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0
12485人阅读
城市雕塑已是一个陈旧的概念,它向公共艺术概念的转换,意味着雕塑-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不是单靠艺术家和有关部门拍板决定,而是要依靠公众积极参与,媒体介入,政治家,地方政府观念的改变来完成。
526车祸纪念碑事件是老百姓自发地想到用公共艺术阐述一个社会事件的行为。如何纪念这场车祸中的遇难者?传统纪念碑的方式是否合适?可否通过植物,花卉,铺砌等方式? 526纪念方案征集活动即将展开,期待您的参与......
随手拍是发现深圳城市雕塑空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手段。作为一种线上调研的方法,随手拍活动的目的是唤起关注城市景观的公众意识,并通过发动公众搜集案例资料。以下是部分通过随手拍活动征集到的雕塑照片:
如何策划一个讨论平台,让规土委、文体旅游局、住建局、城管局、园林局、财政局等主管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文化人士、规划权威、雕塑家、美术家等坐到一起,为雕塑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在雕塑周围环境空旷或者建筑物位置相对较远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大尺寸的雕塑;而在空间封闭,周围建筑或者其他物质实体较多,拥挤稠密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小尺度城市雕塑,或者把雕塑和座椅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物体连接成一体,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艺术。
建筑学公认的27度原理,认为观众的主要视点到所观察的物体顶点之间构成的视角一般应控制在28-45度之间。在18度的时候,可以看到物体完整形象及背景;27度可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27-45度之间可以对局部取得较强的视觉效果,超过45度就只能扭动头颈勉强观察。并且,在不扭动脖颈的情况下,水平视角54度左右内的景物能形成较完整的视觉画面。
既要考虑人的视觉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将衬托雕塑的周边环境要素纳入人的视野,这样权衡推敲才能取得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协调的视觉效果。
针灸理论,指的是我们在雕塑过程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选取点进行问卷调研,网上发动雕塑随手拍等活动,发现身边有价值的雕塑,以及有问题的雕塑和其依附的公共空间。通过点的研究来改善整个城市这个“面”。这种研究摆脱了传统城市雕塑规划的运作方式,让我们的规划更加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
按空间主要环境要素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空间环境和人工空间环境;按空间形态,可以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按空间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公共空间,工作型公共空间,交通型公共空间和游憩型公共空间。
首先,其空间形式要与城市整体空间取得和谐。其次,雕塑应该与环境取得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的互动关系。总体来说,应该是适应并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促进中心组织的城市雕塑调研活动包含两部分:一是到雕塑作品相关地点周围派发问卷,以特定雕塑作品作为引导,引发公众对周边雕塑现状的思考和对城市未来应有雕塑的展望;二是走访相关部门,了解不同雕塑的管理维护状况,以及现有雕塑管理的模式。
问卷
问卷结果统计显示,对于雕塑题材,大多数市民喜欢代表深圳移民城市精神的雕塑,比如问题深圳是否有必要拥有一座像广州五羊那样的标志性雕塑,以及哪个雕塑缩小版可以作为深圳的吉祥物,大多人选择孺子牛,大鹏等雕塑。39.4%的民众认为雕塑的作用应该是“宣传城市”,31.1%认为是“精神鼓励”,27.5%认为是“美化城市”。对于城市雕塑最适宜安置在什么公共空间,有32%的民众认为应该在公园等游乐场所,其次是29.3%的民众选择应该在繁华闹市区。对于现有雕塑的维护管理,有93.2%的民众认为雕塑是比较干净或者一般干净。另外,针对在公共空间增加雕塑或公共艺术作品的问题,我们对部分民众进行访谈,33.1%的民众认为应该增加一些音乐喷泉雕塑,21.5%认为应该在公园,广场等娱乐休闲场所增加一些标志性,亲民的雕塑,例如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反光面雕塑。部门市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代表和谐愉快生活状态的雕塑;可读性强的雕塑;艺术感设计感较强的雕塑;代表来自五湖四海建设深圳劳动者形象的雕塑等。也有部分市民觉得大运UU是个反面例子。
深圳现有的城市雕塑规划主要有1999年版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和2002年版的《深圳市中心区雕塑规划》。《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雕塑成为特区空间“艺术点”,通过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城市雕塑的空间布局。要求城雕题材选择最能反映深圳城市意象和公众生活物质的题材。《深圳市中心区雕塑规划》:从城市空间和整体规划角度给予雕塑创作新的舞台。
城市发展过快,雕塑规划和总归、雕塑管理、资金配套等方面存在衔接问题。现有的城市雕塑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雕塑质量良莠不齐,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原则以及长远设想,许多只是临时性项目。如今,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而雕塑建设反而停滞不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公共空间艺术水准。
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比较成熟,相对成功的运作模式可以借鉴?
案例:美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
如何使得公共艺术“公共化”?如何鼓励艺术家与公众的合作?
案例:西雅图的“邻里艺术计划”
如何通过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实现城市再生?政府可以有哪些举措?
案例:英国北部计划;法国雕塑公园
如何使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促进艺术家,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合作?
案例:巴塞罗那的奥运会项目
青岛雕塑规划的雕塑主轴线加雕塑院模式可否借鉴? 大连充满生活情趣的配套城市雕塑模式可否借鉴? 长春的雕塑公园规划可否借鉴? 台州市全国首个设立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的城市,其公共艺术管理模式有和参考价值? 其他?
该研究课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有《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1998》,《深圳市中心区雕塑规划》等。
城市雕塑已是一个陈旧的概念,它向公共艺术概念的转换,意味着雕塑-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不是单靠艺术家和有关部门拍板决定,而是要依靠公众积极参与,媒体介入,政治家,地方政府观念的改变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