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8
15302人阅读
设计中心受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委托,与深圳市建科院合作,制定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城市设计方案。
既要有充分人性化的商业配套空间和综合服务, 又要有相对清静的研发空间和高密的总部大楼,还要有利于快速建造和避免高密度的压迫感。有效的做法,是将有限的地皮掰成几层来利用,取名为多层城市(Multi-Ground City)。多层城市由三重的公共、半公共空间组成。 包括:街巷广场层、网络花园层、空中庭院层。
深圳市土地不够用了。
建市30年以来深圳市用地非常“豪爽”,年均建设用地增长超过30平方公里。结果,2005年度全市未利用的可建设用地4360公顷,仅占全市总面积的2.23%。 国务院近期批复的《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表示,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不能突破97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从2005年到2020年,深圳建设用地面积年均仅可净增4平方公里。形势极为严峻。而且未利用土地破碎零散,影响土地利用效率。CBD等高密度开发区缺少宜人尺度和城市设计。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们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城市设计里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是 我们向来的宗旨。
在多层城市里,我们尝试解决深圳以及中国大型城市开发想解决的问题:土地浪费,缺少人性化尺度空间,交通堵塞,缺少便于自行车,人行等绿色交通的空间。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作为中国其他大型城市开发的经典案例。
多层城市虽然独特,但其实是通过理性的案例分析一步一步推理而成。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城市设计应当控制什么?怎样控制?” 深圳填海六区的城市设计已经做了很好的解答。要控制公共空间的连续性、裙楼、塔楼的位置、人行出入口、限高和视线通廊。 那么,适用于高新园区的最小尺度是什么?波士顿海港和瑞士Novatis的地块还是偏大。非常建筑的“4+1” 城市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该城市设计的底层将欧洲的小尺度肌理和深圳市区的肌理进行了叠加,构成了15-35米的小尺度空间。
那么,怎样将这个城市设计落实到建筑上?我们参考了大运新城北拆迁安置区商务片区的空间控制手法,每个地块内部保证两条可穿梭的小街小巷,并将相邻地块的小街小巷的出口对齐。 除此之外,结合波士顿海港的经验,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也采用了垂直功能混合和视线通廊。还结合了Steven Holl的“4+1竞赛”城市设计方案,将所有的塔楼和公用设施用空中步行街连于一体,形成第二地面。
参考案例如下: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从策划到竣工需要近5年时间。 作为前期研究,自2011年7月15日起,设计中心和深圳市建科院组成的工作团队承担城市设计的任务。先后召开23次公开的工作坊和国际咨询会,历经八轮方案修改,完成五个工作模型,在二十余个方案中优选整合出目前的总体规划概念设计方案。最后经过两轮竞赛,确定4个建筑设计团队。以下是这个项目的全经过。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公开的工作坊的方式,让建筑师从建筑招标前的城市设计就参与进来,发表各自的意见。
多层城市并非一次定型。通过一次一次公开的工作坊和向有关部门的汇报,逐步修改而成。
完成前期的城市设计研究后,通过绘制空间控制图,指导了下一步的建筑设计竞赛。多层城市的空间控制图也要通过分层来画。CAD图纸可从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官网下载。
不是,有一部分没有实现。
设计中心受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委托,与深圳市建科院合作,制定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城市设计方案。方案最终采用多充城市设计的方法,由三重的公共、半公共空间组成,包括:街巷广场层、网络花园层、空中庭院层。这一方案立足于深圳可建设用地资源稀缺且分布零散的现状,尝试解决深圳以及中国大型城市开发想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地浪费,缺少人性化尺度空间,交通堵塞,缺少便于自行车,人行等绿色交通的空间。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作为中国其他大型城市开发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