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14056人阅读
不久前,瑞士国际品牌大师Peter Vetter教授在未来+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品牌设计课程,结合其三十年为国际品牌咨询的丰富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一套将设计有效转化为品牌资产的方法。设计城市与设计品牌都是相通的,都在于系统的/创新的设计思维。深圳公共空间也有着系统性品牌建立和推广的需求,趁着品牌孵化课程的热度,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现向设计之都的平面设计师发出邀请,与中心共同打造深圳公共空间的识别性与品牌。
在高速 “城市化”进程下,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大、速度快,很多建设项目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公共空间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的理论完善和更新相对滞后,分类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无法严格指导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目前城市的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并存在缺乏引导、无识别性等问题,因此急需新的机制来明确公共空间的标识管理。
品牌身份:核心价值观/定义/分类/…
设计媒介:标识牌/边界处理/铺地材质/色彩/灯光/…
传播受众:用户/管理者/产权所有者/…
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产生品牌的形象——相由心生
时间:2015年9月8日下午2:30
地点:深圳市雕塑院
主要议题: 如何打造公共空间的识别性与品牌?
方式:基于课题背景,就议题进行头脑风暴。
主办单位: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
在了解课题背景后,大家基于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发表各自意见。
铂古设计罗昌盛、覃安赖强调审美的前瞻性和实际的功能性。他们首先肯定了标识使用的有效性,在标识设计中,主张将视觉感知作为首要考虑要素,标识图形不具象,主体统一,形式多变,加强视觉部分的延展性。考虑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公共空间的标识设计应该根据使用性质进行细分,形成一套公共空间的标识体系。然后与互联网(APP)等结合,塑造深圳城市公共空间的品牌。另外,通过对香港自由野公共空间、新加坡植物园(树,叶脉)、墨尔本城市标识系统(M)的案例展示,进一步明确标识的统一性和延展性之间的联系。同时将公共艺术融入到标识设计,标识设计与商业与活动、周边活动链接这两点通过大家的一致认可。
深圳雕塑院杨光认为由于公共空间的权属设定,统一的公共空间的标识系统难以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协调,不赞成公共空间与周边区分太明显。统一的标准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标识设计的延展性多又会影响识别性。
浩然设计胡浩认为统一的标准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主张只给规范的定义,把整体方案提供给开发商,而不是具体细节的规范。
字态设计黄立光则认为标识应该是潜意识的、舒适的、持久的,它应该简单直观,方便安装,面向所有受众。因此不建议用明显的界线和标识,而是用一些列信息组合呈现标准化,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城市更新办陈琳强调项目初衷是达到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识别性的构建,同时也是一种品牌效应的体现。项目先以更新单元作为试点,以后要推广到整个深圳。
城市设计处施彤则认为公共空间的标识需要一套规范和管理标准,目前阶段不能太发散,需要落到实处。
设计中心刘磊表示需要考虑不仅是对标识的识别,而是要对公共空间的识别,所以应该通过一套标准来规范标识、铺装、边界的建设,规范给到开放商,由管理局验收,先不考虑具体功能的细分。
设计中心主任黄伟文现场从边界的形式、标识的颜色、logo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头脑风暴,并快速搜集意见以达成共识。
边界线连续的固定的不能排除,形态可调整:100%(实线)、50%(虚线)、……1%(点)。以50米范围能识别为依据来限定线的宽度。
现场提出荧光绿、绿色、彩、马卡龙色、黄绿为主色的方案,最终初步选定荧光绿偏黄为主色。
大家现场进行快速设计,通过探讨,一致赞成将瑞士国际品牌大师Peter Vetter教授的西西里港口城市的标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公共空间标识的设计中。
目前,将更新单元作为试点,对公共空间标示的设计,对铺装、边界样式的规范性研究只是迈开了一小步,未来,设计中心将持续对公共空间品牌系统性分析,抓住公共空间灵魂,在确定其属性,增强识别性的同时,进一步活化公共空间,并推广到整个深圳,凸显城市特色,表彰城市文化。
目前深圳市的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并存在缺乏引导、无识别性等问题,因此急需新的机制来明确公共空间的标识管理。为了形成更多建议和意见,2015年9月8日在深圳市雕塑院举行了以“如何打造公共空间的识别性与品牌”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大家积极交换观点,并在边界、颜色和logo的设计三个方面达成共识。我们希望以更新单元作为试点,逐渐提升对公共空间标示的设计,以及对铺装、边界样式的规范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