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10776人阅读
会议组织:规土委城市设计处,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
会议时间:2011年9月1日下午2:30
会议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205室
喻祥:今天很高兴请到了工务署的工程师,各大日报的记者,还有很多建筑师和规划师来进行讨论。关于大运会火炬塔永久性纪念广场的建设就是为了将大运会火炬塔作为一个遗产进行保留,由北林苑和城市设计来合作,提出了两个方案并进行了公示,收到了很多市民的意见。今天的座谈会就是为了听取大家的意见,从市民的角度提出一种特殊的纪念广场的建设方法。希望大家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更希望有更好的方案可以出现在我们的会议当中。
黄伟文:在8月26日公示大运会火炬塔永久性纪念广场概念方案之后,引起了老百姓以及媒体的讨论。我们很希望和市民之间有一个交流,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方案,还有了解公园管理方、体育场方等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今天希望建筑师能提出专业的意见来帮助公众理解。我们还请到了体育场周边的市民来进行交流。下面先请方案的设计单位做简单介绍。
千茜(北林苑):关于项目的目标:打造而立深圳新标志------一个时代的记忆。该项目总体的任务要求:成为深圳继“闯”、“拓荒牛”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景观。紧扣城市特质来设计,根据现状分析:原来青春大道是正对海之门的中心,现在功能改变了,改造后的青春大道结合“春茧”管理单位的使用功能,需和“春茧”的两翼相连,向海一边也要打开形成向大海的开阔空间,这样自然形成一个蝶形平面,景观空间沿着中轴打开。原有“春茧”的景观水池已施工完成,保留不变,由于海岸线那边宽度不够,因此可以利用现有滩途已形成的土岛建UU观景平台,无须填海造岛。
方案一:蝶变:寓意着深圳的巨变和未来新的腾飞,也反映了年轻人追求幸福生活和浪漫情感的理想,寓意青春和多元的文化,孕育着新的希望。最后的效果就是“春茧”、青春大道、火炬塔以及深圳湾整个形成一体化空间,加强整体统一感。
大的关系上还是沿用折面形成软硬度交流以及功能站,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我们考虑到这个是个年轻人的广场,不用很平,因此可以设计很多折面。还有星光大道,休闲绿地。关于植物设计,我们的设计中不用太多的大树。最后的效果就是形成春茧,青春大道,深圳湾海面以及火炬塔的四维效果。
方案二:关于纪念广场“青春的像素”设计,由于大运会的承办是有无数人的贡献,他们如同“像素”一样构成一幅靓丽的图片, “青春的接力”将大运精神传播到四面八方,并伸出创意性的平台,以“裴波那契”数列所表现出最美的比例,寓意深圳将迈向美好的未来。
关于两个方案的优劣势比较:
方案一优点:火炬塔在原点:火炬塔与“海之门”因2011年8月12日开幕式这一历史时刻的关联而载入史册,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历史纪念性的标志性城市景观,成为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在原址建纪念性更强,体现历史的“原真性”,易于引起市民共鸣。火炬塔与“春茧”在原址的对应关系被原状保留下来的价值在于它们记录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期的状态,对于深圳它们将来会是珍贵历史的一部分,是一个时空纪念物。
方案一缺点:位置离人行道过近,不利于拍照和观赏。
方案二优点:移动火炬塔,视线宽广,便于内部管理。
方案二缺点: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市民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纪念性效果强,失去了历史的“原真性”。建设成本比较高。
另外,关于灯塔的处理,一个是激光技术(纯白);另一种是全息影像技术,建立新的三维画面,影像不一定是火焰,可以多种化图案,适应节庆、演出等不同活动。
大运主题活动策划中有大运文化墙、星光大道、“运动员群雕”、“电子书”、模拟火炬传途等趣味性内容;绿色技术的运用中有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态种植技术和透水材料的应用等等。
黄伟文:下面由设计促进中心补充解释一些分析和策略。
江志勇(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中心有前期的头脑风暴,经过对这些方案的总结,我们需要解决2个问题:首先是火炬塔选址,另一个就是与沙河西路的联系。方案秉承两个原则“实用性和低成本性”,不鼓励象征,要从宏观尺度思考问题。沿海的深圳湾公园,沙河西路的现状,对于福田区和罗湖区的人过来参观都是很不方便的,我们通过改造步行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南边的山坡有一个宽敞的场地,如果能将火炬塔迁移,对于保存连续性和方便市民活动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利的。
