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
27696人阅读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深莞交汇处,2007年8月正式成立,至今已十年,其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下辖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六个办事处,28个社区,管理人口约123万人,户籍人口6.2万人。被先后授予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及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经过梳理光明10年来的规划,我们发现由于外部条件不断变化,光明的发展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按照规划编制的空间重心,光明十年规划发展可划分四个阶段。
在光明新区成立时,光明中心区是最集中规划建设的区域,在当时就以“走向新的光辉城市”为主题举办了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试图将20世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理想城市模式的现代定义融入光明,延续自然与文脉、紧凑的城市形态以及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建立环境负荷低的运行系统、可持续繁荣的经济体系以及和谐、多元、融合的社会环境。竞赛吸引了国际上许多知名团队的参与,前三名分别是Rpax的理想城市(IDEA City), MVRDV的超级窗户(super window)以及studio 8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
设计竞赛后,光明新区还组织了几次研讨会,尝试将创意思想转化为可行的行动计划。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现状条件复杂,规划的基础设施难以落地,发展速度也远不如预期,现在的光明中心区远远不及十年前的规划。
2008年后,经过光明新区政府的努力,广深港快线确定在光明设站,新区政府将其视为刺激光明长期停滞不前的发展的机会。但是站点被选在了距离中心区两三公里的地方,而且基础设施投入交汇点是在高铁站,因此新区政府把发展重点转移到高铁站门户区。为了更好地发展门户区,新区管委会、规土委光明管理局联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与荷兰国际新城国际研究中心(INTI)组织了两次中荷光明新新城工作坊,中外专家就光明门户区未来发展提出了完善公共交通;基于现有景观的门户区格局发展;建立PRT示范段;对华强地块提出增加路网密度、景观渗透、调整开发强度等具体建议。于此同时,还开展广深港客运专线站地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咨询,筑博设计中选。
2012年,光明新区成功被确定为 “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由于光明站只是广深港客运专线的过渡站,对门户区发展带动有限,光明新区政府把新区重点区域范围从门户区进行扩大到凤凰城,把平板显示园片区、光明新城公园周边地区及红坳片区均纳入其中,并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编制《光明凤凰城开发指导规划》,明确其空间结构为:一环(光明绿环)、两轴(城市综合发展轴、创新产业发展轴)、三核:(高铁光明城站节点、观光站节点、长圳站节点)。
之后以光明绿环为切入点,希望以其一步到位的建设撬动凤凰城后续的开发,所以联合本中心组织开展“光明绿环”方案设计竞赛,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具有丰富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机构参与。中标方案为奥雅的公园带我回家。
但是新区政府对竞赛整体成果不太满意,他们认为绿环的功能和规划的价值不能够使人信服,同时规划与现状情况不太契合,规划难以实施。光明新区政府再次联合本中心和INTI就竞赛成果的提升和光明绿环的发展开展中荷国际工作坊,荷方专家对绿环的发展最终提出“3x3x3”模式。
三个战略片区:都市谷片区、麒麟山片区及河景片区(片区1)
三重连接体系:生态系统、慢行系统及品牌系统
三大价值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
随着中山大学确定在光明新区北部设置新校区建设附属第七医院,华侨城集团和光明新区成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光明小镇”以及光明新区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在十三五期间,光明新区政府提出了两城两带一小镇五个重点发展区域,除了原有的凤凰城,新增了中大城,茅洲河一河两岸边生态休闲文化带、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以及光明小镇,基本上把光明新区的东西南北覆盖了。
从光明新区成立至今,它目睹了一个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外部不断变化的条件对规划和建设发展的影响。从光明中心区到现在的两城两带一小镇,在这过程中,光明新区走了不少弯路,规划一轮轮地在做,但是大部分都难以落地实施。光明新区政府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中心”。
在传统的规划设计当中,大家总是寄希望于一个规划一个蓝图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城市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相应调整策略。光明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个固定的土地利用方案。
光明新区自成立就以“绿色新城”为发展目标,现在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这十年来所有的规划都是围绕这“绿色”、“生态”和“海绵”来进行,提出很多至今仍十分热门的设计概念。对比光明的雄心勃勃的规划建设理念,行动似乎有点平淡无奇。光明新区的绿色发展过分强调技术和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平等和保护生态环境。纵观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市政工程和道路工程。光明新区的定位是产业新城,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区的发展,所以一直以来规划建设的重点都在产业上,所有关于绿色的建设都落在产业园区里,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十分有限。除了光明和公明两个老的中心,现在还没有一个的新建成的成熟的新区中心。由于生活配套不完善,现在绝大部分在光明上班的人都不住在光明,职住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光明新区15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84平方公里被纳为生态控制保护线内,严禁开发。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设立是为了能有效保护深圳有限的生态资源,然而,作为绿色生态示范区光明新区,不断地侵占和蚕食生态保护控制线内的用地,2015年12月20年的发生所谓“山体滑坡”的红坳余泥渣土临时受纳场就在生态保护线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选址也在生态保护线内,还有华侨城的光明小镇项目就在水库旁边。要发展绿色新城除了要尽量减少使用能源和自然资源(Wong&Yuan,2011),它更应该强调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Lehmann,2010)并且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服务(Kline, 2000),而这些方面却是光明新区这十年发展的短板。
从光明十年规划建设的经验来看,仅凭蓝图式的规划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设计再好也有要有后续详尽的行动计划,并且制定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凝聚力和处理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否则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快速城市化造成了低质量的建设,会离建设“绿色新城“的目标越来越远。
1、《GREEN IS THE NEW BLACK:A research on eco-city phenomenon in China, in search of an alternative vision for Chinese eco-city development》——Master thesis of WENCHI YANG
2、《Sustainable-smart-resilient-low-carbon-eco-knowledge cities; making sense of a multitude of concepts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de Jong, M., Joss, S., Schraven, D., Zhan, C. and Weijnen, M.
3、《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Register, R.
4、《深圳光明新区:奏响绿色畅想曲》——江伟
肖雅之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设计与研究专员
受深圳市光明新区政府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承担了光明新区成立10年间的规划建设发展总结研究,研究以“光明十年”为主题,梳理光明新区十年来新区建设的各类历程与经验,总结整理光明十年发展之路,结合十三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发展。本文为课题前期研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