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分享作者对于新技术背后的人的观察,亦包含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和结构所孕育出的文化。
作为建筑师,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话,应该向城中村学习。
我们正在编织: 一只设计思维变革的摇篮。
这次会议分享了大数据概念和在中国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最引人关注的是对大数据开发现有案例的资料收集、分享和探讨。
“为什么要在家里摆放雕塑?我家那么挤。” “雕塑只是摆着看看,没什么用,又看不懂。” ……当雕塑介入私人空间时,是否可以探讨一种既满足空间的视觉需求,又与空间中人的生命体验相关联的可能?来看艺术部的王海同怎么说。
以深圳竞赛为例,质疑的其实是景观竞争语境下的全国各地的设计竞赛,希望建筑师们不要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为权力搭建虚幻的布景上,也希望给发烧的竞赛组织者的头脑降降温。
库哈斯以“基本法则”作为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首次如解剖学般的剖析建筑,深入研究建筑师每天都在面对、却往往视而不见各种建筑元素,旨在回到建筑本身的“基本法则”中,由此挖掘“现代性”的可能,作为全球化的“建筑元素”的讨论。而这也正是新现代性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呈现。
编者按:九零后的同事刘赫一个人去了“西部大概所有的地方”,晒得黑黑的回来了。年轻人这番自虐式的云游有什么收获?我们每个人都很想知道。
编者按:本文为孙振华老师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8月Newsletter所作序言,配图为夏和兴老师的作品《观器论道》。
文章介绍了创办于2005年的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专门关注城市和城市化,十年来在开拓城市观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九方面需要重新认识和消化的特点:城市策展应用;城市开放性;城市自发性和主体性;城市日常生活;城市基础;城市生命周期;城市与乡村农业;城市建筑;城市知识分享和教育。
序言:忙季
“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专题演讲”在图书馆举办
看社区群众的大学校园规划如何完爆全场?
工业化住宅与设计的结合
深圳市设计大学畅想
深圳市城市促进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