黄伟文:这就是我们公示的两个方案,今天的讨论会不是为了挑选哪个方案,而是从策略性和方向性考虑,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式保留火炬塔作为纪念公园。老百姓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求来提意见,还有在座的各位专业人士,希望你们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吴应光(市民代表):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艺术性我们不懂。我住在体育中心那一带,我们那一带的居民都觉得在体育场附近散步很不方便。因此我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是从火炬塔往北走绕着春茧北门,全是绿化带,没有人行通道,而且下雨的时候路面泥泞,不方便行走。但如果走辅道又很危险,因此我想这方面应该改进,连通整个春茧,让市民步行方便。第二个就是火炬塔往北的方向,有一个深圳湾公园的梯步,没有滑行道,推小孩很不方便,游览也不方便。因此我建议可以铺个水泥的滑行道。第三个,在景观方面,如果火炬塔保留在这里,显得面积局促,而且火炬塔很矮,不适合观景,建议可以做个火炬台,就像美国的自由女神,从香港这边照相看上去很明显,还建议在春茧的南面,不要建高层大楼,这样会影响火炬塔的美观。最后从实际角度来说,厕所很少,建议专家可以多建一些既美观,又隐蔽的简易厕所,方便游人。
观众:我觉得火炬塔本身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也不需要再搞一个广场,火炬塔也没有必要再移动,不需要太显眼,如果挪动不利于历史记忆,让市民感觉很轻薄。
曹捷(城市设计处):休闲带和深圳湾我都跟踪过,当初规划的时候没有想过会在这里办大运会,因此在大运会做设计的时候,只能在很有限的地方建火炬塔。另外我当时也参加过火炬塔的方案筛选,其中有一个方案,是用成千上万的鹅卵石垒成火炬塔,因为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众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每个参与到大运会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这些鹅卵石上,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有意义,因此我建议可以利用海边的生物来做。另外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再把火炬塔做大,要和深圳湾休闲带大气冷静的风格相协调,最初规划的时候,山上的每一个包都有自己的功能,因此火炬塔的设计尽量不要覆盖原来的设计。还有连通的问题,不要再有填海工程,而且方案所提出的连接也要逐步进行,火炬塔广场主要还是纪念,不要过多的变动。
朱力为(海岸集团):我比较熟悉周边概况。首先是目前交通很不方便,按说深圳湾应该连接地铁,以后应该有相应的考虑。其次要保留固定的停车场,要与景观带有一定的联系,建立完好的步行系统连接体育中心的停车场和火炬塔。还有在海里建U岛,大运会举办之前很多专家就反对填海工程,因为成本投入高,而且也不知道UU岛建成后是好是坏。我去过亚特兰大的体育场,很喜欢人民在砖上的雕刻,我觉得大运会火炬塔广场可以借鉴,让志愿者刻字,给他们留名的机会,这个留给后代有很好的意义。最后就是尽可能做低成本易维护的系统,降低维护费用,让设计比较贴近自然,具有休闲意义。
冼宁(工务署):关于青春大道要重建的原因,因为它是临时的设计,不能永久保留。火炬塔本身是作为50年的永久建筑物来保留。另外这个项目没有一个固定的设计准则,是一个很开放的项目,大家可以互动。目前我们也向深圳的三所高校发出方案征集的邀请,充分征求市民意见,至于建筑师可以从设计美学上考虑。欢迎大家踊跃提出意见。
巴勇(中外建深圳分公司):作为设计师,我提出的意见三点,第一,可以考虑火炬塔是否要保留,因为世界各地很多体育场馆都要拆掉,因此我想火炬塔可不可以是精神上的保留,保留成绿色的精神,绿色城市,精神之塔。至于什么是绿色,我有几点想法:它应该是市民性的,是公园性的,因为火炬塔位于深圳湾公园的起点,应该是公园的一部分,不赞成刻意的、大规模的建设,对此我提出一个泛滨海活动带的概念,可以借鉴日本横滨港的建设。还有一个是历史性,不要刻意去创造历史,我想现在很大的问题是过度设计,所以能不能运用轻设计的概念,只需要抓住重要的几点,剩下的让它自由的生长。作为一个设计师,没有办法设计完美,那就让历史去设计。第二,关于桥,我个人不赞成两座桥,只需要一座桥,另外桥本来就只是人行的连接,没有必要用硬件的方式来连接,不主张用高科技,应该越弱化越好。最后一点,我站在市民的角度,设计方案要考虑拍照的效果,我很赞同刚才市民提出的周边不要建过多的高层建筑。
