和工业遗产的区别,认为应该强化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强调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和业主共同努力。紧接着分享了两个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伦敦的老杜鲁门酿酒厂和台北市的松山文创园。这些地方作为废旧厂区,通过文化艺术获得进驻,为老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两个案例成功的共同点在于园区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共性。灵活的场地租用模式激发了公众的参与度,营造了亲民的形象。
PAO普集建筑创始人之一杨小荻希望在不同的厂区改造过程中寻求一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法。他从城市策略角度出发,进行关联性设计研究。分别从尺度,模数,关联性,功能,流线,结构这六个角度思考了如何把单一空间形态放到更为广泛的系统里面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从物理、环境、城市、经济方面讨论了新遗产的价值。最后讨论了基于这种思想的应用案例,鹿特丹港区改造方案。
筑博设计执行副总裁/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首先强调深圳旧厂区的价值不仅是物质空间,更在于其承载的时间价值(绝对时间和生活时间)。深圳的贫瘠是缺少时间的积淀,而城市更新又不断地将积淀的时间清零,保育老厂将会让生活时间带给新的项目以特殊价值。系统性保留有助于深圳城市文化的沉淀、利用旧空间承载新功能也会激发新的活力。迁就原有的空间导致了更丰富的空间肌理,引发更多生活乐趣。工厂的DNA与新社区的DNA杂交出新物种!他认为“填充,并置,增生”三种策略适合改造旧空间以容纳新的功能。并列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马德里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汉堡易北音乐厅这样的改造案例并建议金威啤酒厂的改造也要考虑到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青年自由设计邓文华分享了自己亲自参与的两个旧厂改造案例。第一个是哥本哈根的FROSILO公寓。外围悬挑一圈营造出来的私密空间和筒内巨大的公共中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第二个是西安的废弃钢厂转变为文化创意园。选择性的对旧建筑进行增减扩大了新空间的商业价值。认为该类项目的核心则是提前做好结构勘察,已确定改造利用的必要价值。
来自OMA的何宛余分享了他们公司三个旧工厂的改造案例。第一个是米兰杜松子酒厂改造成PRADA设计展馆。冷暖色调的对比强调了没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为时尚潮流的聚集地。第二个案例是德国鲁尔区的洗煤厂转变为工业历史展览馆。厂房外观和原有的机器都在原位,加入新的流线与旧空间结合。第三个是太原的化肥厂改造为商用住宅混合体。在保留旧空间形态下引进了空中缆车等新型交通工具。
通过本次研讨会大家对新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达成了共识,并且结合大量典型案例实验性的给出了一些标准化的解决方法,对厂区空间进行关联性设计研究,以及一套完整的开发商自我评估管理体系。 未来,设计中心作为公共平台,将不断深入研究,整理案例形成项目库,打造新遗产评估体系价值利用手册,梳理出一套范式化的认知体系,引导政府、业主及设计师重新去认知既有的工业厂区,全面的分析老旧厂区的价值,包括生产资料(厂房、设备)、场所空间(空间肌理、场所记忆)、企业文化等,挖掘新项目与既有空间发生联系和延续的纽带。对于类似更新项目让开发主体能结合自身情况自主的选择保留内容,鼓励开发主体创新变革,使工业遗产项目开发更具指导性和传承性。
有必要开展对深圳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研究,这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护和彰显深圳的底蕴和特色很有意义。深圳这些年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急需探讨大量存在的老旧建筑物作为一种新遗产的再生利用和价值重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