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今,<城中村更新对低收入家庭及城市系统影响评估>不断的跟踪与记录着城市中城中村的变迁。 2016年伊始,在白石洲区域再开发不断在被讨论的同时,沙河集团片区即沙河工业区及附属住宅区域的改造步伐加快,虽然在土地属性上此片区不属于城中村土地开发的类别,但因为发展历史和空间利用上与白石洲村落有着共生和辅助的特点。此处调研内容是在原有<城中村更新对低收入家庭及城市系统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下进行开发。
调研结果显示,深圳市民对于“最后一公里”需求按照强度可归纳为:可达性(接驳方式)、安全性(过街通道、路面平整度)、识别性(标识系统)、功能性(服务设施、休憩设施)、趣味性(空间品质)。我们通过对这些专题的依次整理,希望能引起广大地铁使用者的关注,投票选出深圳最糟糕地铁站点,进行下一步设计改进。
PSPL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态的评估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为公共空间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开展公共生活的需要。本文简短地介绍和总结PSPL调研法的目的、内容及具体方法,为改善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价值,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名片,南山区城管局计划将深圳湾休闲带西段项目中加入公共艺术并进行公开研讨。
在倡导实现由“城市速度”向“城市质量”的深圳,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地铁成为了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在为城市居民带来快速便捷环保的交通服务的同时,地铁与其它公共交通之间的接驳难,与办公场/住所之间的“出行难”却严重限制了轨道交通的使用。 针对这一问题,UABB非常学院和未来+ 请来智利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两位教授,同非常学院院长Jason Hilgefort一同带队,同促进中心招募的学员一起开展工作坊,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对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法。
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7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已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规划和实施层面的脱节,使得既有轨道交通出行链的“最后一公里”却存在车站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不高、步行及自行车接驳系统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影响乘客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意愿。因此,亟需系统地梳理原有规划,进一步优化完善轨道车站周边范围的公共空间设计及交通接驳设施布局。受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政交通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和深圳市交通研究中心联合完成《最后一公里》课题。
通过特殊手段进行节点设计,形成一系列可实施的概念方案,以创新方案来激活所城活化的手段。
UABB非常学院和未来+ 联合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ongsi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San Francisco三所学校的师生,以及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召集的来自各行各地的学生于双年展展场非常学院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课题研讨,为茅洲河水岸空间以及河水处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以位于光明新区东部的“光明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历史和现状,思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幼儿园空间多样性及共性研究工作坊】媒体报道:幼儿园要“动刀子”设计师来帮忙
【为设计而设计】“为设计而设计”系列工作坊介绍
【保障房】资料库: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
【保障房】2011“一.百.万”保障房设计竞赛任务书
【大运火炬塔】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纪念——大运会火炬塔永久性纪念广场概念方案公示及市民意见广泛征集
深圳市城市促进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