邓旻衢(URBANERGY):我就从设计的出发点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人文和城市活动来讲,我觉得像市民所说的,最重要是为了人的设计,与其花很多精力去找象征性的表达,还不如找到很多人性化的需求。第二个是生态景观的概念,建立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而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尽量能真正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时体育场附近的景观设计其实把红树林都给破坏了,我希望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景观性,包括按照景观的生长条件来做设计。还有景观设计尽可能为人的活动提供微环境的改善,利用植物或者自然环境提供休闲空间,让大家很安全很自由很悠闲的享受一个下午,不需要堆砌很多东西,不要过多的强调这些。要是一个非常稳固长久的设计,这个在几十年后会形成很自然的一片,就像纽约的很多公园一样,慢慢就成为了很自然的一个空间。
冯国安(香港中文大学教师):香港也好,国内也好,都说的是纪念塔的实用性,我们可以想一些很实用的功能。我们可以选择用一些很临时的材料去搭建场所,这样每年都可以改变。另外这边有一个很好的海边资源,可以把塔建在海中间,形成一个海边资源,大家可以坐船去观看。还有能不能让天桥本身就形成一个广场?如果火炬塔不能改变,能不能把塔身书拆成几部分,放在深圳的各个部分。
冯果川(深圳筑博设计):我们应该把大运会节俭的精神传递下去,能不动就不动,尽量保持原样。火炬塔本身没有一个要搬的理由,对活动的干扰也不是很严重。另外很多人觉得广场空间小,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病态的空间感。既然是为了纪念,这个价值在哪里,我觉得就是纪念本身的价值,不应该再添加更多,只要让后面的人知道发生过什么就可以了。火炬塔与存在的体育场形成的空间关系是唯一的,不应该改变,应该整体保留。纪念广场应该换一个说法,其实能把这一带的空间利用,加以绿化就挺好,让人们的生活得以融入。至于UU岛也没有必要再建,应该加以保护红树林。
喻祥:至于火炬塔,一个是为了安全,保证50年的寿命;另一个搭建临时天桥,花费了4000万,这个拆掉之后,应该尝试着利用以前的桥墩,这样也是一种节约。
曹杰:深圳湾岸线淤泥很深,海上运用的梦想都已经失败了,包括建岛的这类尝试,这些模型都没办法做,之所以红树林能长就是水深的原因。
袁俊峰(北林苑):讨论火炬塔纪念广场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原点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大运会。那么大运会这么个行为,它是个商业行为吗?如果不是商业行为,它是种什么行为?那么从大运会本身来说的话,我个人理解,它实际上更接近一种关于理想的行为,是一种凝聚整个深圳人心,同时为这个城市带来青春活力的行为。现在我就列出以下几个我认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来供大家一起争论吧。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有设计师提到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个大运会火炬纪念塔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尖锐的,我先不回答,那么我也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保留呢?至于为什么要保留,非常简单,就是纪念。对于这个纪念本身成不成立,我觉得可能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就能左右的。此外大运的这个火炬塔,实际上也是某个设计师的作品,我倒是比较遗憾的没能知道他是怎么看这个事情的?我们在他的设计上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案,他是怎么理解的?如果我们认为它确实是要保留的,那么就带来下一个问题,它应不应该有纪念性。如果说它没有纪念性,我同意刚才那位冯总的意见,其实你什么都不用做,该拆的拆掉,该挪的挪掉,确实是没必要大动干戈,但是如果你同时又希望去传达一定程度的纪念性,那么我倒是同意一种说法,就是关于设计的度的问题。过度的设计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不设计是不是也对?这个就不太好说。另外现在展示给大家讨论的这些鸟瞰效果图,我认为都是属于上帝视点,在真实情况你下看不到的视点,而在你真实处于这个环境中时,你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凡人视点,我们其实应该更多地在凡人视点上研究问题。
