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27145人阅读
深圳作为滨海城市,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虽已成为高楼林立的国际性大城市,但其作为海洋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却并没特别彰显。在国家和区域战略布局中,深圳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世界级的海洋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广东省实施“美丽海湾”规划建设的重点地区,同时肩负深圳“东进战略”的承载区、先行区和特色区重任。课题在此背景下开展,对于深圳未来意义非凡。而如何做到“有的放矢”、使工作成果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深圳东部半岛最早的规划可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2年编制的《深圳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概念规划》,规划中提出深圳旅游业发展对实现其国际性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同时将岸线进行空间上的功能划分并提出指引。之后,针对东部半岛,相关机构和研究单位进行了一系列规划的制定,主要包括总体规划、策略研究规划、专项规划、海洋研究四个方面。
从2002年至今,包括以上述四个方面,已陆陆续续编制了二十多项规划,而东部半岛旅游现状与“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滨海旅游胜地”的定位之间仍存在巨大差异,甚至与满足国内滨海旅游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从规划的角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问题:(1)规划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多,但规划体系杂乱,在层层落实上,存在规划断层的现象;(2)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规划机制的提出对居民行为无约束力。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大鹏新区委员会于2011年规划了65.7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然而保护区内已有不少地方可见居民自行开发的痕迹,包括占用生态廊道进行农田种植、砍伐生态保护林等;(3)片区的打造上,缺乏整体的指引,对特色挖掘不足,未体现以游客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使得片区规划未能体现组团特色,且规划与实际建设脱节;(4)规划制度的出台和更新,跟不上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变化。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规划落实效果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但其中可以窥见(按照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来看),传统的研究编制中,缺少对用户/消费群体需求的真实掌握,即规划是精英、决策层为使用者制定的计划,而并不一定是使用者的真实声音,进而导致规划愿景难以落地。基于这一认知,课题组选择了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为项目破题的方式。
带着对上位规划的思考,课题组对现状资源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四个主要资源的梳理。发现:(1)东部半岛基础设施建设与现有旅游客流量不匹配;(2)东部半岛旅游资源类别丰富,但单个资源发展不精,项目单调,且多个资源之间联动性差;(3)旅游产品两极化严重,要么面向高端客户,要么集中低端传统产品,对于中间层次的普通大众需求没有合适的产品输出;(4)海岸线的发展与腹地发展脱节,且岸线私有化严重;(5)现状开发强调对硬件(餐馆、民宿、酒店等)的快速输入,忽略对软件(旅游服务)的长期投入,而部分硬件的输入是强制性的迎合旅游市场,“短平快”项目并未考虑游客需求和硬件质量。
这些现状因素导致了客流在节假日大量集聚在东部半岛某几个点,形成“下饺子”或“车海”的常见情景;且由于旅游项目的单一化、参与度低,大部分游客会选择一日游,以至于来东部半岛的游人虽多,旅游消费行为有限,未能大幅度提升当地经济收入,难以形成经济与产业上的联动[1]。
以上问题与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的缺失和规划落实的低效率; (2)对海洋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传统的渔民时期”,现有旅游产品侧面反映公众对海洋的认识仍主要以游泳、捕鱼、吃海鲜为主,旅游市场对游客真正的诉求挖掘不足。
从多元视角探索东部半岛旅游岸线活化手法,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于4月5日在规划大厦举办“乐·海”美丽海湾酷茶会,到会嘉宾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参与人员、海洋研究人员、NGO组织者。与会嘉宾及观众就东部海域目前海洋管理落后、相关法规匮乏导致容易形成垄断问题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管理上参照香港实施办法,考虑PPP管理模式;生态建设上增加对珊瑚礁资源的保护与生态补偿策略;规划设计上从小项目入手,以一滩一段为特色开展设计;活动开发上明确旅游服务需求人群,提供更多的亲民规划,使大海真正亲近与民等具体建议。
酷茶会的研讨结果反应了宏观视角下的管理机制与相关法规方面的现状问题,同时嘉宾以旅游者和户外活动者的身份倾诉了对更多旅游产品开发的诉求和亲民规划的渴望。
通过前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发现,现有的规划都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谈及东部半岛旅游开发,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这样的侧重容易导致规划对游客需求的解读仍停留在传统的理解层面,以至于出现发展预期与建设现状脱节的现象。这一点,让课题组认识到收集微观层面——用户层面信息的必要性,以及该层面信息匮乏的现状。
厦门素有中国的“海上花园”之称,在全国旅游发展中位列前茅,而鼓浪屿风景区更是被评为5A级景区。厦门文化与观光的旅游发展特色明显:(1)文艺小清新特色。很多来到厦门的游客,会将其标榜为文艺小清新,或“小资”。这样的标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厦门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形式的单一,但也赋予了厦门独特的旅游品牌名片。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海边的Designers”策展人易介中在采访中谈到,厦门所谓的“文艺小清新泛滥”代表着传统的吃海鲜、大排档已被慢慢淘汰,反之是人们对细节的追求和品质要求的提升,从好吃到环境好、气氛佳。而这也赋予了厦门浪漫海洋文化的特色,体现人们对浪漫海洋旅游产品的追求;(2)“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红点在中国”大型城市展览「海边的Designers」。这是2015年在厦门举办的一场关于海洋和自由、空间、家园、设计的对话,探寻设计介入城市、集体和生活的可能性。这场展览活动是厦门从“小文艺”到“大设计”的提升,是对海洋文化和游客需求解读的拔高。而海洋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将对游客受众定位从一般的旅客提升到“优质的文旅客”。
不同于厦门,三亚的发展旅游市场着重于娱乐与度假:国际嘉年华、好莱坞车技表演、马戏团、 邮轮母港、大型高端酒店等一系列开发带来了多重效益。与观光、文化型的游览不同,三亚的旅游除基本产品外,重在游客的参与性与娱乐性。通过让游客感受“乐、趣、奇”,增加游客二次旅游的可能性。
总结厦门与三亚在游客需求解读以及旅游产品配备上为“乐·海”美丽海湾行动计划提供的以下几点经验:
全省的“美丽海湾”建设规划不只是政令决策,更有“还海于城、还景于民”的民心愿景,也要求我们从民众需求角度来谋划未来滨海资源利用。而长期以来,东部半岛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低下也使得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当地居民有着极强的参与旅游发展的民生诉求。同时,从国内外优秀海滨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市民可参与、能享用。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都需要我们及时转化思路以“用户思维”来推进项目研究。我们希望,“乐·海”美丽海湾行动规划即是深圳空间发展由陆域向海域联动发展的尝试,也是海洋意识向公众传达的媒介,更是一次基于用户需求价值观的决策思维转化。“乐海.共游玩”活动不仅是为对东部半岛独特旅游魅力的探索,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的运用,从传统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视角中走出来,打开了解公众时下海滨旅游诉求的窗口,通过实地体验,引入多元决策层的互动交流,使游客诉求成为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为城市创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共建的美丽海湾。
[1]张建忠,旅游文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1
徐璇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设计与研究专员
受委市海洋局委托,促进中心负责编制《“乐·海”深圳东部美丽海湾行动规划》项目。研究范围为深圳东部海湾地区,包括盐田区和大鹏新区365平方公里陆域,以及425平方公里海域,规划研究范围总面积共计790平方公里。该研究工作从全域出发,系统评价现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结合优秀案例及公众需求,为“美丽海湾”总体发展找寻思路与发展策略,制定工作行动计划。本文就前期研究思考以及公众活动策划背景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