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9
10241人阅读
2015年9月24日,在华强云产业园(原梅林激光厂厂区)举行的“新遗产、新价值”(第三期)设计工作坊共有OMA、清华苑建筑设计公司、深圳市喜德景观规划设计公司、现象建筑设计公司、迪澳建筑、灯光方程式、国众联资产评估土地方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参与,共提出了6组概念设计方案。
OMA: 通过对深圳多个成功的旧改项目(例如华侨城)的分析,认为文创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结合基地产业概况及主提出的云的概念,OMA提出了“研发-生产-消费”的概念,将基地与文化创意园区分,定位为科技创意园区。希望通过标志性的设计,增加基地产业园区的吸引力,打造科技园区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对基地周边及基地内部现状配套商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基地具有发展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建议在现状功能基础上,植入新的功能,比如和云相关的办公、实验室、联合办公等。最终提出了四个概念方案:
方案一: 保留现状建筑,用新功能覆盖现有空地,新旧区分。新增建筑功能为云产业为主,保留部分配套为云产业的相关产业。新增建筑采用底层架空,保护现状绿地的同时,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在旧建筑上增设连廊,增加连通性。地面与屋顶的公共空间组合形成基地共享空间系统。
方案二: 保留东侧具有核心价值的产业区,在基地西侧架空50米增加一栋塔楼,高度与西侧的mini 新居相匹配(100米),并植入新的功能,核心筒坐落于现有宿舍之间的空地。
方案三——漂浮盒子 保留现状建筑,释放地面,在基地上部架空100米增加
一个巨型平面,加盖建筑,平面与地面通过核心筒或者较小的塔楼链接,达到增加容积率的同时,形成高效的空间。
方案四——超云 保留原有建筑,用一体化的手法将现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统合在一个表皮之下,表皮可以是彩色透明的,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
迪澳、灯光、国众联团队: 首先提出了情感云和产业链两个概念。情感云是指现状的寄予华强人情感的6万平方米的建筑,产业链是指设计新增的12万平方米的建筑。 情感云中提出反空间的理念,设计突出空间以外带来的场所的情感归属,设计保留现状建筑,置入新功能,空间划分更灵活;屋顶串联形成公共空间系统,并增加公益设施的设置,带来人气,诱发无数消费的可能。进一步提出生态、体验、共享、互动四个关键词。生态是指解放土地,还原地面生态环境,引入新能源,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通过交通、服务、绿道、自行车道的构建,空间的打造,形成分层社区,提供体验式的商业,实现共享与互动的可能。
形体设计上,融入云的概念,在现状建筑的屋顶用钢结构架构云平台,把所有产业链连起来,让其在云平台的基础上沟通,增加各种功能更多联通的可能性。在基地南侧的空地新增两栋地标性的塔楼,满足增量的需求。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手法,固定空间云处理的方式,打造多层次的、有生命力的、可生长的建筑形态。立面灵活可变,虚实相生,和高科技的产业相配合,空间的界定通过光影提供一些线索,创造多层次的屋顶空间,增加多种选择性。
熹德景观: 从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首先开放空间,拆除所有现状的围墙,产业园区开放化,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东侧的产业片区全部保留,局部底层架空,拆除西侧宿舍区域,新增塔楼,塔楼底部为产业配套,上层为办公与公寓配套。
首层设计解放地面、打开空间,在这些经营空间里做拓展研究,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自然生长出适合场地的内容,激活地块内的活动,并设置多出入口,满足人流需求。 景观设计中希望能激活对外展示的“U”型界面。北侧的界面采用轻质化设计,插入体块,形成交互的空间,插入的块可做灰空间,并结合景观步道加强空间的联系。 中部依附现状的空地与绿化,打造“L”型的景观轴,主轴线为缝合的概念,是新旧之间的缝合带,应打造视觉冲击感,设计为品牌展示的空间场所,通过玻璃等构筑物与软性植物的围合配置,并融合声、光、电的设计手法,打造成为园区的未来轴。 副轴线将产业展示的区域从室内向室外延伸,并赋予其新功能,例如可作为户外的会议、活动的场所,同时赋予其场所特有的产业精神。构筑物采用透明材料,注重视线穿透,同时不破坏基地北环路立面的形象。 西侧的整体楼群的景观采用立体化设计,提供多层次的共享空间。