我们一直在拿这个火炬塔说事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火炬塔在整个设计的范围里面,其实体量非常小,它的重要性不是它的体量造成的,而是它的位置造成的,而我们有一个最大的东西却没有仔细地去研究怎么跟它吻合,这就是我们硕大的深圳湾,没有深圳湾的存在,那么你的春茧也好,你的火炬塔也好,你的所谓的人行天桥也好,包括所谓的这个纪念广场很可能都不一定能成立,或者说它体现不了深圳这个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海洋文化特征,所以说包括照相点的研究,都不应该仅仅是对着火炬塔本身,而应该是以火炬塔为中心的,包括这个春茧,包括深圳湾公园,包括人行天桥去研究,但是绝不能抛开深圳湾去谈这个事情,面对这么大尺度上的东西,这么宏伟的,基于城市背景上的东西,我们却只是在研究这些很细小的工程解决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设计师也一直在争论的,就是设计需不需要有象征性,我个人的观点是,本身大运的这种活动,因为它基于理想性,它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含有象征性的成分,说得再直白一些,实际上人类是离不开象征性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中国的汉字,就含有表意字。不可能实际的拿一个实体来表达你要说的意思,你还是要把它象征成某种符号,象征成某种便于信息传递的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表述,所以象征性本身我认为不应该被排斥,当然也不能滥用。
最后,对于刚才冯果川经理谈到春茧本身是一个可能会带来负面意象的论述,我觉得往往对一个建筑物的评价,是带有一点环境的影响因素在里面的,人们对这个东西的评价实际上来自他们对这个社会或者对这个城市产生的情绪,这时他会想出各种各样不好的意思来,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设计师来讲,我们是讲科学,讲文化的,我们不能够随着一些民间的不满情绪起舞,而是应该加以引导。
至于说设计是不是合适,应该让谁来判断呢?应该是我们广大的使用者,应该是真正的在深圳湾里面走的人,在深圳湾里面用的人,而不是我们设计师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会议的这个精神就是在这,如果说我们设定了一个观点或者说设定了一个立场,那么这个会议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刚才我就说我们要抛开上帝视点,而站在凡人视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任洁(深圳湾公园):作为公园管理者的角度是务实的。我主要是说深圳湾是政府投资10亿来建设的,是一个大的工程,节假日的人流量超过20万。深圳湾的建成为深圳市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休闲场所,让我们能确实感觉到深圳海滨城市的风采。深圳湾公园有13个不同的景点,这个火炬塔只是多了一个景点,我们就不要特别夸张的体现火炬塔,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因地制宜,不要大动干戈,深圳湾的风格是简洁而大气,因此要符合风格。刚才听千院长的解释,我觉得深圳湾还是应该比较平坦,要老幼都适合,你们设计的方案很漂亮,但是要从可维护性、可操作性和成本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要考虑修建自然休闲的场所,比如现在缺少休息的长廊,建议修筑配套的公共卫生间,而且保证通风要好。考虑到实用性,还有一个建议就是火炬塔的周边,我们是不想让人靠近的,我想是通过设计的理念,尽量让人不要靠近。同时考虑到我们现在的任务重,有很多保安人员保卫火炬塔,希望能设置让它们休息的场所。
何潇宁(顶贺设计):我今天是以市民的角度市民来谈一下看法。我感觉这个位置以及整体设计,如果能够拆除是最好,如果拆不了怎么办,我很同意邓旻衢想法,绿色的概念就够了。太紧的设计反而就很局促。
钟南(保利文化广场):大运会是一个历史事件,尽量还是保留原有的规模,很多年之后,我们的后代还能知道这个大运会是怎么做的。如果改变,是对历史的改变。桥是临时建筑,但是能不能通过加固尽量保留,因为毕竟还是在这个桥上发生,能让市民很便捷的通过就可以了,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
黄伟文:为什么考虑第二个方案?因为本来这个火炬塔只是临时搭建的,能不能持久还有待于确定,但是如果本身为了永久纪念要重做一个,是不是可以商量改变位置。
南方日报:听了这么多意见之后,当然是越省钱越好,这个活动是一个活力的体现,希望能有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纪念墙。作为媒体来说,还是希望能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作为政府来讲,是怎么保证市民的意见公平公正的听取?
锁秀(北林苑):听了这么多设计师和市民代表的意见我觉得体现了两种设计方法吧,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就是考虑人,人的本身,场所感知,用场所感知去引导人的行为,那么包括我们人的自然生长的这种生态设计的方法。这个我觉得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包括低成本啊、易维护啊,人的本身的这种体验,包括尊重场地,包括15公里长的深圳湾休闲带,那么它简洁大气的这种综合气质,包括这种顺其自然的轻设计,游客、观光客他的心理的这种分析,还有恢复物种多样性的这种可持续性的这种自然生态的设计方法,我觉得这是一种设计方法层面的,这是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的。另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要回到项目本身。刚接触到这个项目——“大运火炬塔永久性纪念广场”,因为是要永久保留,作为本土设计师,我看到这个概念第一想到的关键词是纪念。深圳是滨海城市,拥有海洋的包容性格,申办大运的时候,更是展示了我们城市的海洋气息。我们把大运火炬塔纪念广场定位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想到的就是我们要纪念什么:第一就是延续火炬塔设计“书”的概念,就是纪念深圳一直在打造的知识城市;还有大运会凸显的志愿者精神,即志愿之城;火炬塔所在地——深圳湾赋予的生态概念,即生态之城;还有大运会也在传递的深圳是座科技之城的信息;另外还有深港共生守望的灯塔,这么多年深港的关系愈加亲密,却没有一个表现亲密的标志,而现在火炬塔纪念广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邓旻衢:刚才有设计师提到什么都不干,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所有的设施都是为大运而建,不能什么都不做,只是应该转化它的功能,做一个可持续的利用,应该从这个方面去思考,不用高调的纪念,可以很温和的纪念,刚才提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不是矛盾的。
钟剑凌(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我是这次公众意见征集的联络人,既然这次设计有这个公众意见征集的阶段,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设计,也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设计。从公众的意见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生活上的便利性和使用性,最实用的是建天桥。既然市民有意见有反馈,不管最后的设计怎么样,最重要的是解决市民
喻祥:这个会举办的很有意义,首先是对大运会的关注。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为这个广场如何提供人性化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有几方面值得考虑:首先如何体现它的价值,现在更多倾向于火炬在原地;关于桥的问题,是连接深圳湾公园的,是一个步行系统,希望尽可能简化,在保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再做一些处理;另外关于环境的设计和广度问题,可以轻设计,不要过度设计,可以提炼优化很多建议,形成一个用心的设计;关于生态设计,大部分是否定在海面有更多的变动,保持现状,这个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论证。还有火炬塔的形式,现在提倡低碳,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替代,可以用激光,种花(勒杜鹃),尽量和城市相适应的做法。今天真的是有很多建议,无论是对规划项目还是设计项目,这样一个讨论会对我们是很有益的,相当于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大家能够集思广益。以后我们有很多类似的项目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也希望媒体尽量宣扬我们的方式,希望引起社会更广泛的注意,让市民提出更多的意见。
黄伟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促进中心就是希望设计可以用来交流,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方式,设计中心一直提出要解决问题,希望能把设计公园变为原有的一部分。今天提出的低成本,环保的原则都很好。还有关于纪念性的讨论,是加东西进去还是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尽可能的不要变动,这些都是很好的意见。如果能借助媒体将这些意见与外部进行交流会更好。什么是纪念性,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大家有这个认识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最后谢谢大家来参加此次的讨论会!
规土委城市设计处、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和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共同组织对大运会火炬塔永久性纪念广场概念方案讨论会,众多设计单位代表和市民代表就入选方案和火炬塔所在地的空间利用交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