现象建筑 首先提出设计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旧的工业空间如何散发活力,电子产业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间里展现出活力,基地如何在原有空间里适应未来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主要采用保留原有建筑,新建采用叠加和并置两种设计手法的解决策略,主要表现在: 1、保留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增加通道,形成更有活力的空间; 2、将二层空间碎片处理,形成小尺度,更人性化空间; 3、增加多条路径,以立体化的方式,加强与周边的联系; 4、增加缝隙,让绿化与公共空间在缝隙中生长,满足基地内部通风的同时形成公共空间 5、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绿化、院落空间、街道空间系统。在基地南侧增加两栋塔楼,置入新的功能,比如公寓,造型采用局部悬挑的方式,增加空间的可塑性的同时增加更多立体交通的体验机会; 6、整体区域层面:远期应弱化北环大道的交通功能,综合要考虑人的流动性,以慢交通为主。考虑基地与周边的相互影响,应配套大量的商业,满足需求,集聚人流,置入新的功能,形成一个电子-创意-配套相结合的多元化、高度灵活的弹性空间。
清华苑 首先从整个片区进行整合设计分析,希望将基地和周边环境结合考虑。综合考虑地铁4号线与9号线的站点与梅华路,莲花山以北的轴线重合成一个环状交通。
提出城中城、激活器、模式创新、开放性、历史与未来等关键词。其中激活器是希望项目成为整个梅林片区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启动点;模式创新是指旧改与增容并存、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开发模式;开放性表现在基地底层架空的处理与立体交通的设置;历史是指在设计中,去掉原有建筑的内部装饰,暴露建筑结构的细节,体现对原有品牌的情感;未来是指增量建设,华强云的建设。 平面上尊重原有的肌理,新增建筑围绕一个圈层,围绕原有建筑,设置多种立体交通和斜向交通。垂直方向呈现“三明治”的空间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技术平台-产业办公-活力街区,基地底层架空做为停车层,从功能上解决停车问题。
清华苑——李晓强 从规划的角度,统筹片区的长远期发展需求,建议北环大道外扩,弱化现有北环大道的交通与分割功能。从区域层面,希望通过慢行道的方式,实现对北环大道的跨越,将基地与莲花山、梅林公园相连。进一步从风水学角度分析了基地的有利区位,肯定其风水旺地的价值。 方案设计中,首先肯定基地新遗产的价值,尊重华强人对基地的情感,保留现状建筑与通道,在现状建筑的上方跨对角线架构大跨度的钢结构,与现状产生交合,形成三朵镂空的云型的建筑,寓意为祥云、腾云,塑造地标形象。进一步考虑地下交通的组织。增加地上与地下的沟通联系。
设计中心——黄伟文 综合以上的方案,借鉴其中的亮点,形成综合建议方案: 从区域层面,希望设置自行车道,实现对北环大道的跨越,将基地与莲花山、梅林公园相连。接着解决停车与交通的问题,在保留现状建筑的基础上,大面积底层架空,作为停车库;保留小部分商业效益较好的店铺,与新建的小部分商铺,组成底层的商业空间,并将人流与车流分开。
然后在基地二层设置透明的可透光、透风的平台,同时延伸到周边工厂地块,激活梅中路,将周边人流活动引入二层平台,二层设置广场、商业,组合形成的街道与底层的商业内街交错,形成富有趣味的街道空间。
在增量上借鉴迪澳-灯光组的设计手法,在现状建筑屋顶架构水平云空间,增加水平方向的整体连通性,在现状篮球场上新增一栋地标塔楼,实现增容的需求。同时保留现状的绿地,通过大台阶的设计,增加其与二层平台的连通性。
将把基地与文化创意园区分,定位为科技创意园区。希望通过标志性的设计,增加基地产业园区的吸引力,打造科技园区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对基地周边及基地内部现状配套商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基地具有发展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建议在现状功能基础上,植入新的功能,比如和云相关的办公、实验室、联合办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